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_班级管理论文

三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_班级管理论文

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班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基层组织,能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尤其是身心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的初中生而言,良好的班集体,能给他们的成长提供激励、导向、监督作用,激励他们充分发展自身的潜力,引导他们向全面发展、具有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路上走,督促他们不断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对学校而言,抓好班级管理,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健康向上的学风、校风,有利于学校总体目标的完成。但是,班级管理就其自身而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学校职能部门,乃至学校校长,因而,构建恰当的立体化班级管理模式并持之以恒地实践,就成为抓好班级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构建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班级管理模式指的是由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三级管理机构构成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这三级管理包括:学校宏观班级管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日常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模式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无法独立地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各个部分有机协调才能使各部分功能充分发挥,并获得1+1>2的效率。 班级管理也是如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等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把总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做好。

1.学校宏观班级管理

宏观班级管理,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校班级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把握班级管理的主导思想,明确班级管理的方向与目标,细化一套量化指标体系,定期评比班级管理的绩效,以形成现代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模式,为全校班级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管理

作为沟通校行政领导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实现学校班级管理的方略,融洽师生关系,使班级管理走向健康之路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校方的总体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具体指导一个班级的建设,其中,尤以班主任的责任重大,而各科任教师也不容许置身班级管理之外,而就教师职责而言,教书与育人是其分内之事。

3.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逐步发展。在班级管理中,不把学生放在被动地接受管理的位置,而应视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效力。

宏观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为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观的班级管理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实施,创造性地落实学校宏观班级管理的要求。微观班级管理由学生的自我管理构成。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班级管理,共同构成整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其中,宏观班级管理是学校班级管理的关键,学校是否重视班级管理工作,全校的班级管理政策与目标是否明晰,决定着学校班级管理的发展状况;中观的班级管理是基础,宏观班级管理的落实,学生发展潜力的实现,离不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工作;微观的班级管理是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与目标。处理好这三层班级管理的关系,方能做好整体班级管理工作。

二、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

实践中推行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观念转变的工作

适应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需要全校教职工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尤其是校长观念的变革显得更为重要。这种改变既包括改变轻视班级管理的观念,也包括具体的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校长要改变那种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德育校长责任的观念,把班级管理纳入学校总体管理之中;同时,校长要注意开拓校领导小集体和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整体功能,实施班级的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不仅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提供了自主管理的空间,同时又为学生创造开放、和谐又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提供平等的教育、发展机会,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创造性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校长的管理观念要实现四个转变:(1 )从单纯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转向注重班主任的管理思想;(2 )从注重单纯评价工作量转向注重评价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3 )从注重评价工作结果转向注重评价管理过程;(4 )从注重评价教师转向注重评价学生。

2.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班级管理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班干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既把学生的自我管理作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途径,又作为目标之一。为此:(1 )可推行班干部“轮值制”,各班组成健全的学生干部班子,每半学期班干部轮换一次,给每个学生以班级管理的机会。(2)班级管理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班主任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有关班级管理的目标、政策要听取学生的意见。(3 )可推行学生班级值周制度,全校各班学生,轮流值周,分别参与对学生班级的评估管理,让学生对班级建设、发展状况作出评价。

3.重视班主任的选任

班主任在推行学校宏观的班级管理目标,促进班级良性发展中,作用巨大,而班主任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取决于班主任的素质。为把优秀教师吸引到班主任岗位上来,学校应从知识、思想道德、教书育人、兴趣与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制定班主任选任的标准,把最优秀的教师选到班主任位置上。为鼓励教师作班主任工作,学校在评职、评优、津贴等方面要向班主任倾斜。

4.建立学校班级管理小组

为了具体统筹全校的班级管理,可组建由校长牵头,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任成员的班级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全校班级管理规划、制度、选任班主任以及对班主任的评估、检查等工作,这样可使全校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流于空谈。

5.制订合理的规划评估方案

量化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增强班级管理绩效的纵横可比性,推动全校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宏观班级管理的评估方案的制定要以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依归,应包含班级学生生活、学习及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如:

(1)出勤,包括早、晚自习及上课的出席情况,迟到、早退现象;

(2)卫生,包括教室内外、地面、墙壁、走廊等处卫生情况, 以及学生个人的卫生状况;

(3)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及其他体育健身情况;

(4)纪律,包括自修、上课、课间、课外活动时的纪律情况;

(5)公物保护,即对教室内外学校公物的爱护情况;

(6)日常行为、礼仪是否符合规定,包括学生在校内、校外、 教室内外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文明、礼貌要求,用餐是否文明,自行车停放是否规范等;

(7)班容、班貌,即班级教室的环境及布置的状况;

(8)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

(9)参加各种活动及竞赛的情况。

学校按上述方案,定期实施班级管理考评,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班级管理上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竞争氛围,使班级三级管理模式收到实效。

标签:;  

三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_班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