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探析
王晓新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12 年第6 版)收集的294 个双音节反义复合词为语料,从文化、认知、语音三个角度对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予以描述和解释,旨在论证这类词的语素排序并非任意,而是有依据的,并揭示其制约因素。
关键词: 汉语;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
在汉语里,词序,又称“语序”,指的是语言中词语组合的次序。作为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创造出不同的词组或句子,从而呈现不同的意义,如“牙刷”和“刷牙”、“山上”和“上山”、“国外”和“外国”、“不得了”和“了不得”、“不完全懂”和“完全不懂”等。反义复合词,又称“对立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如“古今”“矛盾”“长短”“吉凶”“买卖”等,两个单音节语素词性相同,意义相反,以并列式排序。从理论上来说,两者的词序是可以颠倒互换的。事实上,反义复合词中的两个单音节语素的语序却极为稳固,异序排列的现象不多。针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笔者想借此论证两个问题:一是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是否遵循一定规律;二是如果遵循一定规律,具体有哪些制约因素。
国内学者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关注汉语双音节复合词的语素排序,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发音和语素意义上。丁邦新、陈爱文、于平等从声调序列的角度研究并列式双音词的构词规律,解释了许多不遵守语素意义规律排序的语言现象,对于那些可以颠倒排序的复合词却未提及。谭达人、兰玉英、陈晓燕等围绕汉语反义复合词构成语素的意义分类、构成特点、成词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对构成语素的排序规律未给予足够重视,一带而过。卢卫中探讨了汉语复合词的排序规律,但仅提出了时间和空间规律。束定芳、黄洁曾对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和复合词的语义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Pollyanna(波利安娜)原则下的空间和时间准则、利弊准则、自我中心准则、等级准则,分类略显主观和零散。因此,笔者以《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 版)收集的294 个反义复合词为语料,从文化、认知和语音三个角度对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重新予以描述和解释,力求解答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线期mMRC、CAT、CCQ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一、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是否遵循一定规律
笔者以《现代汉语词典》(2012 年第6 版)收集的294 个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条为语料,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129 个,占43.88%;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106 个,占36.05%;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51 个,占17.35%;副词语素反义复合词8 个,占2.72%。
通过观察发现,在294 个反义复合词中,20 个反义复合词的语序可以颠倒,如沉浮-浮沉、枯荣-荣枯、张弛-弛张、答问-问答、士女-女士、弟兄-兄弟、短长-长短、儿女-女儿、正反-反正、来往-往来,其余274 个反义复合词的语序不能随意颠倒互换。这一发现论证了大多数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遵循的规律
3.时间准则(70 个)
视觉让我们感知复杂的世界、获取知识。人与物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能引起认知顺序的不同。从里到外、从外到里都是根据人的视觉感知变化而变化。当观察者站在外面,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外面的景象;当观察者站在里面,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里面的景象。就顺序而言,这两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完全对立,但本质相同。观察者一般是以“我”为参照点来描述空间,从“我”开始,以“我第一”为原则看世界,定位前后、左右、内外、里外、中心-边缘等关系。例如:中国人一般会以“中国”为参照点,而其他的国家都为“中国以外的国家”,于是就形成“中外”“中西”。在时间上,一般以“我”所在的时间,即现在为参照点,将来的时间被描述为“后”,过去的时间被描述为“古”“往”,于是就有了“今后”“今昔”这类反义复合词。“来回”“往返”“升降”也是以“我”所在的位置为参照点来定义动作的方向,这类复合词有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表里”“腹背”“古今”等11 个,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进出”“收发”“去就”等12 个,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远近”“遐迩”2 个。
(一)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具有趋利避害、一心向善的心理,语素排序时,将正面、积极的一方置于首位,反面、消极的一方置于末尾,即前“好”后“坏”。这一准则影响了很多双音节反义复合词,如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安危”“成败”“恩怨”等19 个,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爱憎”“褒贬”“存亡”等16 个,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清浊”“贵贱”“好坏”等17 个,副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是否”“可否”“能否”3 个。
