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语文新课程改革_新课改论文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语文新课程改革_新课改论文

用唯物辩证思想指导语文新课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论文,新课改论文,语文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拉开了序幕,安徽省在2006年秋季也将全面进入新课改。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国家高度重视,再加上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目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深为不满而深切呼唤改革,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势头很猛。语文是基础学科,一种特殊的使命迫使它走在新课改的最前沿。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改革绝对不是成功的改革,也不会成功。语文新课改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改革是一个尤其深邃而复杂的课题,它横跨古今,涉及中外,具有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语文新课改,我们必须要审慎视之。

一、推进语文新课改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解决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新一轮课改给教育教学提出了三类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改观,即质的飞跃,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应当说这三类目标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体现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能动性反映。在宏观上是符合国家新时期人才观要求的,若能实施到位,自然可使学生进入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轨道,直至培养成为新时期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本轮新课改,我们的一些课程专家主要借鉴了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而这些国家经济确实很发达,教育也很先进。可是,教育和社会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也就是社会经济情况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说是落后的人口大国,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和我们现在发展阶段相适应,虽然教育本身具有超前性,但这种超前的能动性是要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因此,新课改必须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国情、县情和乡情,考虑到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城城差别、乡乡差别、校校差别,决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主观能动性与物质局限性的对立统一,只看到对立性,而忽视了统一性,强调主观愿望,而脱离客观实际,这样的改革是难以成功的。

从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农村还远远落后于城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市级示范学校,在农村学校可以说是佼佼者,确实还不错,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实验楼,没有达标的实验教室。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长期没有完备、达标的理化实验室,更没有做生物实验的标本和仪器,如今几乎是所有的学校还停留在黑板上画实验、考试前背实验的水平上。而我们的决策者往往深居大城市,偶尔下基层看到的也是几个最好的示范单位,所以真正了解农村现状的并不多。在新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无疑是想对以前学生被动学习进行纠正,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这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互联网等等,还需要有先进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中国的广大农村现阶段则没有能力或还没有实现这些资源条件和环境,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很难进行。2002年出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有人谓之“目标之宏伟”,“构想之大胆”,“设计之新奇”,我对此确信无疑,但我认为它在有关方面严重脱离了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农村高中学生能有多高的语文水平,我们语文教师是清楚的。实际上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好的(城市里的学生可能也好不了多少),虽然他们经过9年的语文学习,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这基础还是非常薄弱的,还很难运用流利的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很难用文通字顺的书面语言来叙事状物,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很浅薄,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很狭窄。高中语文课标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阅读大量的甚至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具有相当高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样的要求,就是专习文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也嫌太高,不可能做到,对于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来讲那只能是“霭霭暮烟隔重楼”,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新课改务必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二、推进语文课改的前提还是要弄清语文之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那么,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指出语文素养涵盖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同时语文新课标又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强调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让语文界专家学者们对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真的犯难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化,或曰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争得面红耳赤,莫衷一是。

综合是语文的重要特点,但不是语文的本质特点。新课标把一个非本质的特点加以突出强调,这样做在实践上极容易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误导,使语文课与正确的方向越走越远,使人忘本,忘记了语文学科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课应该干什么,语文课能干什么,语文老师能干什么。“课程标准”要指引课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语文“新课标”恰恰在这点上就没有把语文学科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诠释清楚,给人以折中、混杂、模糊的感觉。

他人对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师如何教语文的问题可以超脱一些,就是夸夸其谈一通也无多大妨碍,但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对语文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为目的,以听说读写训练为核心,以学习字词句篇为主体,以培养审美情趣为辅的教学活动,这是语文教学的立足之本。在笔者看来,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本质和根本任务,才能找到感觉进入角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成为一个“传声筒”。

三、要正确对待语文教学的继承和改革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他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辩证的否定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正是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目前推进语文新课改必须要克服、摈弃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以科学发展观来对待语文教学的继承与改革问题。

一要克服社会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对语文教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勤奋敬业、扎实工作的致富带头人,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市场经济下也孕生了一些消极浮躁情绪,一些人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上去,而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总梦想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目前,这种浮躁不实的情绪实际上在相关行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教育领域也不利外。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中这种浮躁情绪是必须要克服的。语文教学是继承性与传承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思维,一种学习习惯传经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百代人,尽管有的东西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但要想在短时间内就把它改变过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做长时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二要克服盲目崇拜、全盘西化的倾向。语文教学改革要不要学习外国?要。要不要借鉴西文教育的有益经验?要。但是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本土化的语言,它的改革与发展内因是关键。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根本点,盲目推崇西文教育模式,凡是西文教育模式都是圣明科学的,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不惜笔墨美化神化西文教育,认为只有全面接受,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培养出能夺取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外国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但有不少的地方我们要慎重地学,还有更多的地方我们学不了也不能学。因此,我们必须要持辩证的否定观来批判地接受外国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三是要放弃民族虚无主义,坚持创造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历史人物,对待别人的工作和意见,都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蕴积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语文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一个伟大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涌动于字里行间,作为一个教语言的教师,我们应该感到无尚的光荣。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与古老文明一同起步历经数千年行至今日的语文教学,不是以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创新中继承,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而是割裂历史,全盘否定,把过去的语文教学实践驳得体无完肤,说得一无是处。就有不少人把没有培养出世界顶级科学家、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罪名”强加于教育,强加于语文教学,责之曰“没有推行素质教育”,这确实有些荒谬。诺贝尔科学奖是与大量资金和高级实验室相联系的。目前,一些科学界硕士、博士学成后又下海或转行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问题,而是因为没有科研环境和必备的条件。就是目前备受责难的应试教育虽然弊端不少,但仍然难以扼制它独特的生命力,这说明在中国现实教育中就有它生存的道理:其一,应试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依赖于书本和实验,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即使是农村也是容易办到的。其二,凭分录取,公平公正,并且高分学生往往在各方面也都比较优秀,高分低能劣品现象还是少数。教育是社会的产物,虽然它对社会发展有能动作用,但最终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制约的,尤其是语文教学更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物质经济而存在。因此我们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首先要研究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历史,要正确地把握好语文教学发展的脉搏,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再引进他国进步的适合我国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所在。

标签:;  ;  ;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语文新课程改革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