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课程实践_信息安全论文

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课程化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信息安全论文,中学生论文,课程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时代,信息充斥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空间。过量的信息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和行为空间,但也使选择信息的难度加大,给涉世未深、价值观尚未定型、缺乏抵御力的中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和消极影响;给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使之积极生存于信息时代成为现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网络信息安全素养

信息安全素养的定义来源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表现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从技术角度看,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学科。本文在此所指主要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简言之是要求我们中学生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运用网络和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坚持文明上网、文明用网,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

二、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学、实施课程化教育

1.课程开设需求

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信息,像阴暗小巷,如何安全的在网络世界中行走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但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

(1)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缺失。网络内部充满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更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中学生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知识与能力,信息伦理道德薄弱,再加上自身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自主能力有限,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不良现象屡见报端。

(2)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学缺失。面对学生由于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缺乏而形成的种种不良现象,相应的学校教学却不容乐观。各学校对学生信息安全教学认识滞后,对信息安全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重要影响认识不足,普遍忽视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虽然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相关课程,但其中的信息安全教育却被认为可有可无,很少有学校将之纳入到培养体系和教学日程之中,教学效率低下,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校内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依然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综合以上现象,我们以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学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课程开设方案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关于教学科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反映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和性质。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理念,对信息安全素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信息安全三要素CIA(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将课程目标分述如下:①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正确认识网络价值,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②掌握网络交流技巧和礼仪,学会防止病毒侵害,合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履行相关的符合信息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当然信息是迅速发展变化的,对于以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为主题教学的课程来说,其目标与内容也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课程发展之所需。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干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石。在本案中,我们将课程内容设为四个主题模块,经历四个基本阶段,各阶段的学习内容有不同要求,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学习计划并有相对应的结果目标。

【模块一】: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学。是学生具有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前提,其内容主要是信息安全的态度、兴趣及关注程度。通过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人人有责”。

【模块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学。是学生具有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基础,是对信息安全相关内容的了解,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工具和知识的掌握,“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所以为”。

【模块三】:网络信息安全技能教学。是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培养的目的,是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防范、分析、判断、处理技术和能力。通过培养,学会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模块四】:网络信息安全伦理教学。是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培养,使学生在网络中注重个人社会公德,避免信息伦理道德失范。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本案主要采用开放式教学,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对话、交流而形成相应的知识能力体系。

第一,组织形式:选修课,小组授课;授课方法:问题讨论,活动体验,作品展示,信息发布;课时安排:每两周1课次,每课次两小时,分两节进行;授课场地:网络教室;设备:多媒体。

第二,内容安排及简介:

【第一阶段】: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第一课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检索因网络造成的负面新闻与“悲剧”,小组交流。

【第二阶段】: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第二课次:病毒与恶意代码:掌握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类型与来源。

第三课次:信息安全知多少: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电脑小报制作比赛。

第四课次:实战辩论:网络对中学生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三阶段】:网络信息安全能力

第五课次:穿上防身服:避免网络信息迷航,杜绝不良信息干扰与影响,学会判断信息真伪。

第六课次:拥有自己的网络天地:E-mail安全策略,安全“淘宝”,网络“客文化”,我的QQ。

第七课次:打造一台安全的电脑:学会防止病毒侵害和黑客攻击,掌握简单防、查、杀技术。

【第四阶段】:网络信息安全伦理

第八课次:做个负责任的人: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远离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解决学生的网上信息安全问题。如有条件,可再适当增设和细化相关内容,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发布会等活动,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作出判断。在课程评价方面,应转变评价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强调过程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淡化操作技能,强调信息安全素养的形成,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与情感、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评价方案见下表:

在本案中,预设的课程目标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评价时螺旋渐进,形成梯度式评价。通过良好的评价体系,增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真正拥有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资本,使问题得到及时而科学的处理。

3.课程实践成效

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课程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防范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学会保护自己。

该课程经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选修开设,历时一年共计两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形成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初步实现了教学目标。我们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对比分析如下表:

由此表看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课程后期比课程前期增加了38%,信息安全知识比课程前期增加了26%,信息安全技能提高方面增加了14%,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则增加了22%。以上数据表明:我校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等次变化的分析,如下表:

由此表得出,目前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普遍较为低下,有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且通过课程化教学后,上课学生的评定等次都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提升,亦证明此课程方案是可操作、有效的。

当然,整个课程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课程的容纳人数和规模很难满足信息安全素养教学的需求,教学内容和评价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需要及时调整优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需科学安排,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合理实施。

三、结语

网络空间无处不在而又危机四伏,希望我们的中学生能掌握网络交往礼仪,自觉回避网络中的不文明现象,远离不良信息,增强在网络世界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课程化的实践,只是为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借鉴,期待着更多实践者的开拓与创新。

标签:;  ;  ;  ;  

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课程实践_信息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