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对国有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党员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管理工作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个月,我跑了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和省、地、县属国有企业),对这些企业下岗党员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以及党组织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下岗党员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县以上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现有党员51643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9.4%,占现有国有企业党员总数的13%。
下岗党员的结构及分布情况:在下岗党员中,男党员占81%,女党员占19%;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1.3%,35岁——55岁的占70%,55岁以上的占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参工时间1980年以前的占65.1%,1980年以后的占34.9%;入党时间1950—1980年的占42%,1980年以后的占58%;原为生产一线的占56%,管理人员占44%。分布在工业、建筑业、商贸业的占77.3%,特别是煤炭、纺织、军工等一些传统的生产量严重过剩的行业,下岗党员占60%以上。
下岗的原因或种类:因企业破产、停产或削产减员下岗的占38.7%,内退的占40.7%,辞退的占0.4%,外借外派的占2.2%,停薪留职的占15.2%,辞职的占1.8%。
下岗后的去向:一是自谋职业成为个体工商户的占16.9%;二是到农村或街道居委会的占4.8%;三是到外地务工经商的占14%;四是重新安排就业的占6.4%;五是暂时在家待业的占57.9%。
下岗党员的思想表现情况:从对2530名下岗党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对下岗的态度上,能理解企业困难、服从下岗的占61.3%;不愿下岗的占2.8%;对下岗无所谓或感到无可奈何的占35.9%。在对党的态度上,热爱党、拥护党,能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占66.1%;对党的这项政策有意见、对党失去信心、不想再当党员甚至反对党的占33.9%。在对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的认识上,愿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占44%;认为能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就行的占24%;不愿意发挥作用、感到无力发挥作用、不知道怎样发挥作用的占32%。同时,从下岗党员对党组织的希望来看,要求党组织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教育管理的占8.3%;要求党组织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困难及帮助再就业的占80%。
下岗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及缴纳党费情况:每月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占42%;半年参加一次的占55.4%;半年以上未参加组织活动的占2.6%。每月按时缴纳党费的占35.5%;每半年缴一次的占35.6%;一年缴一次的占17.6%;一年以上未缴及无力或不能按标准缴的占29.43%。
二、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面对企业党员下岗及下岗党员日趋增多的情况,许多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下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成都、绵阳、乐山、达川等市地还制定了加强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综合各地情况,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因地制宜实行五种管理方式。采取由原党组织继续管理的占46%,编入离退休职工党支部管理的占20%,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的占2.2%,转移组织关系的占24.2%,建立新的党组织集中管理的占11.6%。南充、遂宁、眉山等市地在企业党组织中建立健全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下岗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严格颁证验证,颁证率均在85%以上。乐山市注意对下岗党员的集中管理,一方面在下岗党员较多的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党组织;另一方面在集中外出的下岗党员中或外出的下岗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临时党组织,全市新建立管理下岗党员的党委18个、党总支39个、支部63个、党小组91个。
——因人而异突出五项教育。在组织下岗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及下岗党员特点,有重点地抓了下岗党员下岗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观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业务技能特别是再就业本领的培训学习。自贡、内江、沪州、攀枝花等市地抓住企业下岗党员下岗前的时机,有计划相对集中地对下岗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党性观念教育,引导下岗党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下岗,教育下岗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离岗不离党”。成都市把下岗党员“双学”活动与市场经济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结合起来,近年来,先后为下岗党员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1561期,培训党员12350人次,4150名下岗党员通过培训提高了觉悟,学到了技术。
——灵活多样开展竞赛活动。全省多数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党组织紧紧围绕“迎接新挑战、再创新成绩”的主题,在下岗党员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下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井研县在全县企业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争当五员”(即:政工员、信息员、推销员、监督员、领航员)竞赛活动、436名下岗党员为原企业引进资金530万元、项目21个、人才36人,提供经济信息250条,11个企业在原企业和下岗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产,走出困境。
——广开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一些企业党组织及有关部门主动关心、了解下岗党员的生活及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引导、支持、帮助下岗党员再就业。开江县各级党组织重视下岗党员的安置工作,对下岗党员实行“三优先”政策,即优先安排再就业,优先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优先参加各种再就业培训班。全县302名下岗党员已有257名重新就业,其余的也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全省下岗党员中,已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再次就业和安置的占42.1%。
