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姚晓霞[1]2008年在《《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气副词是用于命题之外、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和态度的一类副词。本文以《朱子语类》为研究对象,运用叁个平面理论,力求系统深入地分析《朱子语类》中的语气副词。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朱子语类》语气副词概述。第二部分,从句法角度对《朱子语类》语气副词展开分析。首先,在描写语气副词句法分布、句类分布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语气副词的辖域、虚化程度以及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位次问题。其次,从对组合成分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选择以及与其他副词连用的线性次序等方面描写了语气副词的组合功能。第叁部分,从语义角度对《朱子语类》的语气副词展开分析。主要的着眼点是语义指向和语义结构两个方面。语气副词是后指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时,具有语义指向功能,指向的是其后的被修饰成分。第四部分,从语用角度对《朱子语类》的语气副词展开分析。重点从语气副词的表述性功能、焦点标记功能、强调性功能和评价性功能等几个侧面论述语气副词独有的语用价值。其中表述性功能包括高位表述功能和低位表述功能,焦点标记功能包括句子焦点标记功能和成分焦点标记功能,强调性功能包括顺接强调功能和逆转强调功能、正向强调功能和负向强调功能,评价性功能包括传信评价功能和传疑评价功能。第五部分,讨论“毕竟”的构词方式和词义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比较“毕竟”在《朱子语类》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孙玉娇[2]2014年在《《朱子语类》时间副词研究》文中提出时间副词是汉语副词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小类。现代汉语的时间副词大约有130个,占据副词总数的大概30%。本文调查了宋代142个时间副词,数量大致相当。因此,时间副词是研究汉语语言系统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选取了在汉语语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朱子语类》作为语料,将其中的时间副词作为考察对象。本文通过对专书的词汇进行穷尽式的考察研究,采取共时与历时相结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类描写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朱子语类》中的时间副词做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并归类。通过对该书时间副词系统概况及其源流演变的研究调查,以求尽可能多地了解近南宋时期时间副词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演变历史。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对选取的语料《朱子语类》进行了版本说明以及研究现状阐述,阐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并对该书的时间副词进行界定与分类。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在借鉴张谊生、陆俭明和马真等人对时间副词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朱子语类》时间副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类:表时制副词、表时体副词、表频副词和表序副词。这四个子类又可以细分为其他小类,表时制副词包括表示时点副词、表时段副词、表时段或时点副词;表时体副词包括有定时体副词和无定时体副词;表频副词包括高频副词、中频副词、低频副词和变频副词;表序副词包括表次序副词和表重复副词。针对不同类别的时间副词,我们都做出了统计和句法功能描写。通过历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对其中一些现象做了对比,并利用相关理论做出详尽的描写与解释。第六章《朱子语类》时间副词的特点通过对《朱子语类》中时间副词结构和用法的分析,我们发现本书的时间副词呈现以下特点:1、存在不对称现象;2、同源排斥竞争现象;3、双音节化现象。最后是结语部分。《朱子语类》时间副词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同时也具有时代的特色和自身特点。我们将《朱子语类》的时间副词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共时的分析研究,同时侧重于这些时间副词的功能特征和历时的变化,以揭示时间副词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

