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其本意是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语文自主学习,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的,也是培养未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根本要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实现语文自主学习,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多让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全国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主体教学实验,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主体地位;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课程“总目标”中集中展示了新的教育理念,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把以学科旧有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何要强调语文自主学习?如何实现语文的自主学习?本文将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说明。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他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因此,在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所谓自主学习,是在自主合作的教育气氛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能动性,积极发挥创造性精神,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将自主学习概括为: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一般来讲,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中和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对教育实践者(以及学习者本身)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就是前面两点所讲的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如何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追求高分数为最终目标。这种把考试成绩绝对化,作为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的标准,必然使教育过程变成一个知识传授的恶性膨胀过程,致使教师成了“教书机器”,学生成了“学习机器”,严重扭曲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但如果把教育变成了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整个教育机器开动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在这种疯狂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因为语文脱离了学生,脱离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把他们逼到了远离他们自己的多少带有一点虚伪的成年人的世界。这可能还不仅仅只是语文的悲哀。
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只有改革,寻求出路。因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与语文教学
一般学习要求重视学习主体,语文教学更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要求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要求教师“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语文学习重在自主习得。
首先,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化,是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生动体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交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需要,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语文的人文内涵不只是体现在课文中,更体现学生作为交际主体的接受与表达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只见文字不见性情,只见训练不见交际,只见枯燥乏味的工具不见鲜活律动的生命。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拿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社会”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规律。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都在学语文用语文。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时下“生活即语文”。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更是深入人心。课外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完全是自读自写,自求自得,能有效地将课内所学迁移到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在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于提高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可以藉以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情、意”的综合素养。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计算机是当今教育中流行的信息工具,也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我们现在语文的课堂教学正可利用这一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文字、图像信息,进一步充实教学的内容,又可利用视频来再现教学中的一些虚拟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
此外,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环境。目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基于Internet应用的语文教学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能够更方便的检索有关的知识信息,可以更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学中更能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分层因材施教。网络上的交互交流,更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语文教学都大有好处,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目的。
再次,实现语文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基准点:
一是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认知动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动机。试想,学生如果对语文课一点兴趣都没有,又何谈主动学习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于去做,这是发挥其主动性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认知动机的着力点很多,需要努力发掘下列三种可能性:①问题作为出发点。人的思维是由问题产生的。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逐渐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学生自主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②面对适度的难度,教师应当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应符合韦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问题要“多拐个弯,角度较新,容易引起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达到既获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学习的不断进步中就会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抱负水平,这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应十分注意的问题。③根据结果调整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内容“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获取知识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两种可能性,应根据结果作出调整。
二是转变观念,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途径,推进课堂教学创新,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变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关键。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现代教师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现代的教学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更准确地说,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语文,逐字词讲解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越起劲,学生越来越不动脑筋,怎么会发展思维?怎么会有创新?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方可精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将会小得而大失。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于永正说过:“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演课本剧、开小型辩论会等等。这多种形式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加强课内课外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教师要抓住两个板块不放松,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二是抓住课外阵地不放松,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活动。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三、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情况如何呢?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自主、充分地参与,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把语言训练和能力迁移落实到实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又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步骤等全面、整体地进行改革,既研究教师教的过程和策略,又研究学生学的过程和策略。还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学习活动的规律,把教师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像《挑山工》和《奇异的琥珀》这两篇读中容易生疑的文章,可以采用“自学准备——大胆展示——提出疑问——组织讨论——反馈指导——练习巩固”,这样六步一环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知识基础,坚持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坚决杜绝了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像《江姐》、《穷人》、《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样的人物品想品质跃然纸上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采取以“初读感悟——精读领悟——导读省悟——美读品悟”为基本的“读悟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悟后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促进其语言的运用。
