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销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_供销合作社论文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_供销合作社论文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供销合作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我认为在探讨本论文问题以前需要把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清楚。就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指的是某国家或者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而经营方式则是指某部门或者某经济体如何把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以进行经营的方式。既然如此,在谈论及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时,就不要用粗放经营、集约经营之类的提法,而在谈论某一部门抑或某经济体制时,就不要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或集约化的提法。就商品流通来说,如果把它作为一国或一地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作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必然阶段来看,它的增长是可以包含在经济方式之内的,但就商品流通的产业部门或企业来看(如商业部门或商业企业),则应是经营方式的问题,不应该称之为增长方式。当然,即使是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探讨经济增长时也要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因为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长,而且是在产出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经济向更高阶段前进,发生质的变化(从规模到结构,技术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具体制度等)。部门是社会经济的支柱,经济组织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只有产业部门乃至经济组织不断地改进经营,才能确保经济增长,但经营的改进要服从经济增长。同样,没有长期不断的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要服从经济发展。在商品流通方面也是如此。例如,不能为了扩大商品流通而进行片面的,掠夺性的采购,破坏自然资源,相反必须有“继续农业”和“继续流通”。

二、粗放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要弄清什么是粗放,什么是集约?粗放和集约原来自农业的两个对称经营方式而言,以后才被引伸用于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中,粗放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而集约则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集中地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实质上,前者增产靠增加土地面积,土壤的自然肥力和风调雨顺。单位面积投入小,活劳动比重大,凭经验而应用科学技术少。后者增产靠单位面积投入多,有机构成提高,采用科学技术,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提高抗灾能力。两者相比,集约比粗放是同样投入多产出,或者同样增加投入但要多产出,或者少投入多产出。这两种经营方式同样适应于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银行业、服务业等。

按照粗放和集约的本意来看,两者都是在一定的投入中为了多产出,以求得经济的增长。所不同的是粗放方式中主要靠增加投入为主来求得多产出,而集约方式中则主要靠提高效率为主来求得多产出,两种经营方式的后果不同,在同样的产出下,粗放比集约投入多,耗费大;在同样的投入下,集约比粗放产出多,效益大。为此,粗放和集约二者与增长的关系不能误解为粗放没有增长,集约才有增长,而要明白二者都是手段,都是为了增长,都服从于增长的目的。所不同的是集约比之粗放投入少、产出多,只要可能,应该尽量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也只有转化为集约型,才能持续地、稳定地增长。如果过份依靠粗放型,不断地用增加投入来求得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就难以为继,增长就要停滞。

经营方式既然是为了产出以求得增长可能采用的两种途径,那么它们与扩大再生产之间就存在着联系和区别,相联系是粗放方式靠增加投入,所以是外延扩大再生产,集约方式靠提高效率,所以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相区别的是经营方式所涉及的以产品(商品和劳务)为内容、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扩大再生产,而广义的扩大再生产却同时要包括人口的和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经营方式既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途径,那么它就有特定的范围,不能把它直接推进到经济发展中去。因为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制度和结构的阶段性的变化。没有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有增长只是量的变化,还不是发生这个质的变化。

既然粗放型和集约型可以从经营方式被引伸到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中来,在对这两种手段所起作用的评价时就不能离开目的的要求,即经营目的和社会经济目的的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区分在于前者是微观,后者是宏观;前者投入的是经营要素,后者投入的是社会资源;前者追求的是价值即经营效益的增长,后者追求的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增长;前者追求的是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后者追求的是人均产出量的增长。所以,在谈论一个经济部门、经济系统抑或经济体的粗放型或集约型的经营时,要着眼于经营要素投入或经营的效率如何取得自身的经营效益(微观的产出),而不是客观的人均的产出量。

既然粗放型经营靠投入,集约型经营靠提高效率,那么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实质上就是从投入增加为主转到依靠效率提高为主。之所以要促进这种转化,本质上是因集约的产出大于粗放的产出,效率的提高相对优于投入的增大。但这只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没有投入的经营,反过来如果没有效率也就没有产出。当效率提高而投入没有增加甚至减少时,产出增长也不大甚至会下降;当投入增加而效率不提高甚至下降时,产出也不大甚至会下降。从一时来看投入不增加甚至下降而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以致产出可以大量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没有相应的投入的增长是不足以保持效率提高下产出持续地、稳定地、明显地增长。所以不要误以为转化就不投入,而是投入增加,效率也提高,并以效率提高为主来走上集约化的,或者说,在增长的因素中,增加投入的比重适当减少,提高效率的比重大为增加,借此来走上集约化的。当然,由于效率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所以从粗放型转化到集约型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伴随着效率不断提高的进程,集约化经营是一个无休止的进程。

