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模式下成人学籍协同管理的路径与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籍论文,学分论文,路径论文,对策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题来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教育部重点课题“打造和谐成人的‘学分银行’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KAl03015)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加快成人学籍管理创新,“学分银行”将为成人终身教育的构建提供平台,可以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的再教育问题。“学分银行”的推行将构建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渗透;搭建教育立交桥、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实施“学分银行”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规划,符合国家当前教育发展趋势。
一、对国内外成人学籍“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回顾展望
成人继续教育是对成人建立终生学习制度,使之不断掌握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准则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追加型的教育。成人学籍是指成人系统学习或接受正规继续教育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成绩、表现、综合评价等的认证记录。协同管理就是通过对管理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使管理对象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其效应远远大于各个子系统之和产生的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通过银行功能的系统整合,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学分银行”视角下学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构建,将为成人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诸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等教育形式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理论基础。
“学分银行”概念引入我国时间较短,理论探讨还停留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层面上,对其概念内涵、功能、法律、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的研究与探索均处于初始阶段。“学分银行”实践探索仍停留在核算学分等初级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管理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管理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学分银行”视角的教育管理模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纷纷开展了研究。
目前我国各类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的是学分制。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学分银行”制度是学分制的延展、升级。白术瑁在《浅谈学分制在中国的演变》中阐述学分制在中国的尝试、实施、取消等发展历程。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也即学分制的雏形。中国的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曾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代初采用前苏联大学的学年学时制,70年代末由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试行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学籍管理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广。学者普遍认为学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但也认为学分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比如:无法打通不同层次和类别教育的通道,无法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高校之间协同性差,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因此,近年学界逐渐关注“学分银行”角度的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有的学者从广义、中义和狭义角度对“学分银行”作了详细界定:广义是指包括灵活与开放的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的弹性学习及教育制度的安排,其中学分制和课程制是主要标志;中义是指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狭义仅指学籍管理制度。李联明的《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李晓佳的《全球视野下的学分互换探析》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分转换系统,最终使我国的学分转换标准与世界各国的学分转换标准接轨。
国外的学分制缘起于18世纪末的欧洲,成熟于19世纪的美国。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学也全部实行学分制;法国大学不采用美国式的学分制,实行等值单元制;西德大学采用周学时制。国外大学的学分制实施比较充分:没有学制概念,修满学分可以毕业,中途可以休学,学费以学分计算;没有升、留级概念,必修课程不及格,必须付费重修,选修课不及格无学分;没有严格的班级概念,只是以课程为纽带把相关学生联系起来;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选老师”和“选课程”体现。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学者张相锋研究了“英国高校实施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研究”;黎志华研究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及其启示”。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米红、李国仓教授介绍了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学分衔接体系。
学分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韩国。1995年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议采用学分银行制来实现非正规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试图通过授权教育机构和学分互认,以建立一个连接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网络体系,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在被认证的工作职场、大专院校及终身学习机构所开设的课程中自主修课、累积学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取得终身学习学位文凭。覃兵、胡蓉的“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杨黎明教授对韩国“学分累积制度”的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作了详尽的介绍。学界普遍认为,当前,西欧、美国、加拿大、韩国的学分制一定程度上已经升级过渡到学分银行制度,已经不是早先的学分制,这些国家对“学分银行”分别从某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特色突出的理论模式、体系。总之,国内外学者对“学分银行”基本内涵进行了挖掘,也提出了构建成人学籍“学分银行”模式的基本构想,也有高校开始尝试运用学分银行理念变革自身的课程管理系统。但总体研究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具体细化到“学分银行”视角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更是不足。
二、成人继续教育与“学分银行”模式的契合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公民尤其是劳动者主体——成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更为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成人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的知识;具有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国际化的技能;具有法律法规、民主正义、诚信友爱,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自身娱乐、休闲、欣赏等文化趣味;具有和谐宇宙观、和谐价值观、和谐美德、和谐人格、和谐修养、和谐境界等素质。总之,应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因此,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人再教育问题——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但目前,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如何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通过“学分银行”,探寻不同类型成人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加快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打造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成人,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成人继续教育具有职业性、灵活性、开放性、终身性的独特特点,成人继续教育的本质是持续形成生存、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学分银行”可将各级各类成人随时、随地接受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知识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折合成学分,累计起来,最后“支取”相应的学历、学位和证书。