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省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农民收入论文,变动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0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统计数据上看,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68.26:31.74,改变为1998年的18.82:81.18。在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近72倍,其中农业产值增长了近20倍,非农产业产值增长了185倍。虽然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但对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非农产业的上升并没有使非农产业代替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决定因素,这显然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不相称。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村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贡献,并解释为什么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并没有带来广东省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
一、农业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为了观察,这里把农民获得的收入按性质不同分为农业和非农产业两部分,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考察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农业产值和非农产业产值为解释变量,以农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Y=b[,0]+b[,1]X+b[,2]K+u
式中:Y——农民人均纯收入;X——农业产值;K——非农产业产值;b[,0]、b[,1]、b[,2]为常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基础数据见表1)。
对1983年至199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可以得到如下基本模型:
Y=149.32+1.27X+0.17K
S(0.13)(0.03)
T(9.44)(5.83)
R[2]=0.997F=2200.63D-W=2.08
从回归结果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的临界值为2.160,农业产值X与非农产业产值K的t统计值分别为9.44与5.83,大于临界值。因此推断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F统计值高达2200.63,显然大于F临界值3.81。
表1 广东省农业总产值、非农业产值与农村人均收入的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元
年份
农业总产值
非农业产值
农村人均纯收入
1983 149.2976.76 395.92
1984 169.0093.51 425.34
1985 245.21179.02
495.31
1986 314.68251.88
546.43
1987 348.61355.69
662.24
1988 473.78519.50
808.70
1989 548.60596.72
955.02
1990 600.71740.32
1043.03
1991 654.82899.91
1143.06
1992 737.111429.30
1307.65
1993 899.032338.13
1674.78
1994 1151.383560.56 2181.52
1995 1445.484837.65 2699.24
1996 1577.895082.63 3183.46
1997 1656.466688.92 3467.69
1998 1705.447373.99 3527.14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注:表中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从以上模型估计可知,广东省农业产值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全省农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增加1.27元;而非农产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增加0.17元。农业产值增加1亿元相应的农民收入提高是非农业产值增加1亿元相应农民的收入提高的7.47倍。由此可见,广东省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增加对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远不如农业的贡献大。
分析广东省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构成(见表2、表3),可以看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农民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单纯的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非农产业收入和农业收入并存的局面。从收入性质来看,农业生产性纯收入在整个纯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纯收入所占的比重增长较快,1998年超过了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从收入来源上看,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1998年约占63.9%;劳动报酬收入较少,约占28.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较慢,1978~1998年只增长了6%左右。1998年,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为1445.43元,其它经营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如农业经营收入大,家庭经营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分别为农民提供了45.88元、210.39元、96.32元、146.11元、73.46元的收入。结合上述的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农民收入中来源于农村非农产业部分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甚至超过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总贡献,但是,与农业相比,非农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远不如农业部门的显著,非农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农民获得较多收入提供有效的途径。
表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单位:%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71998
1.按收入性质分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 82.6 81.6 65.1 57.7 46.1 42.7
非农业生产性收入 6.8 10.5 26.9 37.3 45.9 47.3
其它
10.6
7.9 8.0
5.0 8.0
10.0
2.按收入来源分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其中:劳动报酬收入 47.6 47.2 16.6 23.5
26.2 28.2
家庭经营收入 41.8 44.9 75.4 71.5 65.8 63.9
其它
10.6
7.9 8.0
5.0 8.0 7.9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表3
按行业划分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单位:元
年份
19801985198919921995
1997
1998
种植业收入 34.07
183.63
277.67
463.51
825.84
1040.53
1010.76
林业收入 1.759.757.066.52
19.36 18.54
16.92
牧业收入
48.18
78.66
160.41
137.27
236.44 300.88
259.54
渔业收入 3.15
21.15
39.64
51.14 112.11 160.94 158.21
工业收入 - 2.7715.83
14.96
24.83
33.08
45.88
建筑业收入 6.82
17.4639.08
43.46
140.01 205.35
210.39
运输业收入 2.159.05 24.00
39.92
76.97
94.98
96.32
商饮业收入 1.978.71
27.91
39.70
120.41 165.11
175.7
服务业收入 1.054.97
14.50
16.04
45.07
58.37
73.46
其它收入* 24.02
37.07 58
70.2
155.6
205.59
204.28
合计
123.16
373.22664.10
882.44 1756.64 2283.28 2251.4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其它收入包括手工业、捕猎及其它家庭经营收入。
二、进一步的考察
广东省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这与通常认为农村发展工业,能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创造条件,并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看法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农业要比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得多。为什么农民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迅速提高?如何解释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笔者认为,可以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来分析它们具体是如何影响农民收入的。
(一)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所拥有的农业基本生产资源反映了农户经营规模,但是,最宝贵的生产要素——耕地、林地等资源,由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而被占用的面积每年都在增加,这些资源逐年减少(见表4)。1980~1998年,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8.5%和12.5%。这个基本事实表明,广东省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反而使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土地资源更加稀少,即农村工业在继续剥夺农业生产要素,而不是在“反哺”农业。这些农业资源的减少,决定了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收入的总规模和增长的速度都会下降。另外,日益缩小的农业生产规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的长期发展。