经济的增长与要素的投入和效率的提高相联系,那么要想从粗放型转化到集约型首先就要研究要素必要的投放和投入的节约。就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来说,有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而经营的要素则应是经营者和经营资料(经营手段和经营对象)。其次就要研究效率提高的因素,就社会经济增长的效率来说,关键是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对经营体来说,则是劳动分工、技术、信息、组织、决策与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相结合所构成的增长因素,美国的丹尼森就社会经济增长提出了七类增长因素,即就业人数、工时、教育、资本存量、资源配置、规模的节约、知识的进展。对于经营体来说,这些增长因素都是可以借鉴的。为劳动者的人数、素质、工效、资金及其合理作用、经营规模、设备和物质技术的现代化程度、组织化程度、经营决策、管理科学化等。当然,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任何经济增长的因素,特别是经济体经营的增长因素,都是离不开市场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如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市场风险等。市场越成熟,市场功能越能发挥,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变动,竞争的状态越正常,增长因素越能起作用。

在经济增长诸因素发挥作用过程中某些要素会被密集起来,这种密集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通常,在粗放型中劳动密集多,而集约型中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多。但不能反过来把劳动密集看成就是粗放型,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看成集约型。粗放或集约不在于哪种要素密集,而在于投入和效率对产出哪个影响大,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比如劳动工资低,劳动密集仍会是低成本,产出可能在投入增加不多,效率不大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反过来,一些高技术的投入虽然会减少劳动的投入,却要因资本的密集而造成成本大增,影响产出。所以不在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而在于能否带来效率提高成为主导的后果。通常,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大多能够促成效率提高成为主导的集约型。

正确理解粗放型和集约型以及这两种经营方式与产出的关系,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才有助于我们研究如何促使经营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化。

三、商品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的经营方式问题

经营方式的粗放和集约,如上所述,原起源于农业部门,但实际上可以推及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适应于其他领域、其他部门,包括商品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

无论是商品流通领域抑或是专门组织商品流通,媒介成商品交换的商业部门以及商品流通的经济组织和商业组织,莫不存在如何经营问题,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人力和物力,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经营力;另一方面又力求使这些经营要素在合理的结合中得以充分发挥经营力的作用,取得更多的经营效益,使产出得以大于投入。既然在商品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都有经营要素的投入和经营效益的产出问题,自然也有依靠多投入经营要素以增加经营效益集约型的经营方式问题,并且为了多得经营效益,为了多产出,也有一个促使商品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问题。

供销合作社是劳动者为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而联合起来的组织,它的宗旨是为社员服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对于社员来说,当然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的或首要的目的。但作为社团组织,它不同于学会、协会、慈善团体之类组织,而是特定的所有制形式即具有特定的经济性质的经济形式,其社会资格是兼有经济(盈利)法人的特殊的社团法人,即它要通过特定的经济活动(买卖活动)来取得商业利润。因此,它所属的企业、公司是经济法人,它是这些经济体所组成的经营系统的投资者,资产经营者。不论所属的企业、公司在有自身积累时的对外投资(包括控股和参股在内),作为经济(盈利)法人,所属的企业、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一般是商品经营,而合作社理事会所从事的是资本经营。无论是商品经营,折或是资本经营,都要体现所有制的利益要求,提高投入—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如果所有制的利益要求不能实现,则这种经济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连生存也成为问题。因此,讲求经营方式,研究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是所有的经营体乃至所有的经济系统,包括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的公司和企业在内,所有制利益要求的必然表现。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的,只是供销合作社所从事的是组织商品流通为专职的商业合作社,因而它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当然要以商业经营为主要内容。