“学分银行”使成人学习富有弹性,学习可相互渗透、融通、贯通,成果可互认和转换,形成贯通的教育立交桥,契合成人培养机制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终身性、科学性的特点。因此,应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深入探讨成人继续教育的本质、特点,借助国内外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的有益启示,探寻成人培养机制,回归成人继续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打造全面发展的成人。在我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既有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成人继续教育学习成果建立新型的互认和转换的学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不同类型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渗透、贯通、融通;学分衔接、转换的教育立交桥的形成,将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和技术支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成人的科学、全面、终身发展将有现实意义。
三、“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的路径与对策
成人学籍“学分银行”管理模式是一个协同管理系统。“学分银行”模式学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涉及相关法规制定、政策出台、组织机构、开放的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数字化信息平台等方面。应立足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形式,从学籍管理切入、以学分制为基础、“学分银行”模式为抓手,系统探索相关的法规制定、政策出台、组织机构、开放的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数字化信息平台等方面;不同类型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衔接与转换,形成可操作的应用系统,同时,开发与之匹配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建立与学分制相衔接的成人学籍“学分银行”模式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路径与对策如下。
1.出台“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体系的法规、政策。实施“学分银行”模式学籍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高校利益、学生权益等各个方面。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出台政策以保障优质资源高校的利益,并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校予以奖励,从而在促进高校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要着重从法规、政策、制度、体制等方面,营造成人高校“学分银行”模式学籍管理体系的教育大环境,彻底消除现行“窄化”教育与“窄化”学习的旧观念。
2.设立“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的行政机构、开放服务体系。实施高校“学分银行”模式学籍协同管理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设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由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协同进行全局性设计,对正式与非正式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引导、鼓励和整合,并对认定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在财力物力上进行必要的资助,这些措施同时也离不开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开放服务系统。
3.建设与“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体系匹配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成人开放教育所面对的是海量的学习群体,这些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甚至学习方法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学习者在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要满足如此众多的成员学习的需求,必须要有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因此,成人“学分银行”学籍管理系统需要拥有一套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系统作为技术支持。系统要能面对海量的学习群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和材料,供学生查询个人学分记录、认证课程和标准化课程的信息。因此,必须探讨研究与“学分银行”学籍管理系统匹配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个性化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4.建立“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应用系统。“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套适当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和应用系统。“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大体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课程标准系统、学分累积系统、学分认定系统、学分兑换系统和学生服务系统。要构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彼此沟通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就要建立一套适合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和应用系统。要能够解决通兑、折算难题,构建不同级别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这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难题。
“学分银行”模式的成功推行,意味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以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的学生为主体的变量管理。换句话说,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学籍管理档案及选课方式(假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都不同)。“学分银行”模式的成功推行,会导致生源与学制的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农民工、一线工人;夜大生、函授生,周末生等),探索成人“学分银行”学籍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无限的教育需求,这将是“学分银行”模式成功推行的操作性难点之一。
5.加强对“学分银行”模式的成人学籍协同管理的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通过对各类成人教育的个案设计、实践,取得实证材料,摸索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实践路径。包括:(1)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2)实现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3)实现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效衔接;(4)实现继续教育与自考教育的有效衔接;(5)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6)构建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实现教育标准与就业标准的接轨。
我国的继续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抓住机遇,转变观念,进行战略性转型、整体性创新,将我国的继续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建立我国现代继续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的本质是持续形成生存、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职业性、终身性、科学性的独特特点。成人学籍“学分银行”的协同管理契合成人培养机制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谐性、终身性、科学性的特点。可将各级各类成人随时、随地接受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知识折合成学分,累计起来,使成人学习富有弹性,学习可相互渗透、融通、贯通,成果可互认和转换,可形成学分衔接、转换、贯通的成人继续教育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