表4
广东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水产养殖、林地面积基本情况
单位:万公顷、万人、公顷/人
耕地
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林业
年份农业人口
──────────────────
──────
总面积
人均
总面积 人均总面积 人均
总面积
人均
19804317.96
275.07
0.063
17.87
0.004
2.15
0.0005 1051.8
0.24
19854457.68
259.85
0.058
23.40
0.005
5.61
0.001
1020.4
0.23
19904767.01
252.88
0.053
25.13
0.005
9.23
0.002
1071.3
0.24
19954757.37
231.73
0.049
32.96
0.007
11.61 0.002
1084.8
0.23
19984896.58
229.21
0.047
36.21
0.007
17.64 0.004
1082.8
0.21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5
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
单位:%
年份
1989
1992
1995
1997
1998
1.按文化程度分
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
59.7
60.6
46.2
42.3
39.6
初中28.6
30.0
40.5
45.7
47.7
高中及高中以上
-
9.4 13.3
12
12.7
2.按专业技术分
其中: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
9.1
8.6
15.3
12.1
13.5
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
90.9
91.4
84.7
87.9
86.5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6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单位:%
年份 1986
1988
1992
1995
1997
1998
1.当年转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11.9
7.6
5.0
5.4
6.3
7.3
2.转移的劳动力行业分布
其中:转向工业30.5
37.8
49.7
35.5
37.7
34.5
转向建筑业
28.7
21.0
15.2
18.8
10.9
12.8
转向商饮服务业 15.0
14.0
14.8
30.5
34.1
34.3
转向其他非农产业 -
16.5
20.3
15.2
17.3
18.4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农业经营规模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而缩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农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广东省根据农业的比较优势,在坚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原则下,让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大力发展牧业和渔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的产值比由1978年的64.90:5.79:18.59:6.31:4.41,调整为1998年的45.16:3.23:25.75:20.35:5.51。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而名特优水果生产、蔬菜生产、养殖业的比较利益较高,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水果、蔬菜、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面积分别由1990年的51.73万公顷、64.47万公顷、25.13万公顷、9.23万公顷,增加到1998年的99.29万公顷、36.21万公顷、17.64万公顷、17.65万公顷。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由农民来按市场需求规律和区域特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生产布局,提高了农业的产值,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找到了一条出路。但是,近年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并不理想。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的影响。农村工业中安排每个劳动力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0.16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48万元,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另外,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也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从表5、表6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是较低的,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以及没有受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难以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较低素质的劳动力以向商业和饮食业转移为主,这也正是农村第三产业以饮食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原因所在。从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来看,198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1597.60万人、268.30万人、224.70万人,1995年分别为1431.98万人、584.04万人、503.19万人,1998年分别为1507.78万人、598.99万人、525.93万人,从总量上看,农业部门仍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贡献几乎没有增长,然而近几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的增长是较快的,1998年比1995年增长了34.4%,但农村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仅增长2.56%和4.52%。较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的转移,表现出农村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并不大,即农村非农产业并没有能够成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三)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经济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化将分散的小农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农业技术服务等各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农业生产、流通的风险,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脱贫奔小康,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广东新兴的温氏集团,以养鸡起家,目前带动10万多农户,发展成为生产羊、肉用牛、奶牛、猪等畜产品的综合生产企业,并辐射到广西、河南等省。仅养鸡一项,每养一只鸡农户可得到平均纯利约1.0元(注:数据来源可以参见广东温氏集团1999年的工作报告。),每户如果每批养1000只,每年养3批,就可获得3000元的纯利。农业产业化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拓宽了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和方式,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经营的收入。
(四)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来广东“打工”的外来劳动力较多,但是,由于统计的部门和口径不同,这方面的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的统计,1998年,广东省有外来劳动力431.69万人,而据广东省公安厅的统计,则为1300万人(注:来自公安厅的数据仅供参考。)。年鉴上统计到只是到劳动用工部门进行登记的劳动力,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是从发放暂住证等方面获得的。这些外来劳动力主要是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它对广东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利的,而且也相应地降低了广东省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这是造成广东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提高贡献不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
从广东省农业和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来看,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是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的7.47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而不是农村非农产业,在广东省目前仍然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最有效途径。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各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好分散的小农生产与产品流通、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虽然目前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较低,但从长远看,应当提高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这样,在新的世纪里,就可能实现非农产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真正有效的增长点和生力军,而这本身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