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包括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内),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式经营。在这个领域的各部门中经营的成果(经济效益)不高,投入主要靠活劳动,主要靠增加职工人员,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而工资水平都长期压得很低。资金微小而又不足,不仅阻碍人员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采用,文明经营管理的推行,而且谈不上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大规模建设。长期以来,销售额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外在因素——供不应求或通货膨胀(国有企业,无论是外贸、物资、商业、粮食,还是在官办支配下的供销合作社,都要靠统制经济所形成的垄断)。在我国,建国以来,因为主要抄袭了原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率,因而是粗放型的经济经营方式,这是不讲自明的。作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必然阶段的商品流通和商业的增长当然处于这种经营方式之下,是没法摆脱的。

当然,粗放或集约经营方式的形成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①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例如农业中粗放经营原就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力的表现。而当社会生产力提高,工业高度发展,市场空前扩大,社会资金雄厚,科学技术发达,农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日感不足,地价猛烈上升,客观上就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强烈的需要迫使农业的经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转化。②这种转变还要受各国的国情、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制约。例如原苏联土地辽阔,生产力水平不高,本来容易粗放经营。③体制的约束。在斯大林那一套超高速度和统制经济体制下农业的处境很难堪。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各产业部门建国以来之所以长期陷于粗放型的泥淖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是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长期商品供不应求(尤其是与农业有关的产品和某些资源稀缺有关的生产资料),群众购买力不高,消费需求层次低,与群众相关的供求矛盾长期处在数量上的“有无”与“多少”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也才上升到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上,但还未上升到广泛的品种优化、款式新颖、服务周到上乘与否的层次上,因而市场的推动力和压力很差。第二原因是人口过多,待业的劳动力过多,失业比例有上升趋势,商品流通各产业部门又被迫成为劳动力主要的接纳部门,不仅隐性失业多(工资在国、合企业中被压得更低)。而且劳动力素质不高。第三原因是在超高速度和统制经济支配下,政府特别是掌握国有经济所有权的财政等主管机关,严重地重生产,轻流通,不向或很少向商品流通有关各产业部门投资和补充流动资金不足,而企业的税利负担又过重,竭泽而渔,使之没有什么扩大经营和建设的能力,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改造。在体制上,又把企业充当政府收集和集中物力和财力以及控制和严格限制消费的工具(如统购、统配、配给制和推行价格剪刀差等)。为此,不能轻易地把以往我国商品流通各部门广泛存在粗放式经营的原因过多地归之于企业主观努力不够。

固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这是近代以来任何市场化部门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不是一蹴而就,一个早上就可办成的事。问题是要适应这种趋势的必然要求,主动地和积极地创造条件去加速这种转变。对之商品流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来说,更应该如此。①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在提高,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乃至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就我国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不仅生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产品,而且群众生活也是基本上完成了温饱型而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购买力和消费需要的提高越来越不满足于粗放型经营的供应和服务,越来越明显地促使这些部门向集约化经营转化,这在东南沿海一些大型的、外向型城市已见端倪。在本世纪,西方有的国家曾经出现过采用现代机器和片面追加化肥以掠夺地力和恶化土壤结构方法来进行农业的粗放经营,遭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这种教训,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同样应该汲取,人们不要以为只有生产部门才需集约经营,而在商品流通部门可以长期粗放经营下去。特别是政府,不要以为这个领域仍然可以不投入或无需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智力投入,只需劳动投入就行。那将违反客观规律,使之难以承担起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任务,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就将架空。②其所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是因为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需要有许多主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要不懈地努力。为此,商品流通各部门和各企业不能搞运动,限期立即完成这种转变。不能以为扭亏增盈了,抑或当年经济效益大增就可宣布经营方式已从粗放转变为集约,更不能因为供不应求、物价上涨或实行政策性行业垄断就误认为是集约经营带来高产出。③这种转变不是短期的,并不等于可以以此为借口而不去努力尽快地扭亏增盈,或变低效益为高效益,更不等于不去努力创设条件逐步转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就商品流通来说,无疑有一些条件是可早些转变的。现阶段,关键在于根本扭转重生产轻流通的偏向,在于放弃片面追求高速度而转到追求经济效益优化的、合乎按比例要求的速度上来。要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善政府决定为市场决定,坚决使政所分开、政企分开;要制止大赤字财政,加速银行商业化;要拍卖国有小企业,组织国有大商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按照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补足其自有资金,并使真正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依法经营,要依靠市场增加自身积累,扩大集资,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等。

