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计划_国民经济论文

论适度性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度性计划的本质在于计划的适度性。本文认为,计划的适度性可使计划产生对资源配置的最佳影响,后者决定了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计划的性质及适度性决定

计划是一种管理方法,这已在经济学界形成共识。但计划又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计划几乎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概念,郎德尔补充道:“任何人要试图熟悉关于计划问题的书和文章的话,将不会再有时间来考虑他自己的观点。”[①]计划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应用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曾使人们一方面将计划与国家干预、社会控制、统治经济、指导经济、大公司主义、行会的重商主义、集中化或官僚主义等概念错误地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和增强着与效率、研究、会计、统计、工程等概念相似的作为管理技术的计划。因此,计划具有十分广泛的涵义,它可以被运用于任何经济制度的不同管理层次上。然而,按照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相对作用,计划用于系统总体和系统的某一部分,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区分微观计划和宏观计划,是建立有效的经济系统管理工程,深化认识计划功能的界点。微观计划指企业和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进行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行动方案”;宏观计划则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影响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行动方案”。前者是企业或个人产品(私人产品),后者则是“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微观计划其范围及效率包含在对整个生产或消费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中,即微观计划与企业实体产品的效率溶为一体,而不能将其分离开单独评价。而作为“公共产品”的宏观计划其范围及效率高低要通过整个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但在宏观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不仅仅由计划来决定,而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经济主体多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因此,对于回答一个社会需不需要宏观计划,需要程度以及其效率如何等问题,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事实上政府行为结果的“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立,独立于经济运行过程的)通过供求均衡分析和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公共产品”一般是由政府提供的供公众共享的社会产品,它包括有形物品和劳务,如基础设施、国防、邮政服务、教育等,也包括向公民施加某些无形的影响,如司法、政策、精神文明等。它的产生缘于“市场失灵”。政府是否应提供这些产品以及提供多少,一方面要分析市场失效的程度,以估计社会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以控制其适度供给量。那么,计划作为公共产品,其广度、深度,即它的适用性如何确定呢?

首先,从计划的需求来看,存在着如下客观因素:(1)短期经济运行中,某些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期指标,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总额等对市场经济稳定运行有决定意义,但它们却无法由市场决定,而只能由计划决定;(2)市场机制的“事后调节”往往发生“蛛网原理”所描述的经济波动,为了减少这种波动,需要政府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计划,为微观经济决策提供指导;(3)对于某些具有极强“公益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共用品和规模经济意义显著的自然垄断产品由民间供应,会出现供应不足或效率损失现象,因而应由政府生产和经营,从而要作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计划;(4)市场机制的“价值准则”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需要政府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和收入分配调节计划,以实现公平分配;(5)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常常存在潜在比较优势,它通常不能由市场机制反映。市场机制只反映静态比较优势,而不反映动态比较优势,要发挥动态中的潜在比较优势,需要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来调节,而它们正是国家计划的重要表现形式。

社会对计划的客观需要程度,表现为计划产生的社会效用,后者等于公众从国家计划指导中得到的效用总和。于是,计划的社会需求曲线就由单个企业或个人对计划的需要曲线垂直相加得出(见图1)。

图1

图1中横轴为计划服务数量,纵轴为公众从计划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或愿意为此支付的代价,D是在由两个人构成的社会中社会对计划的需要曲线,它等于两人分别的计划需要曲线的垂直距离之和。

其次,从计划的供给来看,要进行计划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1)计划的成本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计划成本单指编制计划所付的费用,主要表现为计划机关的活动经费和为计划机关提供信息的其它组织的有关费用;广义的计划成本指编制计划和实现计划所付的费用和计划的执行后果。计划成本的大小一般要受计划的范围、计划指标的多少和精确程度、计划的详细程度以及计划的实施方式等因素影响。(2)计划的收益表现为计划的具体目标如经济增长率、结构转换率、就业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等等实现的程度,衡量计划指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采用“有无对比法”。即把实施计划后各项指标的水平与不制定计划时各项指标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对比,如果有计划比无计划时经济指标大幅度上升,则说明计划的收益是显著的;同时,还要把计划收益与计划成本相比,如果因制定计划获得的收益远远超过计划成本,则应扩大计划范围和增进其详细程度;反之,则应缩小计划范围和增强其弹性程度。

