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高校联合办学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职工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联合是必然趋势
职工大学是顺应70年代的时代呼唤应运而生,为提高广大职工文化素质所建的历史功迹不可磨灭。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办学单位的蜂起,特别是几乎所有普通高校的参与,职工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过小,效益不高的弊端显得极为普遍而又十分突出。以江苏为例,1994年全省有职工高校41所(含部属8所),招生3544人,占全省成人高教招生总数49383的7%,平均每校招86人(有9所高校招生数为零,停招的学校数占全省职工高校总数的22%);在校生11294人占全省成人高教在校生109943人的10%,平均每校224人(有7所学校在校生数为零),平均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以国家教委成人高校学历在校生必须达到300人规模计,全省达此标准的职工高校仅15所,占职工高校数的36.6%。显而易见,有近2/3的职工高校办学规模不达标,不合格,这其中固然有我省招生计划偏紧,职工高校招生受到较大限制之故,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现状是非常严峻必须予以正视的。
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职工大学身处困境的客观背景:(1)先天不足。多数职工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学条件较差,地盘狭小,没有发展余地,“以条件定发展”的计划管理原则明显制约了职工高校的招生计划,国家教委的红黄牌警告使之渐趋萎缩,恶性循环,限招停招,无生源便无财源学校越发困难,办学条件更无法改善;专业设置面向本企业,服务半径狭窄,专业面拓不宽,其结果是生气不足,经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袭击,年复一年,有校无生,徒有空牌。(2)办学与企业相左。一些发展势头好的企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如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各种岗位培训,对于职工高校的专科学历教育初为“鸡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要牌不要校。(3)经济效益滑坡的企业举步维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行业主管部门正在转轨,对职工高校是心有余力不足,给点“零花钱”聊表心意而已,因此职工高校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吃饭尚且有难,何谈事业发展。(4)有的单位对职工教育不太重视,概不承担学习费用,职工自费读书理所当然有择校的权力,兼之名牌效应,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便成了挡不住的诱惑,面对生源大量外流,职工高校只有望“生”兴叹,如此等等,多数职工高校的专科学历教育处于夹缝之中,有一些已是身临绝境,名存实亡,或以普通高校的函授站为“救心丸”,赖以延续,或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统筹下以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任务来支撑。
职工高校这种小而散、小而差、小而低、小而全、小而不全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职工高校的校长们及其主管部门直面现实,面临着新的抉择,他们在忧虑,在深思。有的认为,职工高校是时代的产物,如今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市场机制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应当顺其自然,无条件无能力办者自行消亡;而大多数同志的共识是,职工高校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当受到保护,因为我国是大国、穷国,要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职工高校规模小,生源少,确实经不起市场经济的风波,因此,审时度势,为生存计,为发展计,为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搏击,联合是必由之路,是唯一的根本出路,通过联合使小船变大船,或是成为大船里的一个舱,实行资源共享,互帮互补,互惠互利。于是一些职工高校跃跃欲试,联合之势开始涌动,多种形式的联合正在运筹、孕育。
二、联合并非轻而易举
近一年来高等教育的联合热浪滚滚,轰轰烈烈,成了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职工高校联合的难度比普通高校更大一些,这是因为:(1)联合的动力力度不够,没有像“211”那样强劲的指挥棒。坦率地说,职工高校联合的压力、动力主要来自生存危机,避免红、黄牌警告和摘牌的厄运,基于这样的认识,联合易于步入误区,最大的误区则是追求和满足形式的联合,形联心不联,外联内不联,以联合为大红伞,以联合为政策的对策,其结果是联合后有了一个新的校名,各校名为分校,实则依然是独立的实体,从观念到行为仍然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布点,唯一的变化是各个不合格的学校都披上了一件“合格”的外衣,达不到或基本达不到以联合促建设、促发展、促效益的真正目的。(2)从领导体制来说,职工高校隶属企业、 行业局,在推进联合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强行命令或行政指令,只能协调、协商,尤其是在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难以给职工高校经费投入,这使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威性显得比较苍白、脆弱,唯有一张评估的王牌,要想鼓励联合只觉囊中羞涩,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如此势必削弱了联合的推动力。(3)联合本身直接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这是较为深层的问题,一方面欲求联合保牌,一方面又担心既得利益失去。职工高校的主管部门亦是心态各异,有的觉得学校是个包袱,乘联合之机堂而皇之地把学校甩出去,有的则不忍心在自己一任上给职工大学画上句号,落个不是的名声让后人指责,欲借联合姑且存之,但又不愿在联合后的建设上继续投入。(4)具体操作上的难度。职工高校多是穷弟兄们,若联合建设实体,哪一家都统不起来;若松散联合则无实际意义。所以论联合,有欲望但不十分强烈,感到是必然趋势但又徘徊观望,坐而论道热热闹闹,但真正携手举步却又困难重重。
职工高校的联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促使布局优化、资源重新配置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的长远的必须之举,然而实行联合的确存在上述种种困难。实事求是地承认和分析所难之处及其原因,并不是在束缚人们的手脚,望而却步,而是要催人奋进,以热情而冷静的态度全方位多层面地研讨联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联合后的不利因素,从而避免盲目,推进联合的扎实前进。
三、联合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岚清副总理谈及普通高校联合时明确指出:“要分步骤、稳妥实施,不搞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这一精神同样适合于职工高校的联合。不联合没有出路,然操之过急亦不可取。为了使职工高校的联合有序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在酝酿联合及其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并妥善处理。
1.树立生存与发展的辩证观,强化自觉联合的意识