唐贤清[3]2003年在《朱子语类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汉语语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朱子语类》的副词为考察对象,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性研究与个性研究相结合,希望通过对它的副词系统及其源流演变做出调查分析,以尽可能多地了解近代汉语中新兴副词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演变的历史,从而勾勒出近代汉语副词的基本面貌和时代特色,为进一步研究整个汉语副词的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通论:简要的对汉语副词的定义、副词的语用和语法功能、副词的基本性质与虚实归属、副词与相关词类的划界以及副词的分类等有关问题做了大体介绍,以表明我们对副词的基本看法。 第二章 本论:我们依次按照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的顺序,对《朱子语类》中的所有副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对近代汉语新出现的副词一一做了探讨,对《朱子语类》的副词做了整体把握,对它们在整个汉语副词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叁章 分论:本章讨论了八个问题,第一节“煞”类副词对“太”、“忒”、“煞”、“太煞”、“忒煞”、“可煞”等副词在《朱子语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考察,特别对“煞(杀)”作补语和“煞”运用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做出了解释。第二节讨论了“大段”、“大故”在《朱子语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与消亡的过程。第叁节讨论的是“逐旋”、“旋旋”在《朱子语类》中的用法和它们的演变。第四节对《朱子语类》中的“尽”类双音副词(尽皆、尽行、尽底、尽数、尽情)的语法意义以及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五节以现代汉语作参照系,对“索性”在《朱子语类》中的语法意义与用法进行了考察,并对它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解释,还具体探讨了“索性”类副词在清代的使用情况。第六节对《朱子语类》中的重迭副词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然后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做了具体分析。第七节对《朱子语类》中的同素异序副词进行了逐个考察,并分析了它们产生和词序确定的原因。第八节就《朱子语类》中副词“真个”的运用做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真个”所构成副体结构的主要类型、语义表达功能、句法功能以及修饰体词的原因做了一定的分析。 第四章 附论:这里主要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从“参差”来探讨汉语副词的形成,着重分析了副词“参差”产生的原因。二是从“渐”类副词的演变来看汉语副词的稳定与发展。这都是希望通过对个别副词的历时考察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徐晓蕾[4]2013年在《《朱子语类》“一向”补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词"一向"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词,其意义、用法比较丰富。关于《朱子语类》中的副词"一向",《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和《〈朱子语类〉副词研究》都有所研究,但对"一向"的解释存在不足之处,均遗漏其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和表总括义的范围副词的用法。本文结合同时期的其他语料,着重证说了"一向"的上述两种意义。除了表长时义的用法外,"一向"的其他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

刘建国[5]2011年在《《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朱子语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较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我们首先将《朱子语类》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然后以比较词为标准,运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各类比较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义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求揭示南宋时期比较句的发展特点和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数量丰富,主要有“与”字句、“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从使用频率来看,“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若”的频率已极低,“比”仍处于兴起、萌芽阶段。从句式上看,平比句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如“X与Y一般/一样+(W)”、“X如Y样+(W)”、“X比Y不同”、“X比Y相似”等;但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些较具文言色彩的句式,如“X同/异于Y”、“X与Y相似”等。我们还对其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平比句中用作助词的“相似”、“一般(一等、一样)”和“样”的虚化途径,“与”字句的两种否定方式以及新型平比句式“X+与/如/似+Y+助词+W”的产生和发展特点等。总体来说,《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类型多样,为平比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后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词汇兴替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差比句数量也较为丰富,主要有“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等。从使用频率来看,“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比”也较高,“若”字句已趋于消亡。从句式上看,差比句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前出现的旧有形式,但也出现了“一+N+W+于/如/似+一+N”递进式差比句。“于”字句的大量存在,说明《朱子语类》具有一定的文言成分。“比”字差比句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且出现了叁种平比句式。不过,由动词“比”构成的比动句和泛比句在该书中仍有较多用例,且类型丰富,可以表示平比、差比和极比叁种语义类型,说明《朱子语类》中的“比”字句仍具有新老过渡的特点。在本文最后部分,我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各类比较句式从先秦至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发展演变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朱子语类》比较句的特点,指出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王树瑛[6]2006年在《《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朱子语类》是朱熹语录的汇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宋的语言实际,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乃至近代汉语语法的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 采用问答形式是该书最大的行文特点。文章全面地描写分析了《朱子语类》问句系统各子系统(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是非问等)的具体使用情况;同时探流溯源,作纵向历时比较和动态分析,力求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探讨问句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句式和虚词的历史发展过程。 《朱子语类》作为一部讲学语录,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语篇,问句各子系统的运用受到语境和具体内容的限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本文还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相关理论从语用和语篇的角度来观察问句,特别是它在文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黄小玉[7]2013年在《《朱子语类》(七、八册)疑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朱子语类》(七、八册)为研究对象,在细致分类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语法手段入手,以“叁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语法化理论、焦点一预设理论以及其他语用学理论,对《朱子语类》的问句系统及相关问题进行描写和解释,并进一步发掘《朱子语类》文白杂陈的语体性质。文章主要包括绪论、正论和余论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本章简单介绍了《朱子语类》的语料情况、汉语疑问句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重点讨论了《朱子语类》疑问句的分类问题。本章参照现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依据是否表达言者主观性以及以求取信息为目的两条标准,将《朱子语类》中的疑问句分为询问句和偏向问句两大类。同时我们严格限定偏向问句的范围,认为只有当问句中的语法手段实现了从临时的语用到固定的语法的转变时,它们才能被视为偏向问句。正论第一章对《朱子语类》中的是非问句进行了全面探讨。本章认为特殊疑问语气词“否”是《朱子语类》是非问句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本章还从焦点-预设的角度重新讨论语气词“否”的判断标准问题,并就“否”最终未能实现完全语法化提出了几点看法。正论第二章对《朱子语类》中的特指问句进行了全面描写。本章认为《朱子语类》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如何”的高频使用表明南宋的疑问代词体系正处于“如何”的时代。其他“何”系疑问代词以及“盍、曷、胡、奚、孰、安、焉”的较多用例也与近代汉语新兴的“甚”系、“怎生”系疑问代词的低频使用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文献在疑问代词选用上的仿古倾向。正论第叁章对《朱子语类》中的选择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认为《朱子语类》的选择问句以使用关联词为常,且关联词“是”已取代“为、为复、为当”等成为问句中最主要的关联标记。在选择问句末疑问语气词的脱落问题上,本章认为关联词的使用是选择问句句末语气词脱落的根本原因,其深层则受到疑问域限制律的约束作用。1、正论第四章对《朱子语类》中的反复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认为"VPNeg?"仍是《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且句尾否定词以“否”居多,这体现了文献古雅的问题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否定副词“不曾”也开始进入这一构式。"VPNegVP?”不但在形式上沿用唐五代的旧制,而且在见次上依然处于劣势。正论第五章对《朱子语类》中的测度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认为语调测度问句和“莫”系测度问句在《朱子语类》测度问句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反映了文献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另外在“莫”系测度语气副词的功能扩张问题上,本章认为事实和事理界限不明以及礼貌原则是实现这一演变的重要原因。正论第六章对《朱子语类》中的反诘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认为反诘语气副词“岂、何须”等是《朱子语类》反诘问句最主要的语法手段,同时文献在反诘问标记的选用上表现出较强的仿古性。在反诘语气副词“不成”的来源及其进一步语法化等问题上,本章认为句法地位、语义内容和语用环境的变化是反诘语气副词“不成”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交互主观化和其他反诘语气副词的排挤作用下,“不成”又进一步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第叁部分为余论。本章首先探讨了《朱子语类》疑问语气词的疑问域问题,认为疑问域限制律在《朱子语类》不同的疑问句式中有程度不等的体现。其次通过与《祖堂集》疑问句的对比,本章认为尽管《朱子语类》中不同的疑问句式有程度不等的书面化倾向,但是它却能够并较及时地反映晚唐五代至南宋中晚期近叁百年间汉语疑问句的一些新发展;总体来看,将其作为南宋时期的口语体材料没有问题。