于是,我们可以确定计划服务的最佳范围。用S表示计划的供给曲线,D表示计划的需求曲线,则计划的最佳服务量为OM(图2)。在这一点上,计划的边际社会收益(表现为每个经济主体从计划服务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之和,即OA+OB=OR)与边际社会成本(EM)相等。

二、适度性计划的资源配置效应

我们将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时的计划服务量称为适度性计划,它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享经济信息是稀缺的,单个生产者把经济信息视为私人产品,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由此形成的市场信息传递障碍会导致市场决策失误。而计划则把经济信息变成公共产品,使经济信息资源的社会配置优化。政府可从如下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1)把单个生产者的生产信息搜集集中形成整个社会的宏观生产信息以指导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分析;(2)把单个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搜集集中形成整个社会的宏观消费信息以指导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3)把单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工资水平、利息水平、汇率水平搜集集中形成整个社会的价格总水平、工资率、资金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宏观参数信息(包括政府政策企图),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决策和各种生产、消费决策,这将使人们的决策失误大大减少。在这种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中,会使生产资源的配置优化。

其次,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特别是某些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效果,常常由于交易费用太高无法解决而造成社会损失。对这种情况,协调适度的计划调节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比如,某些指导性计划可以通过经济合同衔接产需双方,以减少交易磨擦和交易矛盾而节省交易费用(例如主持或举办订货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方向实行指导,并同时以经济手段调控,可使企业节省长期经济中可能发生的产业经济迂徊造成的交易费用浪费等等。当然,这种计划协调是以既定的计划成本为界限的。计划成本超过既定界限而换取的直接交易费用的降低,必须以增加的计划成本所带来的社会协调效率大于由于交易费用降低而减少的市场交易效率为原则,否则,就不应增加计划协调的数量。

第三,市场某些活动存在外部效果,它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经济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1)由于外部负效果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不由商品成本或价格反映,生产者从不关注,但外部不经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损害。政府限制外部不经济现象,除了税收政策,还可通过计划的社会协调办法,尽可能减少外部不经济现象,还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确定某些技术和行业的企业组织原则,如把某些受外部不经济影响严重的企业与产生外部不经济现象的企业合并,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效果内部化。可见计划具有节省外部不经济费用的资源配置效应。(2)而对于某些外部经济影响明显的行业(如基础教育),由于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由民间经营会产生供应不足现象,可由政府经营,这就引起了对直接计划管理的需要。这种政府计划,如基础教育计划的实施,通常会由于其显著的外部经济影响而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益增加。

第四,经济增长存在最短路径,在最短路径上,又存在最优的结构递进序列,寻找这个发展序列,就要通过计划分析。计划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结构的转换,会使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益(序列效益)达到最大化;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状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指导企业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和制度结构,会使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供求协调效益、规模效益、现代企业制度效益等)达到优化。如果由经济自发进行结构转换,在无数次资本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走一条结构转换的曲折之路,可能会耗用相当长的时间,因而资源配置成本可能会很大。所以可以确认,计划具有资源长期配置优化的效应。

第五,经济运行现实地存在着周期活动,经济膨胀与经济衰退的交替运动,会使资源配置成本加大,资源配置收益减少。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都要运用反周期政策,稳定经济,尽可能使经济保持均衡增长。政府的这一行为可称之为宏观调控行为,而调控措施表现为调节性计划。后者是政府根据历史经验,事先确定的经济调控水平和调控手段。由于调节计划的实施控制了经济运行的波峰高度和谷底深度,就可使膨胀时资源不至于发生过度分配和衰退时资源不至于过度闲置,以尽可能减轻由经济周期造成的资源配置损失。因此,计划具有资源配置优化的短期调节效应。

