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先进文化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处于文化史最辉煌和鼎盛时期。邓小平在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上有着时代性和历史性的贡献。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和根本上解决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动力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文化发展的科学理念:“两个文明一起抓”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一般可以包含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两种形态,两者彼此关联,互为依托。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十分注重这两种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著名论断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邓小平针对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全面匮乏的局面作出的英明决策,实际上确立了物质文化的基础地位。难能可贵的是,邓小平并没有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惟一目的。他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他反复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他们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笔者注),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也具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经济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物质文化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可以为繁荣精神文化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否也可以影响物质文化的建设。一段时期,针对一些干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这就表明,精神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的成败。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障着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科教兴国”
如果说“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论断反映了邓小平全面协调发展的文化建设思想,那么“科教兴国”则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立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作为“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支撑的,主要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二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那么,如何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呢?邓小平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发展科技与振兴教育都离不开人才,所以邓小平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针对一段时期内,知识分子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为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果断、准确地作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断,并且申明:“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创造热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为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邓小平还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出新的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实践证明,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带动了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们对科技和教育巨大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刻。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总之,邓小平“科教兴国”的思想,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三)文化精髓的重要源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来的为我们党确立的思想路线。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我国面临的重大困难和复杂工作局面,他深知要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上的拨乱反正,必须从思想源头解决问题。首先要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并且,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赋予了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和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实事求是里包含了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惟一标准和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的内容。二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三是明确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就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四是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任务,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那种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发展甚至兴亡的问题,当然也就关系到文化事业能否发展甚至兴衰的问题。
(四)文化思想的基本归宿:“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
邓小平文化观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可以说,其全部文化建设思想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人和人的文化素质。正因如此,他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的问题。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同时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就要着力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的素质。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提高人的素质呢?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讲得很明确,即不但要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而且这些人能自觉追求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道德、纪律约束自己,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他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因为只有具备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才算是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素质,才是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他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文化建设目标,是对公民素质综合的整体性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理想、道德、文化、纪律,集中到一点就是有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人的文化素质高低,首先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是把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一贯注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是他又绝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这一点也反映在它的文化理论之中。邓小平文化思想具有诸多创造性的因素,我们认为,其中有三种最核心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其民族性传统、开放性品格和安全性战略。这三者构成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民族性传统
五千多年的文明,铸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民族自豪感,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他是一个深受中华民族传统熏陶的政治家,十分珍惜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进行批判性吸收的过程,他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批判、改造和传承,培育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从物质文化与观念文化的关系来说,邓小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国裕民”的思想,同时又批判和改造了传统的义利观。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明物质文化的确是观念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一种社会制度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就必须把“富民”、“利民”置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王如汉文帝、唐太宗等都十分重视推行富民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实录》卷176)《管子·治国》还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以上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古代思想家、政论家对“富民”与“治国”关系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吸取了这些思想的成功之处,果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他看来,“富民”是“强本”之路,其实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他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才有说服力和凝聚力。
在充分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邓小平还十分注意对于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剔除。他要求“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例如,对于传统思想中片面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邓小平就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传统观念中“君子耻于言利”的思想,不仅多少带有封建卫道士的虚伪,而且也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合理追求。邓小平允许并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手段获得物质财富,实际上将传统义利观中的“重义轻利”思想成功改造为了“以义驭利”。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些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实际上是突出了物质的基础性地位,反映了邓小平对于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态度。
(二)开放性品格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体现了邓小平文化思想中的民族性传统;与此同时,博采众长,大胆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则反映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品格。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品格集中表现在他的“三个面向”光辉论断之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高屋建瓴的文化观,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大大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空间。“三个面向”的思想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反映出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直面时代发展主题和中国具体实际,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思想。面对全球化浪潮,邓小平以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视野,系统运筹和理性思考了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从而建构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现代化思维框架。正是基于对全球化趋势的把握,邓小平要求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他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难能可贵的是,大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还提出肃清封建残余影响,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强调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其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思想领域的主要任务。
开放性的品格使得邓小平文化思想能够从容冷静地面对全球化的浪潮,理智地应对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和碰撞,有效地选择、包容和吸收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进而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
(三)安全性战略
邓小平不仅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战略安排,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吸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他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时代框架,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针对有人提出的中国可以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也可以站起来、也能翻身的错误观点,他强调指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搞资本主义,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但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信,对资本主义有正确的认识,他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闭关自守不等于安全,我们要有胆识,吸取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世界文明成果,壮大自己,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正确选择。
三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种理论的形成往往是无数人长期艰苦实践的结果,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同样是在长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无数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因如此,它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培育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客观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在一段时期内,一些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所淡漠。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当务之急,应该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民族性的传统。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尊重,实际上也是对邓小平治国理念和文化思想的科学发展。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要建设民族的、大众的文化,除了要重视培育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之外,还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更加频繁,世界已经步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当代文化建设决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而是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一切外来先进文化。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所具有的开放性品格,对于当代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当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反对文化自大的心理,又要反对文化自卑的心理。对于外来文化,要善于学习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不仅要学习其表层形式,更要学习其内在本质的优点。当代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方针,同时又要形成能够兼收并蓄,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品格。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目标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切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既要反对片面追求政绩,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的倾向,还要反对一味强调“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把文化建设附庸化的倾向。一切好大喜功而徒有其表的所谓“文化工程”,都比不上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惟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指导意义。要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务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整个文化建设的全局。惟有如此,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惟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