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编写指导思想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疑难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发端于疑难和对疑难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也发生于哲学本身之中。我们编写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问题解析》(以下简称《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2年出版)一书,就是力图对人们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疑难问题进行深入 思考和解答。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普通高校的教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已 为广大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所掌握。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人们也遇到许多疑难问题, 从而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全国普通高校马 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时代、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提出问题,哲 学作出答复,这是哲学发展的一条规律。当今时代、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向马克思 主义哲学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问题。这些课题和问题,有些是时代、社会 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提出的;有些是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挑 战;有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过程中遇到或涉及的(顺便说说,当今我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实践相 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重新解读和理解马克思中继续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 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进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中进行创新,在不断吸 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中进行创新,在对哲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中创 新);有些是我国哲学工作者与哲学专业师生在教学与研究、学习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重大疑难问题。这些课题和问题, 许多是以往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未遇到过的,而且,这些课题和问题大都涉 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发展趋向和生命力的深入理解,是人们比 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要不断地合理解答时代、实 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和新问题,在于努力科学地分析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难点和焦点问题。如果对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从理论上作出深层 次的科学回答,就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 制约,许多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资料不足,而且对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的研究状况和动态信息了解不多,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总体 质量。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新课题和新问题的研究,并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解答。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根据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编写了《解 析》一书,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这本书,主要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教学与研究、学习与深造而编写的,是一部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工具 性参考书。
编写这本书,我们的指导思想与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以教育部颁布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以教育部“两课”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陈先达、杨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的基本框架为参照,以时 代、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当代发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问题、挑战为背景,以我国 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学习与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提炼 出大家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重大疑难问题;明确指出该问题的疑难点;归纳和概括在该 疑难问题上的代表性观点;在清理、总结和扬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 点,并加以全面、充分、深入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
编写本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如下需要:
为人们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方法和角度。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是可以作出科学分析和 解答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或多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和角度。思路决定出 路,方法决定效果,角度决定视野。为此,我们在《解析》一书中,力图为读者分析和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
为人们分析和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提供某种帮助启迪。思路、方法和角度都是一种工具 性的考虑,其目的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观点和结论,给读者一种启发。因此 ,如何给读者以启迪或启发,是我们编写本书所着重考虑的。
为人们了解哲学的疑难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尽管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和研究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但究竟存在哪些具体的疑难问题,人们了解 得并不是十分全面和系统。本书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归纳、梳理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疑难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分析这些疑难问题所必需了 解的学术动态、分析方法、解析思路、基本材料和基本观点,从而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或 有价值的参考。
为哲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教师来解疑释惑,教 师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一定的参考书来帮助,来拓宽视野与思路。本书就是力图为教师 解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准备攻读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者提供有益的帮助。目前,我国报考硕士研 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并且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试, 注重考察考生对重大疑难问题的了解、理解程度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解析》一书 ,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二、基本内容
本书共七篇,包括七个层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篇力求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 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部分所存在的、当今引起人们讨论的疑难 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哲 学;怎样认识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它过时了没 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怎样看待实践的唯物主义;怎样理解本体 论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影响;如何正确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我国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生 中出现的“萨特热”、“尼采热”和“弗洛伊德热”;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 贡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和理论创新;等等。这一篇的内容较多地考虑了时代、社会实践 、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挑战。
第二篇是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篇力求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 而深入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部分所存在的、当今引起人们争论的疑难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电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时空观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怎样从物质生 活出发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法轮功”的泛起给了我们哪些教训和启示;等等 。这一篇的内容较多地着眼于研究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向唯物主义提出的前沿问题 。
第三篇是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本篇力求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而 深入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部分所存在的、当今引起人们讨论的疑难问题。 其中主要有:怎样理解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怎样看待“斗争哲学”与“ 和合哲学”;系统科学怎样证实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为什么说用系统科学否定对立统 一规律是错误的;哲学有哪些思维方法,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质及其意义;系统 方法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怎样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 法,为什么毛泽东懂得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晚年却犯了违背唯物辩证法的错误;等等 。这一篇的内容更多的是就一些基本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四篇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本篇注重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解 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所存在的、引起人们争论的疑难问题。主要有:认识的 本质究竟是什么,怎样看待选择论和反映论的关系;怎样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要经过哪些中间环节,掌握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实际工 作有什么指导意义;怎样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怎样从认识论理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实事求是做起来难;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等。这一篇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和“虚拟世界” 等新问题,并对此作了深入思考。
第五篇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本篇力图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而 深入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部分所存在的、引起人们争论的疑难问题。其中主 要有: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怎样理解社会有机体概念;如何全面正确 理解生产力概念;怎样全面正确理解上层建筑概念;怎样理解文化的本质;如何看待我 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等。这一篇比较注重对一 些基本概念的分析。
第六篇是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本篇注重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而 深入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部分所存在的、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疑难问题。其 中主要有:怎样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 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及其相互关 系;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 不会”的思想;怎样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怎样看待“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等未来学理论;“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观点为什 么是不正确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为什么说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怎样理解“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等等。这 一篇的内容,既有对基本理论中的疑难问题的分析,也有对时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 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析。
第七篇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本篇注重运用科学而合理的研究方法,全面而深入地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部分所存在的、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疑难问题。其中主要 有: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怎样把握人的历史发 展及其规律;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怎样理解人的价值,在当代应确立什么样的、能 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怎样理解个性,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个性;怎样看待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与代价;怎样看待知识经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马克 思的学说中有没有人学理论,如果有,应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我国学术界的“人学热” ;等等。这一篇充分吸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方面所取得的学 术成果,并且主要就“人”的领域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的学说体系里, 包含着人的学说,而且这一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 程中,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人的学说却被人们忽视了,在一定时期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学 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开始真正研究 人的问题,试图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人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同时,这种人学研究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本书努力把我国马 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并加以分析和解答。应该说,这是本书具 有新意的地方,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中,应给予关注。
三、特点与价值
总的来讲,本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全面性。本书基本上涵盖了人们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疑难问题,包括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辩证法、社会历史观和人学等领域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较为全面地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和论述。第二,准确性。本书力图较为全面地对这些问题作出较为深入、合理和正确的 科学解读,以正确引导读者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思考。第三,启发性。本书着力于为 读者提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思路、方法和角度,使读者读后确实有所收获,学有所值。 第四,参考性。本书充分吸收了国内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对学 术界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认真清理与总结,对读者分析和理解疑难问题、对教学与研 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五,可读性。本书所提出的不少问题是一些人没有遇到 过的,而且在论述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也比较活泼。第六,作者队伍较为整齐。 参加本书写作的大都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授、博士以及博士 生导师,其中有些人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这些特点使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参考价值和备用价值。
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自己的哲学思维 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来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
当然,本书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会不断听取各种意见,以便在今后修订 本书时进一步使之完善。
收稿日期:20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