通过加强对下岗党员的教育及管理,60%的下岗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在社会及新的工作单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原绵阳丝绸印染厂下岗女党员刘学庆在火车上勇敢地与盗贼作斗争,为河南省许昌镇农民周顺卿挽回经济损失2800多元,受到社会好评。达川市二轻翻胎厂下岗党员谭顺生,下岗不失志,积极闯市场、求作为,在海南省承包土地10多亩搞种养加工业,不但自己首先致了富,还为原企业数十名下岗人员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三、下岗党员及其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项工作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下岗党员情绪低落,有怨气,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差。一些下岗党员对下岗不理解,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他们感到跟党干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落个一场空,连饭碗都没有了,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有的情绪低落,茫茫然不知怎样去面对新的生活。新津县某厂党支部书记难以接受下岗现实,曾三次萌生自杀念头。有的下岗党员把下岗的原因片面地归咎于企业领导,心中对党组织特别是企业领导有怨言,感到所在单位党组织和领导没本事,没把企业搞好,思想上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对党组织有意见,逐步动摇了理想信念,淡化了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他们感到党员不党员、信念不信念关键是要找钱吃饭,于是在自谋生路中,逐渐疏远了党组织。在对2530名下岗党员的抽样调查发现,213名党员已自行脱党,72名党员提出了退党要求。南充市几名下岗党员下岗后回农村参加邪教组织,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
2.管理失控,部分下岗党员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一是有些企业因生产不景气,人员分散,党组织名存实亡,支部活动几乎停止,下岗党员找组织无门,成为“漂泊的游子”。被调查的2530名下岗党员中,有156人明确表示不知道党组织在哪里,党组织负责人是谁,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二是一些企业党组织与下岗党员居住地或流入地党组织对下岗党员如何管理、组织关系归属谁职责不明,工作中推诿扯皮。下岗党员原单位认为,党员人不在我单位,教育管理难以进行;而下岗党员流入地域居住地党组织认为,党员户籍或人事劳动关系不在本单位,抓教育管理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致使部分下岗党员组织关系长期难以接转,无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在“两不找”、“两不管”中放任自流。如在重点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三年来共有6780名下岗党员转出组织关系,其中有80%被对方党组织拒收。三台县造纸厂一下岗党员将党组织关系揣在兜里长达两年之久也无处接纳。此外,由于下岗党员流动大、分布广,一部分下岗党员已长期没有得到党组织的教育。在6328个企业中,能定期组织党员特别是下岗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只占41%;下岗党员中,能定期参加党组织培训学习的也仅有34.5%。
3.部分下岗党员一时难以再就业,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据调查,在51643名下岗党员家庭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的占35%,每月人均收入不足60元的占11%,尤其是夫妻双方都下岗的党员家庭生活更为窘迫。绵阳市棉纺厂一党员夫妻二人均下岗,每月总收入260多元,全家五口人,一个小孩正在读书,一家人温饱尚未解决,小孩也面临辍学的危险。
此外,大量党员下岗,也给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一些企业大量党员内退下岗,生产一线的党员数骤然减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在生产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客观上已难实现。据对1000家重点调查的企业来看,内退、退休党员占党员总数达60%、70%、80%以上的企业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9%、52%、30%。二是大量党员下岗给在岗工人思想冲击大,他们认为,党员不党员,下岗都一样,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下降。一些企业多年来没有一名青工申请入党,86%以上的企业入党积极分子数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下岗党员自身素质偏低,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的党员对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不够,思想观念陈旧,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下岗及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的专业技术单一或没有专业特长,难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步;有的下岗后,成天与社会、金钱打交道,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大,党性不强,党员意识淡化,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使自己逐步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自由分子”。
二是部分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对加强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即:“小块论”,认为下岗党员与在岗党员相比目前还只占少数,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畏难思想”重,认为下岗党员四处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精力论”,认为企业面临转轨变型,党组织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生产经营及在岗党员教育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去管下岗党员,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可弃论”,有的地方在出售或兼并企业过程中,认为党组织可有可无,甚至担心党组织是个包袱会影响企业的出售或兼并,谈协议时根本不提党组织及党员何去何从的问题,以致有的被出售或兼并企业的党组织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不健全,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尚未研究和制定出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下岗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在组织设置上,一些企业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有的甚至名存实亡,根本无法对下岗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一些企业破产、停产或被出售、兼并后,没有及时对其所属党组织的设置进行调整,造成一些党员下岗后,原来的车间和班组的党组织无力管理,现有党组织难以管理,居住地党组织又不能越权管理的情况。在管理的模式上,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以及流动分散的特点建立党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经验。许多地方和单位对下岗党员教育管理这一新情况新问题还没有系统研究,管理中口径不一,操作困难。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存在着单一陈旧、多年不变、缺乏吸引力等弊端,不适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生活,客观上弱化了党组织对下岗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此外,下岗党员教育管理目前只是组织部门唱独角戏,没有形成社会合力,难以奏出合弦,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进一步做好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下岗党员队伍及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当前,加强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把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地(市)、县委和企业党组织,要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做好企业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企改革三年目标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把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将责任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定期考评,奖惩逗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下岗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措施,按照有利于下岗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下岗党员发挥作用以及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切实把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2.