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调节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目前理论界有人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偏向两个极端,若不及时走出“误区”,势必制造思想混乱,把改革导入歧途,加大改革的波幅和代价。为此,有必要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行性角度进一步澄清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辩证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建立和良性运行提供正确导向。
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不同个性特征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贯穿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一对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在存在形式上,市场调节是自发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内在的、一般的自然形式把市场体系的内容直接组织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促成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快速运转,体现市场经济的自然属性;宏观调控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外在的、特殊的社会形式,通过市场中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间接调节和管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
第二,在动态表现方式上,市场调节是一种“看不见的手”,它运用市场机制对资源流向、流量进行具体调节,单纯的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涨落事后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中的分配。宏观调控是一种“看得见的手”,是国家主要运用计划机制及其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社会资源流向、流量进行总体布局和控制,它是事先由政府调节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依据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领域,使社会产品的总供给与消费总需求基本平衡,促成产业结构优化,保证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避免盲目性。
第三,在功能上,市场调节是第一性的,居于基础地位,对个量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具有联系中介、流通中枢、信息反映、调节激励等功能表现。宏观调控是第二性的,居于主导地位,对社会资源配置起主导性的能动作用,对市场具有导向、协调、规范、监督和服务等功能,在特殊情况下,它能有效地填补市场调节不足的空位,对市场产生强化稳固的功效,对社会保持动态稳定、优化演进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这种关系如同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决定作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导地位及其能动作用的关系;亦如在我国国体中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主体与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主导性主体,他们对创造社会主义历史发挥着不同的但都很重要的作用。我不赞成那种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硬性规定为主导与从属关系的观点。
第四,在发生作用的对象和活动场所上,市场调节的对象主要是企业,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利用市场功能,其侧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调节。在此领域,宏观调控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更多的依靠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市场,通过综合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培育和控制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秩序,协调经济总量,侧重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和管理。在此领域,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更多的依靠计划自觉调节。
第五,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动力机制方面,市场调节是按效率原则和竞争需要进行初次分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力,对企业和劳动者构成利益激励机制,实行能者多得,优胜劣汰。宏观调控是根据公平、公正、共同富裕的原则和相对平衡的需要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对微观企业和个人形成了利益约束机制,而对宏观社会则形成整体性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方面,如公共部门,福利部门,关系国家发展后劲的公共教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等部门,则能主持公道,合理调配,由此便形成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和动力机制,从全局上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积极性。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辩证统一体现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走势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这对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虽有区别,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但这种区分又是相对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客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着共同的内在根据和根本目的,即都以社会化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为根基和原动力,都是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源,使经济运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现代生产本质上是社会化大生产,即由生产力发展引起在社会规模上的一系列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各经济单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结成整体推进的社会生产。这在客观上要求微观经济单位的个量资源配置符合社会规模上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唯此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1〕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 社会化生产主要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式,其所提出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正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为其实现形式。
2.计划和市场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都是经济手段,都为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 〕透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性是要求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排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然而这只能使商品经济发展常常“出轨”,比例失调,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许多国家都采用计划手段及其它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顺应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经济规律要求,延缓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对抗程度,减轻了经济危机的阵痛,保障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而社会主义国家较长时期排斥商品经济,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限制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潜能,无法根本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拉大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在宏观指导性计划调控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地方,经济活力就较强,发展态势就较好;反之,资源配置效率就低下,经济就缺乏活力。上述正反两方面经验向我们昭示着: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计划调控与微观市场调节都是促成经济运行发展的有效手段,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3.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各有长短,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必须综合利用、取长补短。在社会化商品经济中,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对统筹调配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源更显长处,表现在:有利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自觉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防止大的重复建设;有可能合理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保持社会公正,稳定经济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宏观调控尤其是指令性计划,对微观经济运行则存在调节效率不高和束缚经济活力等弱点。而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对调节微观层次上的个量资源更显优点,表现为: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发挥竞争和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促使资源流向效益高的地方、部门和企业中去;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增强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但市场调节亦有其缺陷和“盲点”,如自发性;时效长、代价大;滞后性;对社会分配和“外部不经济”问题的调节则软弱无力。