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自主,强调合作——地理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论文,引导学生论文,地理论文,组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75(2006)04-0053-03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不可动摇,学生只能是被动的配角扮演者。这样将会带来学生自主性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大胆地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提前介入和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而“自主、合作”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自主、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课业学习上,学生应该既重视主动接受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又十分重视观察、实验和研究。或是教师提出适当的课题,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包括课内外和社会的活动)进行学习。现在结合本人课改教学实践,对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探讨。
一、课前为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课堂讨论成功的基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一)预设学生的质疑,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发言准备
教师在选择合作讨论话题时:
一要注意话题的价值性。话题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服务;
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思考性,是学生真正想讨论的话题;
三要注意话题的适当性。难度、大小都比较恰如其分,利于学生讨论;
四要注意话题的层次性。话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优生、后进生都有说话的空间。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讨论这些时,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准备好解答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把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答案。此外,教师还要准备与话题相应的情景道具:投影、录像、音乐、多彩板书等。
学生的准备主要有:一是充分地做好讨论前的预习,如认真阅读教材,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初步感知,特别是要注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二是对老师提前布置的论题,要通过查资料等方法去初步分析,寻找结论,做好发言的准备。同时,对不懂的地方再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
通过以上准备,有利于保证课堂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基础上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世界热点——中东”一课时,选择以下话题供学生思考;“中东为什么战争不断?”、“中东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性?”,这些话题具有时效性,又有现实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课前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从“中东是世界的热点问题”、“中东位置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中东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课前撰写小论文“我印象中的中东”,或者“假如我是中东一名普通的中学生”。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面,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灵活设计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方式。
导向式。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角度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呈示为:定向导入——设坡点拨——归纳总结。这种讨论方式的关键是选取“讨论点”,使讨论流程环环相扣,其特点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解决“黄河忧患”话题时,教师在设计讨论时,注意环环相扣: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速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怎样变化?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学生步步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竞赛式。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型”心理,引发竞争机制来组织合作讨论,解决某些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教师主要设计采用竞赛式学习的方式。教师当主持人,学生扮演竞赛者。第一步,通过游戏——“找朋友”,首先教师向各组分发天气预报卡片,然后,教师随机展示出不同的天气符号,让学生抢答;第二步,各组抽签,按所给的不同的天气符号,小组商量并派代表上台组合相应的天气符号,并仿效中央气象台的播音员预报天气状况。最后全班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最佳播音员,并给予精神鼓励。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
此外,以下三种常常伴随着主导式和竞赛式出现,也是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
自由式。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着眼,侧重于学生“自由探究”的讨论方式。
双向咨询式。这是一种围绕中心讨论题,通过学生提问,老师作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的讨论。这种讨论宜以学生提问老师作答为主。
随机式。即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火花,随机组织讨论。
(三)确定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空间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同桌式、小组式和全班式三大类。一般说来,同桌讨论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讨论适用于要求学生分析现象、弄明事理、沟通联系、总结方法的内容;全班讨论适用于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模糊不清、持不同意见的地方或者课堂上随机出现某一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时段及要求选用不同的讨论方式。通常情况下,三种方式是综合应用的。
在教学的空间的设计上,教师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如座位的排列应该突破传统的“秧田型”,采用圆形、马蹄形、口字形、扇面形等形式。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讨论,能畅所欲言。
二、课堂上灵活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讨论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并且,只有老师精心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效。
(一)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的契机要恰当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第一,面对疑难问题。对课本中难理解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分析,如不同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的特性,就需从地形、气候、河流、历史传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还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学生即使生活在城市,对这个内容的认识也不完全,会感到很抽象。通过讨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非常有利于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需要出谋划策的问题。指那些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它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比如对黄河治理的问题,教师提出: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大屏幕上再次出现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和中国的地形图的复合片,学生结合收集到的相关的资料,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这样通过自主合作讨论,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第三,可以交流思想感受的内容。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单纯说教无法取得的效果。例如:对“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常受到哪些灾害的威胁?”这一话题时,教师采用让学生根据干湿季景观图上的信息,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自由选择扮演原告或被告,在执法官(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激情辩护。在辩护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大大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式学习思维,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不管是否有立论,只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来讨论。例如在讲到“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时,学生对“黄土高原是否应该全部退耕”“退耕的土地是否应该全部种树”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教师把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指导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注重采用民主讨论式,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方法。一是要求学生能说会听。二是要求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种意见,形成恰当的文字记录。同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提出讨论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疑惑较大的问题,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讲事实摆道理,学生心服口服,真正提高了思想认识。不过对学生的所问所说,即使是滑稽可笑,或是离题万里,也要友善地给以回应,使学生的探究和好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并加以引导。同时,还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互动和碰撞,这比师生之间互动和碰撞更能促使学生“好之”、“乐之”和“知之”。
(三)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
真正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开放型教学,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形成热火朝天的局面,此时也最易“跑题”。作为教师要果断地决定介入讨论时间和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不打击学生的热情,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黄河”一节时,教师提出“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如何解决?”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提出“土地沙漠化、水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断流现象”等问题,而课堂上无法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肯定了他们关注现实的热情,同时引导他们把其中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后讨论,课上应重点讨论断流现象。同学们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讨论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
首先,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产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无包袱,心理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地理积极性高涨。
其次,添加讲课“佐料”,激活课堂气氛。对一些比较“乏味”的话题,如果教师采取添加“佐料”的方法,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如有关“中国人口”一节的教学,采用“孔雀东南飞”到“孔雀西北飞”,并配上动画课件,让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语文知识交融,整个课堂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氛。随着“孔雀”飞来飞去,同学的情绪热烈,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课堂上积极讨论。
第三,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结论、成果等。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成果特别多,如:收集的各种资料、撰写的小论文、自制模型、自制地理课件、地理小报等。作为教师应以某种建设性、富有激励的方式给与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意见、成果,以宣读论文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成功的喜悦。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评判,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这些评判使学生更清楚应该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课后的延伸拓展也是很必要的。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课前积极准备,但是讨论课结束后,学生只关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竞赛的胜负,而把学习活动终止下来,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完善和发展。
(一)继续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
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无法一一展示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结论和成果,可以采用课后出墙报等方式继续延伸。例如,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一节,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只能展示部分资料,这时,我要求学生课后办一期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墙报,而且评出优秀小报,在学校宣传窗内展示,并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
由于自主合作学习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在讨论竞赛中,很容易生成一些兴奋点,但因课时有限,对这些兴奋点往往不能延伸拓展,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可以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但未能探讨的,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我在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时,学生对“厦门市的宗教状况”很感兴趣,于是课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周六、日时间调查访问,了解厦门市的宗教建筑特点、信徒的服饰、饮食习惯等,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又提炼新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针对个体差异,课后及时补缺补漏
教师既要反思和补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要求学生对其自身不是很确定的内容及时补缺补差。例如,课堂上学生对如何设计中国旅游线路,特别是沿途经过的旅游景点、铁路线、如何选择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感觉很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浏览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课后熟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起止点城市及重要景点,并归纳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用彩笔在课本的图上把我国的铁路干线按走向分别标粗,边标边记住铁路线;同时将比较难记的铁路干线在填充图上填出来。
这样通过课后的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经过艰苦的劳动后成功的喜悦,及时地巩固了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