三、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

适度性计划可以对资源配置产生最佳影响,这种最佳影响的范围决定了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

1.由于计划可以把经济信息由私人产品变为公共产品,使信息资源配置优化,所以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搞好经济预测,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提供经济信息。宏观经济预测既是编制计划的依据,属于计划的前期工作,又是国民经济计划本身,表现为预测性计划。作为前者,预测要根据现代经济理论,运用各种模型与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分析经济形势,模拟宏观调控措施,对当前和未来的国民经济全局的总体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和设计,向宏观决策者提供选择和操作的方案建议;作为后者,预测以国家计划形式公布,它表明国家希望经济预计发展的方向,以其预告效应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它通过科学预测分析经济态势,指明经济走向,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经济信息。计划预测包括趋势预测和政策模拟两种不同性质的预测。

2.计划所具有的长期资源配置优化的效应决定了计划的第二个基本任务是为长期经济运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总的战略方针和重大措施,它具有明显的目标全局性、任务长期性、内容宏观性特征。发展战略的制定,是计划管理的重大任务之一,它是最高层次的指导性计划。这一计划为人们指出了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展示了未来社会的宏伟前景。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现在国民经济长期计划中,后者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国民经济的一些最大问题,如产业结构的转换、区域经济关系及平衡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进步等都只能通过长期计划才能得到解决,同时这些问题的发展战略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科学地制定长期计划,正确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3.计划具有的资源配置优化的短期调节效应决定了计划的第三个基本任务是为短期经济运行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目标是制定各种宏观政策和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调控手段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适度增长、价格或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或汇率稳定。计划确定宏观调控目标,要以科学预测为基础,力求准确反映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的实际状况。这里一方面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宏观参数及其对比关系,如国民经济增长率等于投资率与投资收益率的乘积;利息率应小于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应小于名义利率;名义工资上升率应大于通货膨胀率等等。另一方面要把握经济运行的参数性质及其对比关系或在某一时期内的特殊表现,如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属于内生参数,不能直接调控,而投资率、价格比率、税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属于外生参数(政策参数),可以直接调控;再如膨胀时期和衰退时期很多指标有不同的标准,不能用一般规律限定,如在膨胀时期利率可以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由外国私人资本流入过大造成的国内商品价格、本币币值双上升也可使关税率上升等等。总之,调节性计划中的宏观调控目标,向全社会公开展示了政府的宏观意图和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一方面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提供最基本的宏观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财政、中央银行等经济杠杆部门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提供政策依据。宏观调控目标是政策操作方向和力度的标准,对地方和企业不具行政约束力,主要是信息导向。

4.计划的资源配置对交易费用、外在不经济费用的节省效应使计划承担起“非市场”因素比重较大的产品和行业(例如自然垄断产品、基础结构等)的生产规划。于是,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和重点建设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管理的一个特殊任务。国家运用所掌握的一定财力、物力,如直接动用公共资金或资源,或协调和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它们具体表现在国家建设项目上。这些重点项目生产能力的形成,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国土整治和满足社会基本需要,起着重大的作用。除了国家直接投资外,计划规划重大结构和布局主要通过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来进行,国务院公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已明确了我国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关系。计划应根据产业顺次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矛盾,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并综合协调产业政策的实施。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计划管理的核心表现。

四、两点结论

按照前文对适度性计划分析的逻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与计划有关的两点结论:

1.计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计划与计划体制有很大区别,传统计划体制的失败不能证明计划的无效和失败,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依然有强调的必要性。

2.政府提供的计划服务量应通过科学分析来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计划服务的数量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至于政府供给计划服务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果的衡量和评价方法,有待于对公共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深化研究和对政府计划行为机制的深化研究。

注释:

①布劳尔斯:“计划方法的国际比较”转引自《论中外计划方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年版。

标签:;  ;  ;  ;  ;  

论中庸计划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