生存是人类的首先需要,不能生存就无所谓发展,因为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那些不断受到“不合格”警告的职工高校,背着沉重的包袱,在生存线上挣扎,被“逼”上联合之路,作为联合的初始认识,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但生存是为了发展,倘若不注意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以浅层次低层次的生存下去为满足,忽略更好地发展,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联合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其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以较好的办学条件、较大的办学规模、较高的综合效益,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所以一定要把生存和发展辩证有机统一考虑,把发展作为联合的根本出发点及其归宿,强化自觉联合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权宜之计为长远之计,变保校牌为创校牌,既要杜绝把联合作为一种时尚一哄而起,作表面文章,又要反对裹足不前。要重在研究和切实落实联合后的发展措施,既抓外延拓展,更着力充实内涵。
2.正确处理一种模式和多种模式的关系,提倡多元格局
在推进联合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因校因部门制宜,倡导联合模式的多元格局,切忌单一化、一刀切。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联合,只要不搞形式主义,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如与普通高校的联合,成人高校之间的相互联合,与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以及条件好的培训中心的联合等等,都允许试点、允许探索,可以实体型,也可以分步到位,不完全到位;可以先易后难,也可以先松后紧,先虚后实,先部分后整体。譬如江苏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即是由镇江职工大学、职业大学、电大、教育学院四校完全型实体的联合,融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为一体,人财物统筹。这种联合利于学校用足现行政策,办学灵活,改变了过去四校都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的穷困局面,学校富有生气活力。苏州市职工大学与苏州市电视大学的联合,保留两块牌子,但一套班子,也是实体型、资源共享,经济办学,明显提高了办学效益,这种联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效仿性,如南通、无锡两市的职工大学都在酝酿与市电大的联合。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是由原南京电子系统的6所职工大学联合而成,这一联合虽有了新的校名,原有学校不复存在,均为分校,但人财物原来关系不变,所以实际上是不完全型的联合,个中有不少矛盾,联合得好,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反之,联合不好则成为简单的“拼盘”叠加,其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联合的“度”。完全松散型的联合是指就办学的某一项或某几项的联合,这种联合自由度大,也简便易行,因此比较普遍。
3.坚持共性和个性协调发展,遵循教育规律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实体联合,如职工高校与中专、职教中心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联合,就学校管理而言,确实存在不少共性,但其具体内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必然各异,若是只讲共性而忽略了个性,很可能两败俱伤,只讲个性而置共性于不顾,则又容易导致产生离心力,不利于联合,因此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极为重要。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注意各自教育教学规律的特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实施与实现,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不宜削弱哪一方面的事业和牺牲哪一方面的利益。在办学条件的要求上,能够公用的设施,如运动场地、仪器设备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等应当充分发挥联合效益,资源共用,而涉及到生均的如教室、宿舍面积,图书资料中的专业书籍的购买,专业课实验所需仪器的添置,都不能因联合相互挤占,致使不达标。
4.促进总校与分校协同并进,增强总校凝聚力
凡由若干个办学条件基本相近而均不达标的职工高校联合而成拥有新校名的职工大学,于是有了总校和分校,伴随而至的便是总校和分校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理当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校以分校的发展为基础,以分校办学实力的总和显示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分校则依托于总校而存在、发展。二者能否和衷共济协调并进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总校必须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分校自觉接受总校的领导;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坚持责权利相统一。为此,首要的是明确各自的地位。总校是学校的“法人”单位,处于首脑、中心地位,负有统筹、决策、指挥、监督、调整、服务等职能;分校应自觉主动置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由独立实体的角色转换成被领导的角色。其二,明确分工,尤其是总校要做到统而有度,一般来说宜统学历教育而放活非学历教育,统专科层次而放活中等层次;在统学历教育方面,是否可实行这样的“六统一”,即统一制订学校的整体规划,专业设置及布点,招生录取,教学计划、大纲、教材、考试、教学研究,毕业证书发放,教师、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调配使用。分校承担具体的教学实施、管理,按照总校的要求予以落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三,实行民主集中制,做到依照法规运行。总校的权威并非与生俱来,更多的是靠自我形象的树立,靠出色的、创造性的工作,要有大服务的观点,有民主有集中,办事公开公平公正;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此为据,按章有序。其四,利益共享而不是“诸侯割据”的利益相争。各分校应增强总校意识和学校整体意识,视总校的发展为己任,乐意承担应尽的义务,完全依赖于总校或是游离于总校之外都有碍于联合。
5.实行政府统筹,各办学主体共建,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
在探讨联合的实践中,一种意见认为,联合后最好改变领导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变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拨款改为由政府领导拨款。当然,如果地方政府有财力那也未尝不可,如苏州市政府对联合后的苏州市职工大学,每年均拨有一定的专款,然而皇粮终究有限,完全依赖于政府办学,客观地说政府包不了,依据我国国情,期望以联合来寻求政府承担成人教育的经费,增加投入,在绝大多数地区是不现实的,至少现阶段做不到。政府在宏观管理中从优化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的角度进行统筹决策,制订导向政策,推进联合办学。由于职工高校隶属于各主管部门,联合时尤应注意不能轻易改变这种隶属关系,改变人财物的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要使他们意识到,学校仍然是他们的,不是别人的,仍负有责权利。欲达此理想之举是建立校董会,原学校所属的办学主体均成为董事单位,共同协商办学,如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规划办学规模,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提供人才质量的信息反馈等。此外,还可实行股份制办学,谁投入谁受益,投入多受益大。
作为学校而言,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具有逐步淡化隶属关系,强化利益关系的意识,借联合的优势和较充裕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面向市场,奋力开拓,自主发展,闯出一条以联合促发展的改革之路。
标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