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 探讨《伤寒论》方药服法中服药的辨证施护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病人的方药护理中,为病人正确服药的方药护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提高方药护理质量和效果指导。方法 运用《伤寒论》中方药的服药次数、时间、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宜忌等,提高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结果 《伤寒论》中严谨、深刻的辨证施护思想,对当今中医用药方药护理,以及减少和补救药后反应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结论 《伤寒论》有助于护士正确理解、并运用前人的中医护理理论,对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伤寒论;方药服法;护理
《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首次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口服中药的护理是其中较为主要的内容。因此,护士正确掌握方药的服药次数、时间、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宜忌等,对提高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保证临床用药的疗效,正确观察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服药方法的护理
《伤寒论》中方药服法有异,谨守病机,辨证施护。主要包括: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和停服与再服等方面的内容。
1.1 服药次数 《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2次服、3次服、6次服以及少少温服等。其中以3次服为最常见,《伤寒论》中种种不同服法,体现出紧守病机的原则,所以有方同而服法不同者,如调胃承气汤即见2种服法,一是“少少温服”,见于《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此处服法为“少少温服之”。理解为,调胃承气汤,本是为治阳明腑实热结,浊热上扰之方,药力亦属峻猛,此处为治太阳表证,兼阳虚不制水,又误用桂枝攻表后,用温药复阳过程中,或用温药过度,因阴液被伤,胃生燥热,燥热成实,致胃中不和而谵语的本虚标实之证,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清其燥热,恐过服而伤正,故“少少温服之”。另一种服法即为顿服,如第212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以“泻热通腑、导热下行”。可见用相同之方治不同之证,因病机有异,故服法各异。又如理中丸治霍乱寒证,在《伤寒论》第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处服法为“日三四,夜二服”。因霍乱之病来势凶猛,吐泻不止,为即时除病,以免机体阴液亏竭,故“日三四,夜二服”,但理中丸治“大病差后,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其服法则为“日三服”,可见因病情缓急之不同,服药次数亦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服药时间 《伤寒论》中不少方药言明了服药时间,病在上者,如眼病、咽喉病等宜饭后服药,病在下者,如肝、肾病宜饭前服,补益药宜饭前服,发散药宜饭后服,驱虫药、攻下药宜清晨空腹,治疟疾药宜寒战前2小时服;镇静安神药、缓泻药宜睡前服;调经药一般宜在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急病服药时间不拘。具体到方药如“十枣汤”言明平旦服,“桃核承气汤”与“乌梅丸”饭前服。“桂枝人参汤”言明“日再,夜一服”,“黄连汤”言明“昼三,夜二服”。“桂枝汤”治太阳中风重症时,“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十枣汤”乃逐水峻水之剂,攻下逐水过猛易伤阳气。“平旦阳气升”此时服药患者易于耐受,从临床实际看,“平旦”服药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及服药效果,反之,则不利观察和护理。再如乌梅丸方中酸、苦、辛、热并用;为安蛔止痛之要方,故“先食饮服十丸”这样方能在“闻食臭出”之前先服药安蛔,而后进食,更好地起到“安蛔止痛”之目的。故因所治之病症,药物特性和机体状况不同而各有所异。
1.3 服药剂量 《伤寒论》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均标明剂量,这里的用量为常人用量,但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对药物的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对药性剽悍、峻猛和有毒之品,则更应从体质强弱等方面加以调控,体质不同,剂量有异,因人制宜。如十枣汤中因大戟、甘遂芫花3味均为峻猛有毒之品,虽能攻泻水饮,也有攻伐正气之弊,故有“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中有虚家、弱家及妇人宜减服之”等等,从剂量上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灵活调控,因人因病而增减剂量的服药方法,充分明晰地体现了《伤寒论》所蕴藏的辨证施护思想。
1.4 停服与再服 有关方药是否停服或需继续服药《伤寒论》中亦有多处明文。如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之症,其服法言明“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又如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表证已解,手足汗出,此大便已硬时如“得下”则“余勿服”,又如《伤寒论》中第21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因此,方药停服与否均是根据病去与否为依据的。这就要求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从而决定“再服”还是“止后服”或是“不必尽剂”。
2 药后护理,辨证为据,体现辨证施护
2.1 药后护理 注重观察病情变化 《伤寒论》中药后护理,尤重观察其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继续服用,如服用解表发汗药后病人已出现出汗、体温下降、周身情况好转,则不必再服;服后不发汗,则应再服1次。服用通里攻下药后,要严密观察神志、舌苔、腹痛等情况,以决定是否再服下剂药。对药后出现的一些特殊变化,《伤寒论》中第179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在此处去桂加白术汤服后,如病人出现“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此处“如冒状”实则为大剂量附子服药后药性发作的眩瞑之象,故言“勿怪”。
2.2 药后护理,注重助药力 服药后采取措施是药物易于发挥作用或帮助其产生好的疗效称为助药力。如服用桂枝汤后,稍待片刻,可让病人喝热稀粥半碗或热水以助药力,卧床覆盖衣被,使病人稍出汗,以帮助药物发挥作用。服用其他解表发汗药也可采取此法。
2.3 药后护理,注重饮食宜忌 《伤寒论》中药后护理,通常注重食性与药性是否相顺应,顺之则增强药物的作用,反之则降低药物的作用,如桂枝汤服后应“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理解为桂枝汤实属温阳解机,调和营卫之剂。恐生冷之物有障温散表寒,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均有碍调和营卫、故属当禁之例。根据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分为病忌和药忌2方面。寒性病证忌食生冷和清凉饮料,而热性病证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和酸辣刺激食物,痰盛者忌滋腻肥厚之品,虚寒之体少食寒凉水果柿梨等。土茯苓、使君子忌与茶服,人参忌与萝卜服,地黄、何首乌忌葱蒜,甘草忌鲤鱼,蜜忌与生葱服等。
2.4 药有所过,及时补救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中风、外寒内热兼证应“当取微汗”若发汗不止,出现汗出多时即用“温粉粉之”且要“一服汗者停后服”,理解为大青龙汤发汗力强,药力峻猛,如服后汗出多往往大汗亡阳,阴寒内盛,以温粉粉之,以止汗防止大汗亡阳。
综上所述,《伤寒论》方药服法和药后护理措施中蕴含了严谨、深刻的辨证施护思想,对当今中医用药护理及减少和补救药后反应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而且,对于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突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护理特色,做到安全用药,祛邪不伤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启基,王辉武.伤寒论手册[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2012:42-43.
[2]卢华琳.《伤寒论》辨证施护思想在护理中的运用[J].中医护理,2006,12(30):56-58.
[3]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M].学苑出版社,2008:66-68.
[4]宋昊翀.《通俗伤寒论》101首方剂方药剂量规律的文献研究[J].四川中医,2009,13(3):102-104.
论文作者:兰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8
标签:伤寒论论文; 方药论文; 承气汤论文; 桂枝论文; 言明论文; 剂量论文; 病人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