像《宴子使楚》、《工人代表》这样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和中心之后,在教学结构中,我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读了这么精彩的故事之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有的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分角色朗读,还有的与同学合作富有创造性地演起了课本剧:无论是宴子和楚王,还是戒严司令和工人代表,演得是那么生动、传神,令人久久难忘……
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们挖掘创新的潜能,变课堂为学生学习的乐土,变课本为学生展翅高飞的天空。
二是合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脑把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术。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的经验是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引发情趣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这种黑板加粉笔式的课堂教学,既枯燥又呆板。多媒体进入课堂,首先就必须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声像技术为课堂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引发情趣。
例如在教《草原》这课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草原美丽风光的动态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之中,从而引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再如《狐假虎威》一文,用多媒体展示森林、草地、动物等画面,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环境,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学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森林里。优美的音乐,美丽景色,真实的场景,很快能将学生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有些事实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无法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从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经验联系。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许多教师在执教时像开追悼会,放哀乐、佩黑沙、戴白花、起立、默哀……师生都热泪盈眶,气氛很浓。遗憾的是,学生没有那种对当时场景的直接体验,也没有深刻体会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痛失伟人的哀伤,更不了解总理那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所以,尽管气氛的营造颇为感人,但一进入课文学习,非常理性的一问一答,就把刚刚激发起来的感情之火浇灭了。问问学生究竟有几分对总理的敬佩,是否真正想到要做总理那样的人,就算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也是不可信的。不能让人动情的榜样是没有力量的,是我们教学中的偏差把伟人也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得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学生失去了什么,我们却没有觉察。如果通过多媒体把当时的场景直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事实,再去感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鸟的天堂》一课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小站》一文按照方位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挑山工》一文中的“折尺形路线”;《詹天佑》一文中的“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等等,都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反复运用,促进语言积累
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提高,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记忆,引导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蓄,这能起到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形、声、色等信息,变换形式多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反复记忆,主动地将有关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再如教《草原》这课时,初步感知,借助多媒体,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具体理解语言文字时,分层次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那里的天比别出的天更可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以及这种境界给人带来的无限美好的感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次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耳听音乐伴奏,眼看画面,口中背诵课文,深入体味文章的美感;最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进行填空练习。这样每次运用多媒体起到不同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
总之,教师不能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仅仅看成是一个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要结合教学改革下大力气研究和实践如何在教与学中充分而又恰当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求高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途径实现
1.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要大幅度削减班集体教学因素,增加个别教学因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灵活机动的学习空间,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学,主动地悟。学生个别化学习要伴随教师的个别化辅导。此时,教师要离开讲台,深入学生当中,或帮助后进生,或点拨中等生,或提高优等生,或随时回答学生的发问。这样把班集体的统一要求、互帮互学的优势和个别化教学的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优势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熟读与精思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新修订的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凡工具就必须操纵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鉴于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以至熟读成诵,使语言材料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多读一定要与多思相结合,就是一边读一边想,并把想的结果用笔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至整理成读书笔记。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读想画批说写相结合”的读书法。
3、自主学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目标,充实语文双基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中追求同一理解、同一答案,以至普遍出现学生众口一词、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它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僵化和机械化,使语文教学失去灵气和活气。课文的词句理解、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领悟和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和创造联系在一起,从而出现多样化的表述,不必死守教参的说法,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均可判为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各自学有所得,主动寻找最近发展区,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讨论的问题漫无边际:学生讨论的问题大多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往往造成课堂失控,课时教学任务完不成。
2、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质疑问难,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学生问,教师答。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老师还是不会学习。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为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发问,教师在备课时就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对课堂上“乱问”的学生,教师要把他引到课文中来,引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做到“导”有目标。由于个体在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教师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实验中我还认识到,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因此,教师在引导时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技巧。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动作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课堂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要变“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正确而适用的教学方法是靠学生自主学习摸索出来的,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材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可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21世纪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信息的拥有,依赖于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拥有。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知识经济社会里,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本身的要求,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的,也是培养未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根本需要,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它要求教育实践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营造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力争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题中学。
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学校教育机制将会越来越趋于完善、合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越来越大,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论语·述而》
[4]《朱子语类》卷13
[5]陶行知《教学合一》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第97页
[8]钱梦龙《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从学语文到教语文》第97页
论文作者:戴文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主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