为此,要加强对商品流通各部门和各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理论、政策和具体困难对策性的研究,不搞“一刀切”。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殊的、中介的地位。商品流通的部门和企业的产出,不仅在于自身的投入要取得经营的直接效果,取得经济效益,即取得盈利,而且要在客观上取得社会效益,即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来为生产、为消费、为社会再生产服务。为此,对这类部门的集约经营要区别于生产部门的集约经营来研究。此是其一。其二,集约经营不同于粗放经营,它固然要提高资本、技术和智力在投入中的比重,但不是看单个要素投入的产出,而要看综合的产出,因此不能忽视这些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率或效益。不然,在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中,就会误认为只需追加资金、技术和智力的投入就行,而不问产出如何,造成高投入低产出,抑或因忽视与劳动力因素相结合而造成低综合效率或效益,与集约经营相抵触。其三,第三产业包括商品流通的部门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比重大增,因而能大量创造新的劳动岗位,容纳大量劳动力,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不提高有机构成,可以放松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和智力投入以追求高效益。迄今为止,我国的商品流通部门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甚小,物质技术现代化刚刚起步,智力投资更少,教育落后,必须有总的全局性的评价。这方面关键不在投入增加,而在投入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带来更多的产出。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城市大百货商店近年销售不够旺,经济效益下降,而这类企业建设投资增多,就误认为商品流通领域投入过多了。其实这个领域资金、技术和智力投入的滞后状态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仍需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大城市大商店建设一时过多,只是投入在结构、层次分配上不合理而已,但也没有那么严重,随着群众购买力的提高,只要约束这方面的新投入,矛盾是可以缓和的。其四,在商品流通各部门,特别是商业部门的经营中,智力投入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在这些部门中经营能力如何,在同样的市场环境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对经济效益作用的力度最大。为此,在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商品流通部门更要重视经营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更要重视智力投入。

四、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合作社宗旨和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前进的关系

合作社的宗旨是维护和增进社员——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群众服务。供销合作社要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实现合作的宗旨,实现供销合作社的目的,一定要讲求经济效益,提高投入的产出率。这样才有足够的、不断增大的经济力量去为合作社宗旨的实现提供条件。为此,一般地说,坚持宗旨和坚持集约化方向是一致的。纵然,在个别情况下为了增加产出可能与宗旨发生矛盾。在处理上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合作社宗旨,但也不妨碍坚持向集约化前进的方向,因为集约化是长期前进的方向,因为集约化是长期上进的过程,不在经济效益一时的升降。

第二,要坚持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才能坚持向集约化前进的方向

在名为计划经济,实是统制经济的体制下,供销合作社从劳动群众——农民的劳动联合的组织变成“二国营”,民办变官办,成为政府干预和支配下为政府的要求服务的组织,自然经济粗放,难得投入更不问产出。在旧体制下,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机制脱离市场,不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自然谈不上重视改善经营管理,节约投入,努力提高效率。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供销合作社开始走向恢复民办,坚持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善经营、讲求经济效益的新路。但是,旧的体制残余仍然比较严重地存在(如政社不分、行政干预、经营上封闭、不关心市场变化、墨守成规、不问投资效益之类)。为此要想转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变化来组织商品流通,搞好商品经营,提高商品经营的有效性和有效度

任何经济要想提高效率,增进效益,最根本的就是生产适应消费,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结构。这是时间节约规律,按比例规律的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必然要表现为市场供应及其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及其结构。这又是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要求。只有适应市场需要来组织商品流通,才能满足消费需要,引导生产去适应消费需要,投入的经营要素所组合成的经营力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扩大经营规模,加速流通时间,避免积压,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增进流通效益。对于供销合作社来说,主要的活动舞台在农村市场,为此,要想坚持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就一定要深入研究农村市场,按照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努力去创造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开拓市场(促进自给经济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引导自给消费转向商品消费,寻找和开发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需求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努力适应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市场需要去开展供销业务,提高商品经营满足农民购销需要的有效性和有效度。