健全组织,理顺关系。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党组织。企业破产或兼并、出售、租赁,其党组织的归属要由地方党委或企业主管部门党组织或行业党委及时作出决定或撤销、或重建、或变更隶属关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被国有或集体、乡镇企业兼并、收购或租赁,也要按党章规定建立健全党组织。在党组织的设置上,注意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员流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过去那种基层组织设置上的地区、行业限制,使之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特别是在建立新的经济组织时,要同步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空档”。二是明确下岗党员原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共同担负起对下岗党员的教育管理任务。三是区别下岗党员情况,分门别类理顺管理关系。对减员下岗、外借外派、停薪留职后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原则上由原企业党组织继续管理。减员待岗党员较多的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党组织,实行集中管理。减员下岗、外借外派、停薪留职后有固定工作地点的将其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内退党员原则上由企业离退休党支部管理,没有建立离退休党支部的继续由原支部管理。对辞职、辞退等与原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的党员,其组织关系应转至现所在地(单位)党组织,不能随转的,可转去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或暂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企业破产后,已重新就业的党员,由就业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管理;尚未安置的党员,其组织关系转至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就业服务机构的党组织或该党员居住地党组织。对被收购、租赁或兼并企业的党员,纳入现所在企业党组织统一管理,现企业没有建立党组织的,由企业所在地党组织或以其他形式建立的党组织管理。下岗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按照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适合颁证条件的,严格颁证验证。
3.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首先,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建立下岗党员登记建档制度。对下岗党员基本情况、下岗原因、去向、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二是专人联系制度。确立专人联系下岗党员、联系人定期向下岗党员传达支部活动安排以及对他们的要求,寄送学习资料,了解下岗后的情况,帮助解决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定期组织生活及培训下岗党员制度。四是建立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下岗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党员,及时给予表彰,对违反党纪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或处理。五是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下岗后外出的党员严格颁证验证。其次,改进管理方式,“抓大放不”。即对党内重大活动,如党员大会,接收新党员、改选支委会、年底民主评议党员等,下岗党员必须参加;一般的党日活动、学习等,能参加的一定要求参加,确实有困难不能参加的,可采取补课、上门传达、寄送学习资料让下岗党员自学等方法。第三,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管理渠道,实现管理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电脑技术,沟通下岗党员情况和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下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消除工作中的“盲点”和“死角”。第四,拓展活动载体,充分发挥下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下岗党员中广泛开展“三学三联三赛”活动,即要求下岗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自觉联系原所在党组织和现所在地党组织办好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联系党支部作好思想汇报、过好组织生活,联系外地企业与原企业“联姻”合作;赛“谁合法挣钱最多,谁遵纪守法最自觉,谁为社会做的贡献最大”,从而不断激励下岗党员带头从我做起,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做文明职工、文明公民,带头做群众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带头支持改革、为厂分忧。
4.强化教育,切实提高下岗党员思想业务素质。当前应在下岗党员中着重抓好四项教育:一是“四破四立”的思想观念教育。即破除改革与己无关的观点,树立支持改革,拥护转制的思想;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择业观,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择业观;破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树立自强奋进的决心;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树立开拓进取的勇气。教育下岗党员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自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闯市场,找出路。二是党性意识和遵纪守法教育。教育下岗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人下岗但心不离党”,无论在社会或新的岗位上都必须遵纪守法,履行党员义务,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三是邓小平理论及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组织下岗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提高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帮助下岗党员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技术,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改进教育方式,摒弃集中单一的陈旧教育方式,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实施再就业工程,切实关心下岗党员的生活及工作。党组织要把对下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不仅在政治上,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上倍加关心。要积极帮助下岗党员寻找新的工作岗位,维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家庭生活困难,使下岗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特别是对一些原是先进生产者和生产技术骨干、曾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下岗老党员,或服从组织安排放下专业多年从事企业政工工作的下岗党员,以及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党员,要由组织出面与有关部门沟通,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企业内部或社会劳动就业市场竞争中尽快寻找到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