叙事医学是美国医学界卡伦提出的概念,是将文学与医学相结合,引入文学叙事,研究提升叙事能力。她认为叙事能力是一种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有助于医生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和自我行为的反思[6]。通过文学作品中关于患者叙事、医生叙事、疾病叙事等呈现,深入了解患者内心世界,拓展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加深对患者的理解,明确对医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判断与认同。
1.等级准则(34 个)
H.Weil 指出:“思想彼此间的关系会明显影响句中词语的安排。”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与语言结构存在相似关系,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利弊准则(55 个)
当一名校长不难,当好一名校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长是校园生命状态的标志,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领航者,校长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乃至家长的幸福感。做好一名校长要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学养,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博大、深邃,又要有脚踏大地的平稳、厚实。因为一位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所好学校,而一所好学校形成的学校文化,无论谁进去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师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每种语言都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紧密,社会文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结构。人们按照所处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序,创造出特定的词语组合次序。
(二)认知因素
在我国古代,人们注重等级观念,遵循尊老爱幼、男尊女卑、先尊后卑的习俗。在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中,表现为长者居前、幼者居后,如祖孙、父子、婆媳、母女、兄弟、姐妹、老少、长幼;男性居前、女性居后,如男女、父母、公婆、夫妻、僧尼、龙凤;拥有特权的、尊贵的人在前,头衔不够显赫的、卑微的居后,如君臣、将士、官兵、师生、尊卑、贵贱。见面时,晚辈要向长辈鞠躬、下级要向上级敬礼;发号施令时,晚辈要服从长辈,下级要服从上级。同样,人们也会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排序,主要的居前,次要的居后,如本末、主从、主次、源流。
1.视觉范围准则(18 个)
在汉语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范围较大的语素总是先于范围较小的语素。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高”比“低”、“上”比“下”占有更大的视觉范围,站在高处人的视野无疑比站在低处的更开阔,看到的风景更远,所以“高”在前,“低”在后;“上”在前,“下”在后。“天地”“手脚”的语素排列也是受到相似准则的制约。当上升到天空中,人们可以俯视地面,视野开阔;在地面上,人们的视线受到建筑物或树木的阻碍,视野具有局限性,所以“天”居前,“地”居后;手在上半身,脚在下半身,人的视线往往是先上后下,所以“手”居前,“脚”居后。在对其他具有方位属性事物的描述顺序上,语素的排列顺序也是类似的,如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山水”“天地”“乾坤”等13 个,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跋涉”“升降”2 个,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高矮”“高低”等3 个。
2.视点准则(25 个)
种种延伸价值的不断拓展,让智慧物流的生态圈逐步在智能快递柜这一“基石”上建立起来,而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也将进一步反哺智能快递柜的革新,反向推动物流行业智慧化发展。此前,中邮速递易在全国上线智能快递柜寄件功能,将物流末端变革推向寄件端,就是重要体现。而智慧物流生态圈的搭建不仅推动物流行业进入智能化,更是让物流行业在智能化时代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遵循的规律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文化、认知、语音三个因素。
在我国辽宁抚顺、云南腾冲、广西、河南、四川、湖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都有琥珀产出。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就是辽宁抚顺,它产自古生代石炭纪、中生代、直至几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煤层和其它岩层的原地沉积矿床中。其中第三纪是琥珀出产量最多的地质年代,那时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适合松柏科植物生长繁殖并且分泌大量的树脂,随着盆地迅速沉降,原始森林被买入地下植物经炭化形成煤质,树脂经石化形成琥珀,这个时期产出的琥珀表面常被一层黑色煤质包裹。
4.凸显准则(36 个)
时间序列的认知基础是事物的自然秩序和事件的发生,符合直接经验的认知规律。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遵循对事物内在逻辑事理认识的顺序或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进行语素排列。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春天在四季中最先到来,比秋天来得早;早晨在一天中比晚上出现得早,对“春”“秋”“早”“晚”这些自然秩序模仿形成了“春秋”和“早晚”。在对动作的描述中,发生在前的动作居前,发生在后的动作居后,“裁缝”和“装卸”就是典型。“裁”和“缝”的语素排列按照人类的行为习惯,先把布裁成合适的小块,然后再缝成衣服,于是形成了“裁缝”;货车运输货物时,先要装货,到达目的地时将货物卸下,于是形成了“装卸”。“序跋”的排列也是同理,“序”即“导言”或“引”,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跋”指放在书后面的序,也叫“后序”,于是“序”居前,“跋”居后,形成了“序跋”。类似的还有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早晚”“晨昏”“旦夕”等18 个,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迎送”“拆装”“产销”“传承”等52 个。