权衡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利弊,表明二者在本质上就需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宏观调控成为以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成为在宏观调控指导和影响下的市场调节,把这两种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共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4.当代世界出现了许多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模式,显示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辩证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资本家”的代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使政府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如法国从1947年实行“莫尔计划”开始到80年代末,已实施9个中期计划, 是实行计划市场混合型经济模式;日本从1956年实行“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已实施9个中长期计划。其它如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有政府干预和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的计划协调下市场经济模式。这些经济模式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都实现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辩证统一,我们现在亦搞市场经济,不能不对其加以借鉴。
三、探索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最佳途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中国,究竟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正在探索、为举世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找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促成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综观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水平,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宏观经济体系处于稳态演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下,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着重把握三个层面的途径和条件。
首先,尽快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构建按计划市场机制运行的新型计划调控体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而是要根本革新调控体制,使之具有新观念、新方法、新内容、新功能。多年来,我国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往往离开市场实际需求人为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这就难免造成微观经济单位被牵动着缓慢地“爬坡”,社会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长期失衡。鉴于此,我们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使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适应的新型计划调控体制,把市场的自发调节纳入整个经济有计划引导的发展轨道,按计划市场机制运行。其做法:国家计划决策和管理部门要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为指导,基于市场发育和发展规律、市场供求状况、市场机制的调节表现,把企业和个人的眼前局部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适当排列农、轻、重比例关系以及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科学地提出和有效地落实市场经济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科技教育发展规划,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微观经济运行,直接调控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由市场调节。新型计划体制中当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并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的中介协调具体实施之,从而在开放、搞活、加快发展微观经济基础上,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演进。显然,新型计划调控体制所运用的计划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整体调节机制,是以市场为实体、计划为主导的新机制,是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把自觉调节与自发调节有机结合的科学机制。按该机制建立的经济便是计划市场经济,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长的可靠基础。
其次,必须把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个性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既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要求市场的完备性、竞争性、开放性,独立的市场主体,合理的价格,健全的市场法规以及宏观调控等,亦具有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异的特殊性,它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既相区别又相结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形成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其基本表现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驾齐驱的所有制结构,让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结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间接调控为主、多种手段并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计划调节为主导,形成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建立配套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监督机制,维护人民群众正当的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权利;在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最后,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着力组建“科技与教育有机结合、科教为经济服务”的新型科教体制运行机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在我国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性的途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3〕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要求具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有效的建立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深化改革中为新型科教体制组建“教育ⅰ经济ⅰ科技”的机制模式。
在该机制模式中,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的母机;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及其市场经济体制是联接教育和科技的统一体,是配置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的依托。以经济为核心,便形成“教育——经济——科技”的序列,为了使该序列形成为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运行机制,必须攻克两个“老大难”:其一,科技与教育脱节问题;其二、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问题。多年来,科技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关系一直僵持着,呈板块式分割状态,现虽有所改观,然并未从体制结构上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必须综合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为本”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二者“联姻”,形成“科技ⅰ教育”机制。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科技体制成为积极向教育部门及社会提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体制,教育体制成为积极给科技院所及社会培育优秀科技人才和成果的体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成科教积极为经济服务,形成科教与经济结合机制的关节点,在于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及投资。我们不应当把体制改革转到要求科研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都把主要精力用于“经商”,追求急功近利,“自谋出路”上。否则,由此则导致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继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降低,经济发展无后续之力,现代化就无法实现,陷入恶性循环的窠臼之中。只有围绕现代化建设,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手段的运用,为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乃至社会生产力,进行体制改革,按照“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科教为经济服务”的机制运行规律,建立新型的经济体制和科教体制,使新的经济体制成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体制,新的科教体制成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科技与教育脱节、教育与经济脱节、经济与科技脱节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达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3〕《光明日报》1994年6月20日,第1版。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科技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