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新一代图书馆阅读推广_图书馆论文

阅读2.0:新一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代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阅读2.0时代的来临

在人类文明光辉灿烂的几千年长河中,记载信息的载体经历了从笨重的石头、泥板到稀缺的羊皮、纸莎草,从随处可得的纸张到成本极小的磁光介质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延续千年的阅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年4月发布的第6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的阅读方式开始普及,成年人的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1]。而在2008年第5次国民阅读调查中,网络阅读率以36.5%首次超过34.7%的图书阅读率[2]。连续两年对两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网络阅读和数字媒介阅读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崛起。具体表现为:

1.1 群雄混战的门户网读书频道

2002年,新浪网率先开办读书频道,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了日均百万的点击率,在其网站的点击排行中位居前列。此后,搜狐、腾讯、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效仿,推出各自的读书频道,使读书频道成为门户网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频道。

1.2 付费阅读网站的兴起

随着Web2.0的不断演变,互联网的信息呈现出了多元化,付费阅读凭借Web2.0灵活、互动的表现方式、优胜劣汰的公平法则、节约成本及抑制盗版的优点,让阅读者获得了比以往更优越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受到阅读者的青睐。盛大文学公司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是国内收费阅读运营状况最好的一家网站,拥有注册用户2千余万人,目前日访问量逼近3亿,每月向写手发放稿费200多万元,每年产生十余位年收入过百万的写手、百余位年收入过十万的网络作家、数千位年收入过万的作家[3]。

1.3 手机阅读的普及

2004年7月,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2005年底到2008年底,仅3年时间,全国手机报用户从1百万快速增长到接近5千万,今年预计将超过8千万[4]。随着3G的正式商用、网速的提高、上网资费的下调、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阅读内容的日益丰富,在不久的将来,手机阅读必将成为3G时代的主流阅读方式之一。

1.4 电子阅读器崭露头角

据普华永道公司调查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销售将达到96亿美元,到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会超过纸质书[5]。在电子阅读潮流中,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正一步步蚕食着长达550年的图书、报刊等传统印刷品市场,欲将成为出版行业的“颠覆者”[6]。

图书馆也采取富有前瞻性的举措,推动市民尝试电子阅读。如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为读者提供了80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上海图书馆招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试用读者100名,并允许读者将数字移动阅读器借回家中,在全国图书馆界属首创[7]。

1.5 阅读社群网站的繁荣

2007年5月,台湾的两家重量级网络书店“博客来”和“天下文化”同时推出自己的阅读社群网站——“松鼠窝”和“爱阅读(IReading)”;在此之前,于2004年9月创建、2009年4月注册成员达2943342人的豆瓣网已经在大陆的互联网中红透半边天,而香港的ANOBII也已突破百万本书的大关,两岸三地阅读社群网站竞相登场[8],阅读2.0悄然兴起并走向了繁荣。

2 阅读2.0及其特征

我们对阅读2.0定义如下:阅读2.0,又称社会性阅读,是将Web2.0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社会阅读的一种实践。它强调阅读的共享性、参与性、互动性和跨媒体特征,并尽可能地利用社会性网络中众多的Web2.0手段和特征,使阅读效果最大化、阅读体验最佳化。由于与传统阅读大相径庭的特性,阅读2.0为广大“数字土著”所热衷甚至迷恋。图书馆作为倡导读书、推进阅读活动的基地,向来以增进知识交流、消除信息鸿沟为己任,在Web2.0时代,如果能利用好新的阅读手段,引入“阅读2.0”,不仅可以为“图书馆2.0”增添新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图书馆继续保持自己的阅读大本营的地位。

传统的阅读通常是指通过视觉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传统的阅读概念出发,如果仅仅改变了文本的载体,阅读的是数字化的电子文本信息,可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阅读2.0”,或者说还只是狭义的阅读2.0。真正广义的阅读2.0,应该不仅突破了载体的限制,而且突破了文本的限制,甚至突破了阅读方式的限制,即以一种社会化的、分享的方式,获取文本、图像、声音、影像以及交互式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包括来自“正规”的出版单位的信息、网络信息,甚至是用户产生的信息。这才符合我们对“阅读2.0”的定义。通过阅读1.0(传统阅读)与阅读2.0的比较(详见表1),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阅读2.0。

事物自身的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要充分了解阅读2.0这个新概念,需要正确把握阅读2.0的特征,通过总结可以将阅读2.0的特征归纳如下:

(1)个性化:用户界面可以订制,如IReading能够为用户的个人书房提供不同颜色与图案的版式界面等;

(2)可标注:条目、标签(Tag)的可添加。如“豆瓣”所有的条目,都由用户自主添加,这也是用户贡献机制的体现;

(3)社会性:友邻和组群。有相似兴趣的友邻的阅读动向是很有意义的参考依据;组群,即物以类聚,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本书或一个话题建立或者加入讨论小组。豆瓣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4)动态性:动态生成最新和最爱。网站首页多是动态生成的,系统根据用户行为进行自动调整,如最新的用户活动、关注最多的产品条目、最热门的讨论帖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更新;

