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和跨国公司合作 谁是最大的赢家——张宏伟纵论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生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能论文,谁是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赢家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叫中国一定要出一个本土汽车制造商?
我觉得这个理念就是错的
我们一直在讲天时、地利、人和,
我看每一组前面还要加一个字:
顺天时、用地利、创人和
入世前我们做什么?
我们先设计出来欧洲人吃什么口味的菜、
日本人吃什么味的,
我想给谁做什么菜
要选准自己能驾驭的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理性、科学地去判断。汽车这个行业走到现在不是说能靠一步步积累去发展的,它第一靠规模,第二汽车不依靠什么高精尖技术,只是看谁更新换代快,能快速抓住消费者需求变化,变什么形状,怎么提速,这其中把握起来是很感性的。
中国第一家造汽车的民营企业这种概念,对华尔街已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为什么这么讲呢?现在做投资的无论是什么行业,它把你的整个资料研究完之后,先做一些细分析,看你的市场占有率、成本、利润等等几个主要指标,再看看500强有几家造汽车的然后和五百强一比,你的竞争优势跟他们有什么区别。如果这样比的话,你能比得上去吗?谁能把钱放给你呢?反之,如果你在一个小行业,尽管行业很小,但是你在全世界是前十名的,你就容易拿到钱。按这样一个投资逻辑,世界几大汽车巨头往你旁边一摆你还有什么竞争力?
实际上这个行业五六年是做不出来的,关税降低,国外现成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汽车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在国外做整车的根本就不挣钱或者是微利,只有一部分做汽车零件的挣钱,中国民营资本太微不足道了,根本起不了作用。造汽车相当于把大量的资产深埋下去,然后库存,然后通过他的生产回报,将这个库存收回来。
李书福以为他走低端就能稳住,问题是这些跨国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五年之内可以不赚钱,甚至十年不赚钱,抢占市场占有率。他受得了受得起,他这块市场不赚钱,别的市场赚钱,综合起来还赚钱,因为资本是国际化的。你这里是自己血汗钱你能承受吗?不用说五年不挣钱,如果第二年不挣钱,你怎么办?所以无论什么东西你先要从资本的角度考虑,这不是说你卖了产品能回报多少钱,是指先考虑你这个产业的定位和你整个的运作模式,资本能不能流进来。
我觉得如果不能正确地评估全球化市场,了解未来各个产业的走向,掌握不住方向感和某种技巧,你对自己应该进入的行业可能就选不准。我认为,第一个要选准行业,第二个是看你有没有能力驾驭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能力驾驭这个行业你照样死掉。
总之,到底进入哪个产业,应先考虑自己的产业定位和未来成长性,看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这个钱,考虑一旦入世以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者是不是能挣钱,如果不能,现在你不要碰。
企业必须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
人都有理想,但是不能成为理想主义者。什么叫中国一定要出一个本土汽车制造商?我觉得这个理念就是错的。不存在什么民营、国有的,这个市场一旦开放以后,全球是统一的市场,中国市场是国际化市场,再讨论什么民营、国企,我觉得这都是传统意识。过去我们封闭时不了解这个大的世界,我们说要保护民族工业,我觉得这是五年以前,我们还是很无知的时候讲的话。一旦你了解这个世界了,了解这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和经济走向,你就不这么想了。什么民营、国有、民族工业,这些概念都会没有意义了。
我们现在老是谈和国际接轨,实际上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了,还谈什么接轨不接轨。防护堤已经打开了,你原来是在河沟里游泳,游的挺好,但是到海洋里去,看不到边,深不见底,你怎么游泳,那个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企业还在研究,还在讨论天气状况,实际上暴风骤雨已经来临了。而他自己没有感觉到,最悲哀的就是在这里。入世以后,三年之后看一看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还能剩多少,五年以后还能剩多少。我的判断是,三分之一没了、死不见尸,三分之一奄奄一息,三分之一能够抓住机会大发展。
你一定要看到未来的三五年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是个什么趋势,中国市场未来三五年是什么格局,要看你这个产业明天还有没有含金量,你的变现和增值能力有没有,你的资产流通性有没有。如果你的资产流通性不好,你的资产变现和增值能力也就没有了。
回头看,二十多年来为什么有些企业一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三五年不错,过三五年不行了呢?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大家没有研究明白。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每个国家都必须跟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而调整,这个经济调整是动态的,不是说今天调完了就不动了,你必须永远跟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断地调整,这两年可能在中国干,三年以后可能到别的国家去了。实际一旦了解了市场规律之后,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你的观念、意识、思想境界跟上国际的市场潮流,你才能永远不断地主动地迎合这个市场,或者你是引导市场的。过去我就说你是引导市场做还是跟着市场走,这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讲,事业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这个东西还没有说太透,每一组前面还要加一个字。所谓天时,我们逆天而行是不行的,一定是“顺”天时。地利得去用,一定是“用”地利,不用的话这个资源就浪费了。每个人都个性化的发展,你有你的思维,他有他的,要“创”人和。这个东西能悟出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谁能和跨国公司合作谁是最大的赢家
