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的应用论文_买合米提江·达莫拉1,木叶色尔·玉山 2

核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的应用论文_买合米提江·达莫拉1,木叶色尔·玉山 2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摘要:神经眼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是介于神经科学和眼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医生既要熟练掌握神经科学,又要熟悉眼科学相关知识。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核磁共振应用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技术更加趋于成熟,对于神经眼科学而言,掌握相关磁共振知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MRA(磁共振的血管成像)、MRV(磁共振的静脉成像)、fMRI(脑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等核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作为一种无创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操作时无需血管穿刺和注入造影剂 [1]。MRA主要是利用流动血液出现的流空现象成像,患者血液流动越快,流动血液与临近的组织之间呈现出的差异化越明显,MRA即通过此原理成像。MRA除了能反应患者的血流状况和血流速度,还能有效映射出患者的血管腔解剖结构。MRA发展至今在影像学检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颈、颅脑等部位的检查,由于颈部和脑血管的血流量较大,并且不受呼吸导致的移动伪影的干扰,成像清晰易辨认,被广泛应用于颅脑和颈部检查。

MRA 的临床应用范围:(1)眼部疾患常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无增强MRA适用于检查颅脑和颈部病变,可有效鉴别出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这对于眼科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可进一步引起缺血性眼病,严重可致失明。缺血性眼病的急性期常常表现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或)分支动脉阻塞,导致患者视物不清,出现过性黑蒙的症状;慢性期可发展成为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眼缺血综合征,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失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和脑干供血不足也可以引发眼部疾患,如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狭窄,可能引发枕叶-视觉中枢供血不足,从而表现出视物不清、象限盲、同向偏盲等症状;颅内动脉瘤体积过大时,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神经,引起眼部肌肉麻痹,影响视觉;脑干供血不足会引起眼神经缺血,可能造成眼肌麻痹。若患者因过性黑朦,眼肌麻痹或复视等眼部疾患到眼科就诊时,医生应考虑颈动脉狭窄、脑干缺血、脑动脉瘤以及椎-基底动脉狭窄等可能性,安排患者接受MRA检查,排除病变可能,避免延误病情。

(2)MRA虽然主要被应用于颈部和颅脑检查,但增强MRA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多个部位血管成像,可应用于检查夹层动脉瘤、门静脉和冠状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异常等,增强MRA在神经眼科学中应用十分有限,主要还是以MRA为主[2]。

2 MRV

MRV是一种脑静脉成像技术,具有无辐射、无创、操作简便、耗时短、价格便宜等优势,且无需血管内注射含碘对比剂。MRV可多方位观察脑静脉和静脉窦,脑MRV对血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目前在神经眼科中主要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对于颅内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CVST是相对棘手的脑部疾病,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血栓引起眼部疾病的概率较高,当颅内压升高时,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斜视、视网膜静脉曲张、复视等症状,对于上述症状,医生应积极排查原因,必要时安排患者接受MRV检查,排除危险因素。MRV除了广泛应用于脑部静脉检查,同时也可作为监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随访方法[3]。

3 fMRI

f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新技术,主要以血-氧水平相关效应信号为基础,具有分辨率高、精确度高、检查时间短、无电离辐射、无损伤性操作等优点,可在短短几秒钟内发现血流和组织的微小变化,是非损伤性的神经功能性检查的最佳手段之一[4]。近年来,fMRI技术被逐渐应用于神经眼科学领域,以下列举了几个研究热点:首先是绘制视网膜血流图像,由于仪器本身的高分辨率和高精确度,fMRI可准确绘制出视网膜的血流图像;fMRI可根据患者的视功能和视神经结构变化,推断出神经损伤的脑功能重塑动态流程,根据影像学表现观察视神经炎患者的神经修复过程,术前fMRI检查比较适合应用于检查患者是否伴有脑皮质结构改变或脑功能重塑;fMRI可应用于视皮质区内或周围脑组织病变定位,传统解剖学利用常规解剖方法几乎无法明确判断患者的脑组织或脑血管病变,而fMRI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可确定癫痫、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等患者的病变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可检查出是否术后残留了病变组织

4讨 论

医学学科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中离不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核磁共振是当前应用于诊断早期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高分辨率、无创、安全、检查时间、操作方便等优势使其在临床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核磁共振不受骨质干扰,对软组织分辨力较好,适宜用于眼球、视神经、眼眶及颅内病变检查[5]。 核磁共振在检查眼球突出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区别液体和实质肿块,可帮助判断良性或恶性病变,如辨别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病变;检查眼球时,核磁共振可肿瘤和视神经炎,如鉴别血管瘤和神经胶质瘤;对于眼眶诊断,核磁共振有助于疾病定性,如区别眼眶横纹肌肉瘤、眼眶神经鞘瘤及眼眶假瘤泪腺肿瘤;对于眼内占位性病变,核磁共振检查蝶鞍、海绵窦、脑膜和颅内病变的首选方法。综上,核磁共振技术的高精度检查可查出神经微小病变,帮助医生做出合理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从而减少临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王乙迪,焦永红,满凤媛,等.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在眼科斜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36(3):292-294.

[2]戴颖,武志峰,盛慧明. 代谢组学及其在眼科中的应用[J]. 国际眼科纵览,2014,38(1):1-4.

[3]俞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脑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3):136-138.

[4]陈洁,魏世辉,侯豹可,等. 功能核磁技术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后视路疾病的诊断两例[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2,14(4):251-252.

[5]王焱晖. 核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的应用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219-219.

论文作者:买合米提江·达莫拉1,木叶色尔·玉山 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核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的应用论文_买合米提江·达莫拉1,木叶色尔·玉山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