范华琴[8]2012年在《《张协状元》虚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协状元》成书于宋末元初,因其由不得志的小知识分子“才人”所着,故其口语化程度高,能反映当时口语的特点,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语料。本文对《张协状元》中的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词缀等进行了全面考察,细致地描写、统计了这些虚词,讨论了它们的来源、发展演变情况,且与时代相差不远的南宋语料《朱子语类辑略》进行比较,由此观察出南宋乃至宋末时期汉语虚词的特点,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这些虚词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张协状元》主要是沿用唐五代的虚词。很多虚词在唐五代开始萌芽,到了宋代已经发展得较成熟,用法更加准确,规范。各类虚词在稳定中缓慢发展。《张协状元》的词缀类型多样,也较为丰富完善。

郑淑花[9]2012年在《《朱子语类》副词“没”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否定副词"没"已于九世纪中期始见,至南宋《朱子语类》已出现180例,它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导致了汉语否定词词义系统的调整。通过对"没"使用情况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其语法功能、语用功能及与"无"、"不"的同存情况。

唐贤清[10]2002年在《《朱子语类》副词“旋旋”杂议》文中指出全面描述了《朱子语类》副词“旋旋”的语义与用法,探讨了 “旋旋”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说明“旋旋”的使用是唐宋时期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

参考文献:

[1]. 《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 姚晓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朱子语类》时间副词研究[D]. 孙玉娇. 浙江财经大学. 2014

[3].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 唐贤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4]. 《朱子语类》“一向”补说[J]. 徐晓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D]. 刘建国. 北京大学. 2011

[6]. 《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 王树瑛.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7]. 《朱子语类》(七、八册)疑问句研究[D]. 黄小玉. 北京大学. 2013

[8]. 《张协状元》虚词研究[D]. 范华琴.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 《朱子语类》副词“没”的功能分析[J]. 郑淑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0]. 《朱子语类》副词“旋旋”杂议[J]. 唐贤清. 零陵学院学报. 2002

标签:;  ;  ;  ;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