第四,要适应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竞争的实际,提高供销合作社经营组织的组织度,发挥供销合作社联合的组织优势和经营体联合的系统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合作社应该坚持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则,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合作社作为商品经济发展中联合的经济形式和投资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适应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来提高它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它特定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就此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以往由于旧体制的限制,供销合作社在组织上严重脱离市场机制的制约,运动效率不高,行政化、混一化的倾向浓厚。现在要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按照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来改组和建设供销合作社的组织。这方面主要是:①打破按行政区域而要按经济区域即尽可能以集镇为据点来组织大规模的基层社。为了提高经济实力,要适当扩大基层新的组织规模,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甚至可以越过乡镇在区乃至县的范围建社。②在商品经济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或与综合性供销社并列,或隶属于综合性供销合作社。③在自愿和利益维系的基础上,以下级社为社员社,下级社员社入股共有的上级合作社,强化上下级合作社联合的系统优势。④在自愿和利益维系的基础上,强化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经营体的经营机制,建立必要的、现代的企业制度,发展这些经营体的横向联合(从业务联合到资本联合),形成若干大的经营群体的联合组织(不只是基层社内支店式的连锁经营和同级社,上下级社之间经营体的加盟式的连锁经营以及受合作社企业支配的包括非合作社企业在内的特许式连锁经营,而且有若干是以在市场上形成垄断性经营系统的集团公司),发挥群体联合的优势。

第五,合理配置资源,搞好资本经营,提高投资效益

各级供销合作社的重要任务不是直接从事商品经营,而是从事资本经营。即主要要充当供销合作社投资主体的责任,合理地组织投资、配置资源,改善投资结构,以求更大的投资效益。在这方面,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和所属的公司、企业之间一定要分清经营的责任,理事会的投资决策为主,公司以商品经营决策为主,兼有投资决策,而企业一般以商品经营决策为责任。为此,公司特别是理事会要搞好资本经营。但资本经营要以投资商品经营(无论是独资抑或是进行控股或参股)为主来开展多种经营,决不能供销合作社不搞供销而去办交易市场或办生产企业,而是围绕发挥供销的功能开展投资和其他经营。要大力支持和带头发展跨部门的贸工农综合经营,但贸工农一体化也要以供销合作社的贸易为龙头,面向市场、围绕市场、适应市场,节约投入,增加产出。当然,开展和重视资本经营,决不可以误认为供销合作社可以放弃或削弱主业而去搞股票、期货或其他金融投机,或者干脆把供销合作社改造成股份公司,让主任们变成拥有股权的董事,还有取消合作社,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叫做什么供销合作社股份公司。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提高职工的素质,坚持文明合作社制度,坚持文明经商

要想从粗放经营转变成集约经营,供销合作社就一定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高职工的素质。因为经营是要靠人,靠员工来进行的。如果职工的素质不高,不仅使供销合作社难以坚持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则,而且难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和增进效益。然而长期以来,供销合作社因为内部教育不够,不仅一些基层的干部合作社意识薄弱,而且文化和业务水平也不够高,习惯于供给制官方买卖那一套,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某种程度上尚属于亚洲式的落后状态。要想过渡到集约式的经营,固然要积极创造条件去精简人员,减轻企业长期以来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职工,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包括精神素质和能力素质。为此一定要重视教育,既培养忠诚合作事业的精神,又培养为此事业服务的适应市场环境的企业精神;既加强文化学习,又培养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乃至市场发展所要求的新技能,造就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队伍和文明的商业工作者队伍。

第七,促进供销合作社现代化,提高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要想走向集约化经营,就得努力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投入要素合理的、科学的结合和在经营中综合能力的发挥。这就要在既定的劳动力数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和适度地推进必要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提高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迄今为止,我国供销合作社的现代化水平很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组织现代化水平很低,不仅企业经营规模很小,资本密集性差,资金严重不足,难以组织大流通,组织跨部门的贸工农一体化综合经营,有的地方甚至难以承担起作为农民小商品经济分散生产和大市场桥梁的作用,而且技术密集性也很差。不仅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而且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无论是收购、保管、加工、分类、销售、运输、维修、检测等)。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已经步上了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电子交换系统、互联网络和电子网络直销、EDI系统等都日见流行, 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看来和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距离还较远,特别是在流通领域和商业部门中更为明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可以忽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采用和推进,特别是不能借供销合作社的主要活动舞台在农村市场便自甘落后。无论如何,有条件地、积极地推进现代化的经营和采有现代化的技术(例如从运用电脑进行经营的决策数据分析和管理上的核算等入手),是向着集约化经营方向前进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_供销合作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