(5)用户创建内容:如书评等。用户可以对所阅读的图书发表评论。有的网站对书评设置了投票机制,也可以发回贴,关注度高的书评还可以上首页等;

(6)多媒体或跨媒体:文本/图像/影像/声音/交互式媒体等各类内容。

(7)跨平台:PC机、笔记本、手机以及各类终端都可以访问,随时随地阅读、分享。

此外,还有些Web2.0的小工具和功能,例如收藏秀、博客和我的日记等等。

从以上阅读2.0的特征可以看出,阅读2.0与倡导“服务因你而变”、以读者为主导、追求读者体验并重视与读者互动的图书馆2.0是一脉相承的。阅读2.0和图书馆2.0以及Web2.0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然,阅读2.0的范围远大于图书馆阅读,但图书馆2.0正可以利用阅读2.0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凝聚更多2.0时代的读者。因此我们认为,在Web2.0时代,图书馆的阅读2.0正逢其时,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1 阅读2.0与图书馆2.0、Web2.0的关系

3 阅读2.0:新一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

在阅读2.0的方式被网络阅读者追捧的同时,一连串的数字却揭示着传统图书馆利用率减少的现状。根据调查,2008年,英国图书馆的使用率已经连续5年下降,每年的读者都比前一年减少2.5%[9];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入馆人数,1997-2002年,5年增加了280.5%,年均增幅56.1%;2002-2006年,4年降了21.53%,年均降幅5.38%[10]。而上海图书馆的统计显示,2007年和2008年的纸质书刊借还量数值均在1300万至1400万之间,但上海图书馆的网页点击率从2200多万猛增至3600多万[11]。以上的统计昭示着一个事实:在网络及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图书馆的读者人数在下降,传统阅读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电子阅读量和人数却连续攀升。图书馆有责任做好阅读宣传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阅读。

新书通报、图书推荐和培训宣传是传统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主要方式。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普及,OPAC系统实时生成图书的最新馆藏信息,供读者浏览和检索;一些经典图书也通过开展专题活动向读者宣传推介,激发读者的兴趣;或根据读者的需求,将信息通过邮件或印发成册向相关的读者提供推送服务。

当阅读2.0时代到来时,图书馆引入了阅读2.0的理念和技术,来吸引习惯于在网络阅读中互动交流、便利获取信息的读者来利用图书馆。如围绕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开展各种揭示、推荐活动以促进阅读,如“荐书”、“评书”、“排行/热门榜”、“新书榜”、“读者聚类”、“图书聚类”、“作者聚类”、“主题推荐”等等推荐与分享活动,这些都可以看成是“阅读2.0”的活动。总结如表2所示。

3.1 与读者互动、与豆瓣双向互检的OPAC2.0

全面体现Web2.0新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的OPAC2.0,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升级而不断地升级换代,其借鉴亚马逊等网站先进、成熟的经验,实现OPAC与豆瓣的双向互检,读者评书、系统荐书等优秀的用户体验将有力地促进读者阅读活动的推广。

(1)加强了读者互动,读者可发表书评。

以2009年5月推出的全面升级的汇文系统libsys4.0中的OPAC4.0为例。最新一代的OPAC在原来读者只能选择五角星的多少但不能发表对图书的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发表书评的功能,并可控制是否开通书评,是否需要审核等功能。

(2)与豆瓣的双向互检及Google的深度引入。

新推出的libsys4.0的OPAC,与豆瓣网全面合作,提供了从馆藏图书链接到豆瓣网,从豆瓣网获取封面、内容简介、读者简介、推荐阅读等内容;而用了厦门大学图书馆2008年开发的一个软件,当读者在豆瓣浏览到某本书,如果该书也被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时,读者会惊奇地发现在豆瓣页面的右部“在哪买这本书”的下面会出现“在哪借这本书”,并提供馆藏索书号和馆藏地的链接和文字,实现了从豆瓣查馆藏图书和从馆藏图书查豆瓣的双向互查互检。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研究将豆瓣网、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评论引入到下一代OPAC之中,预计2009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

此外,新推出的libsys4.0的OPAC,深度引入Google,增加详细书目信息。

直观的图书封面、丰富的内容介绍与推荐、借阅与购买的指引、便利的Google检索,让读者能很清楚、方便地了解图书及获取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进行图书阅读的选择。

(3)借鉴Amazon等网站,增加系统推荐功能。

推荐的算法往往是网站的核心技术之一,如Amazon有多种推荐机制,如购买了该商品的顾客还购买了哪些商品,查看该商品的顾客最终购买哪些商品等;图书馆也拥有许多重要的数据,如读者的借阅记录、检索记录等。全新的OPAC,根据读者在图书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增加了系统推荐功能,依据一定的算法推测读者所喜欢的图书并推送给读者。

3.2 海量资源的整合和一键可搜

一方面,读者希望有更多的资源供查阅;另一方面,图书馆面临着资源泛滥、多个检索入口的苦恼。为了向读者更广泛地推荐资源,让读者的阅读搜索更加便利,海量资源的整合成为了现实的需求。