一方面,当两个具有相同属性体积却不同的物体放在眼前,体积较大的物体更加凸显,人类的注意力更容易被体积较大的物体吸引。表示体积大、数量多的语素,如“多、快、宽、肥、高、深、大、粗”等;表示体积小、数量少的语素,如“寡、少、慢、窄、瘦、矮、低、浅、小、细”等;遵循着前“大”后“小”、前“多”后“少”的原则组合,如“多寡”“多少”“快慢”“宽窄”“肥瘦”“高矮”“深浅”“大小”“粗细”“岁月”“浓淡”“松紧”等。这类复合词有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城镇”“干支”“纲目”等8 个,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粗细”“大小”“多寡”等20 个。另一方面,运动的物体比静止不动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运动的物体有着更快的速度,人们的视线更多集中在移动的物体上,由此形成的词有“动静”“快慢”等。此外,还有一个副词语素反义复合词“横竖”,笔者也归于此类。
(三)语音因素(36 个)
根据文化和认知原则,我们可以解释“主次”“生死”和“胜败”,但无法解释“迟早”“宾主”和“苦乐”。从语音来看,它们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的顺序排列。这种排序依据发音和韵律习惯,违反了一般的意义排序规律,“敌友”“死活”等都是这类现象。文化和认知准则从意义上主导了反义复合词语素的排序,但语音上的韵律原则又制约着语义原则,在与语音原则发生冲突时,语义原则让位于语音原则。名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哀乐”“敌友”等25 个,动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毁誉”“赔赚”“损益”等4 个,形容词语素反义复合词中的“饥饱”“疏密”等6 个,副词语素反义复合词的“反复”,都属于这类情况。
在294 个反义复合词中,有20 个特别的反义复合词,其构成语素的语序是可以颠倒使用的,以“荣枯”和“枯荣”为例,“荣”表示草木茂盛,“枯”表示草木枯萎,按照文化和认知准则,“荣枯”是很容易理解的,“枯荣”则是按照平上去入的规律排序。“问答”和“答问”也可以给予类似的解释:从动作发生的时间来看,先有问才有答,先问后答,所以“问答”的排序是符合时间准则的;“答问”的排序是以平上去入的规律来排序的。这部分的反义复合词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表1 是笔者对274 个反义复合词(除20 个语序可以颠倒使用的反义复合词)组合规律的统计。
三、结语
通过对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语素的排序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的使用与人类所处的社会文化、人类认知特点息息相关。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序并非任意排列,其排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文化、认知和语音是较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受文化因素中等级准则和利弊原则的影响。认知因素中的视觉范围准则、视点准则、时间准则、凸显准则影响了大部分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语音因素对部分反义复合词的排序也有一定的影响。
The overall and 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 rates were measured as long-term outcomes.
表1 274 个反义复合词组合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丁邦新.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2):155-174.
[3]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101-105.
[4]谭达人.略论反义相成词[J].语文研究,1989(1):27-33.
[5]兰玉英.反义连文词语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7):13-16.
[6]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构词现象说略[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6-60.
[7]卢卫中.词序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5-9.
[8]束定芳,黄洁.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18-422.
[9]W eil H.The Order of Words in the Ancient Languag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Modern Languages[M].Trans. C. Super.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78.
[10]曾丹.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1]唐淑娟.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0.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067-03
收稿日期: 2019-10-05
基金项目: 2018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8C0070;负责人:王晓新;参与人:谢丽霞、刘颖)。
作者简介: 王晓新(197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30
(责任编辑:梁士奇)
标签:汉语论文; 反义复合词论文; 语素排序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