入世以后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过去封闭市场里,可以在每一个行业里从小做大。入世后,如果还是抱着原来那种在封闭的市场里面说我的机制如何,我的体制如何,我的成本怎么样,还用那个标准来衡量当今市场,那就等于是自己没有提高,对这个市场没有认识。
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我经常讲的,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然是大变革的时代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更快的革新,如果你不能比竞争更快的革新的话你肯定死掉。
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还站在过去的传统思维上拿那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事物,那已经落后了。
我们现在在革新的过程当中已经很难把握市场走向了,有的时候你睡觉起来真有时不我待的感觉,这个世界太快了,你不能还是以原来的思维感觉自己那个是宝贝,那个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你不能和中国某些企业单一的比,开放的市场是世界的,你要面对中国的市场,面对中国的企业,要和世界的500强,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在市场、资源、技术各个方面展开合作和竞争。你是选择合作还是竞争,竞争你要看一看是否能竞争过它,如果竞争不过它你看一看是否能合作,你能否设计出来合作模式。现在如果有哪个企业说要和世界500强竞争,这本身就是不成熟的,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市场方面?你靠什么去竞争?
入世之前我们做什么?我们先设计出来欧洲人吃什么口味的,美国人吃什么口味的,日本人吃什么口味的,我想给谁做什么菜。这时候你要想,你把菜炒好了吗,佐料怎么放,有没有厨师,做出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
现在能卖多少就挣多少。你卖汽车也是挣钱,现在卖企业卖个好价钱不是也一样吗。过几年可能这个东西卖不了十个亿,而且这个资产在你手里面放着,看看每天是在增值还是在贬值,如果是贬值的东西早卖早划算。不能说按照你现在的想法现在投资10亿,卖5亿亏了,再等两年那5亿都没了。
如果说你套现困难,你可以跟谁合作,你有股份,这个股份在你手里面没有贬值,一定要脱手。
谁能和跨国公司有合作的机会谁就是最大赢家之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市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我在去年看到一个经济学家谈,如果说20世纪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就是跨国公司主宰的世纪。所以今天我们要定位的就是如何跟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进行对接,进行合作。搭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才有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否则没有希望,等你达到一个基本成熟期以后你才可以讨论竞争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企业要考虑几点:
第一、可以和跨国公司合作的产业你是不是进入了。
第二、你的机制、企业现有的整合是不是能够跟他融合。如果说你整合的是他正要付出时间和成本整合的,你可以高价的等他来,不是你找他,是他来找你。因为中国市场还有保护期的问题,这就是机遇,中国最大的商机就在这里,谁抓住这个商机谁就是赢家。整个未来的产业定位一定是站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衡量,任何高技术、高科技,一定要有资本的推动力,没有资本的推动力你的发展是缓慢的。既然你要吸引国际资本,那你吸引资本的优势是什么,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是市场。你要看到中国这个市场还有多长时间饱和,然后未来到非洲、拉丁美洲去,这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公司不在乎多少,在于公司的规模,一个鱼苗现在看来是很小的,但是它可能是鲨鱼苗,它现在可能是小鱼,但是它很快就会长大,之后它就把你的一池泥鳅当食吃了。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一两件事,而且这件事是能够做出规模的。公司不在多,你有100个公司,还不如别的公司一角,那有什么用。过去人们一印名片,上面印一堆公司,觉得那是荣耀,要不就是什么很多头衔。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卑的心理,你心理有城府的话还用自己表露出来吗?
归根到底,你想要真正国际化也好,全球化也好,要看你是不是凝聚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如果没有的话,一切都是空想。凝聚国际化人才两个要素不能缺少:一个是大公司的产业定位要是准确的,第二个你要搭建一个平台,使他能够被吸引住。我们要把我们的资源和财富交给有能力使这个财富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手里去,不要一合作就谈我要控制权、控股权,我说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胸襟,我希望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张宏伟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
标签: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