(1)海量资源——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应用了资源整合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资源检索系统”,对本校读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包括购买的资源、自建的资源、网上免费资源等)进行整体性揭示;将电子资源的导航与检索、馆藏书刊目录查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参考文献引用以及网络搜索引擎等扩展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一个检索系统,读者可以远程访问、无缝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

(2)实现与管理系统、读者个人门户的数据实时交互。

针对目前检索系统普遍存在的不足,OPAC存在着缺陷,如只能检索到本馆的馆藏图书。2009年上半年,重庆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读秀公司合作实施完成OPAC的升级版LKS(Library Knowledge Search)[12]。LKS具有一键搜索的便利性、海量数据源本地化的快捷性,与管理系统、读者个人门户的数据实时交互的整合性。其拓展了传统OPAC的功能,覆盖范围为馆藏300万册藏书、近百个数据库、读者共享资源,并通过元数据标准,涵盖更多资源。

3.3 众多web2.0工具的混搭

(1)RSS实时推送图书资源与信息

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搜集、组织、推送服务的RSS,是图书馆应用得最为普遍的一项信息推送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06年春季推出RSS订阅服务,向读者推送包括图书馆公告、电子资源动态、报告厅学术报告、新书通告等多种图书馆最新消息;而同济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纷纷推出了RSS信息推送服务,但提供服务的内容不尽相同。

(2)Blog、facebook、Twitter等社会性网络服务增强了阅读的社会性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一方面为阅读提供了新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如Blog、facebook、Twitter等,另一方面,使得读者的整个阅读过程自然地融入了与网络中其他读者的交流互动。如用2.0语言写的“吱吱声,吭吭气,您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的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吱声”于2007年建立,提供图书馆的资源推荐和动态信息[13];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叽歪、饭否、twitter,也可以提供图书馆的最新动态,用不同的方式发布信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关于“材料科学”等12个学科的学术博客;而重庆大学的“个人书斋”也利用SNS打造了一个图书馆2.0的知识社区。

与传统的社会阅读活动相比,网络信息交流具有低成本和时空局限性小的突出优势,当社会性网络和读者的各种阅读活动相结合后,原先没有联系的人、图书以及与阅读相关的各种组织之间便发生了联系,原来有联系的将变得更加紧密。信息可以交流和共享,阅读的社会性大大增强。

(3)浏览器工具条等插件让查阅更方便。

安装图书馆工具条后,无须经由图书馆网站,直接点击工具条上的数据库名称,即可利用图书馆订购的常用电子资源,一键查找图书馆馆藏OPAC、查找图书馆目录并预约,对馆藏进行续借、查询个人借阅信息等;国内不少图书馆都已运用了工具条,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8年10月开始推出OPAC工具条,截至2009年6月,已有10821人次下载使用,目前一系列工具条正在开发之中。

(4)新兴的掌上图书馆让读者利用馆藏更便捷。

近年来,不少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先后推出掌上图书馆业务。如苏州图书馆在2008年10月推出“掌上苏图”,即用手机平台,提供图书馆的资源和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服务内容包括:短信服务、书目查询、读者个人信息查询、讲座展览信息、苏图动态信息、新书导读、电子图书、古籍浏览和共享工程有关信息[14]。

此外,电话自助服务也开始闪亮登场。读者可通过电话与电话自助服务系统交互,利用音频按键向系统提交查询请求,系统根据请求处理业务并将结果反馈给读者。

(5)众多web2.0工具的混搭是发展方向

无论是Facebook、Myspace还是Flickr、YouTube都有图书馆参与的身影。如剑桥大学图书馆网站,将Facebook、Blog、Twitter及RSS等混搭运用[15]。国内图书馆对Facebook等工具的运用鲜有出现,应该充分发挥Web2.0工具的混搭(Mashup)——博客、维基、流媒体、内容聚合以及社会网的复合体等的互补功能,将其充分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之中。

3.4 互惠互利、资源和服务共享的区域性图书馆

集中在某个大学城或城区等区域内的图书馆本着“大图书馆”的理念,近年来开始相互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以及服务共享,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协调,区域图书馆流通开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之一。

如2009年5月开始试运行的松江大学城区域数字图书馆,无论是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若本馆没有,读者可以向区域内其他图书馆申请获取;截止6月底,松江大学城区域数字图书馆共处理文献传递82篇次。

而2009年6月,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三大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并联合深圳市各类型图书馆共同建设的“深圳文献港”开通,深圳市各图书馆共享图书馆的资源、人力、设备与服务,让深圳市民拥有了一座“市民身边的图书馆”[16]。

当资源比较充足时,读者才会经常来查询和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区域内不光是资源,还有服务的共享,让读者的阅读活动变得更为宽广,阅读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

4 结语

应该说,目前还缺乏对“阅读2.0”的系统研究,并且由于图书馆2.0的实践刚刚兴起,其理念并未得到公认,应用也尚不够普及。图书馆界对于“阅读2.0”的探索更是刚刚起步,还不能全面应用Web2.0的方式方法,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但正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阅读2.0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在“服务因你而变”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阅读2.0一定能在图书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收稿日期:2009年6月28日

标签:;  ;  ;  

阅读2.0:新一代图书馆阅读推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