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8:吴敬琏的忧虑不多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虑论文,多余论文,专栏论文,吴敬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4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国际经济学会(IEA)第16届全球大会表示,中国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商品价格自由化,以及世纪之交数百万计的乡镇企业私有化,市场的力量一度得到很大的强化。但是,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受阻,经济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政府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市场力量出现了倒退。
事实上,“国进民退”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只不过被称为“吴市场”的吴敬琏旧话重提,自然引起媒体的关注。这几年,对于“国进民退”,引来“好得很”和“糟得很”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管争论结果如何,“国进民退”正大张旗鼓地向前推进。各级政府也习惯性地把国企当成“亲儿子”、“后花园”,打着“提高集中度、保护国民经济命脉、维护经济安全”旗号,在投资和贷款方面总是偏向国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时,曾经被打破的垄断又被国企逐渐夺回。
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国进民退”,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国有企业拿着国家的注资和银行的优惠贷款来并购,这样的金融资源分配,无论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如果这种市场经济倒退是暂时的政策现象,或许还可以承受。但若长期化或制度化,则对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威胁会从根本上阻碍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依靠市场,调整结构或兼并重组,也需要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靠政府的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内生力量不足。这就需要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放松行业管制与准入政策。同时,国有经济应在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让社会资本有更多且有利可图的投资空间。
这说明,吴敬琏的“市场经济倒退论”是靠谱的。今天的诸多问题,还是源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在此情况下,“国进民退”潜藏着很大的风险和危机。它强化了国企的行政性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市场基础尚未巩固的情况下,这一走向的发展有可能使中国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
虽然吴敬琏疾呼“市场经济倒退”,其作用也许是有限的,不过,这至少能引起政府的注意。毕竟,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学界大佬。必须指出,各级政府一心只想发展国企,迷信“国进民退”,将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以偏概全的缺憾。说到底,“国进民退”这一招,其实改善不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合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