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浅谈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流通领域要不要实行宏观调控?如何搞好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意味着把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机制调节。但是,搞市场经济并不是放任自流,国家撒手不管。因为,市场机制虽然具有灵活和自动调节两个显著的优点,同时也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是市场导向的盲目性。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会导致什么结果,达到什么目标,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规范。二是时间上的滞后性。即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后,由于供需之间出现矛盾,导致价格变动时,才能抑制或刺激生产和需求。三是反映需求程度上的模糊性。市场价格的变化,虽然能够反映供求状况,但它不能确定供需差额的准确数量。四是利润追求上的不平等性。如垄断行业可获得超额利润等等。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经历表明:当经济活动在极大程度上让自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放弃政府干预时,市场主体的两极分化和市场努力的集中及垄断难以避免。上述情况往往又伴随着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发生。而且,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是通过周期性危机来强制实现供求平衡,以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因此,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表明,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不可能从宏观上经常的,自觉地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防止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维护社会安定的局面,政府就有必要干预经济活动,加强宏观调控。

2、是建立良好的流通秩序的客观需要

良好的流通秩序是市场机制传递真实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调节资源配置功能,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和发展机会的必要条件。然而,良好的流通秩序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正效应在于通过利益机制的驱动,使人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断地,自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而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在于利益机制的自发性和无限性,易导致经济行为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而集中表现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可能产生和出现非法经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掺杂供假、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价格形成的机制。扭曲的价格不但不能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而且会扰乱整个宏观经济秩序。例如1994年粮油市场价格大幅上扬,除了合理涨价部分外,相当部分是由于流通秩序混乱所造成的。价涨在流通环节,既不能形成对生产性供给的有效刺激,又直接危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由于市场法规不健全,企业行为不规范,流通秩序混乱的现象仍很突出。这不但妨碍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助长社会投机心理,加剧社会分配不公,而且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削弱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加强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制约商品交易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建立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确保商品流通的社会主义方向。

3、是促进商业产业发展合理化的必要保证。

商业是商品流通的主体,是市场的直接组织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依托于商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商业产业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以及商业布局的科学性,对保证商品流通的顺畅无阻和高效率,有效地促进生产,满足消费具有重大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机构和商业人员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从总量失衡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宏观管理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完备,加上企业逐利的价值取向,使商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尽合理。一是行业结构不能与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相适应。商品流通领域普遍存在不适当地跨行跨业、改业转业、副业挤主业的现象。而且,利大的行业多方经营,而人民急需的行业又上不去,致使商业资源配置低效。二是环节结构不协调。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规范的各类批发市场主体还不成熟。而另一方面,零售商业却大幅度地发展,导致商品流通“中梗阻”现象,削弱了商业产业的系统功能。三是商业网点和人员的地区分布尚不合理。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山区的商业网点和人员偏少,从而影响这些地区的商业充分发挥促进和引导商品生产发展的能动作用。由此可见,商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商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商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商业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加强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二、加强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的对策思考

1、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

首先,要完善储备制度,建立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制度以及专项基金。对重要商品的储备,一要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把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真正分开。二要严格储备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商品储备资金和费用补贴的管理,储备商品动用和更新的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我国199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了近200亿元用于“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风险基金”的建立。但由于没有形成制度,资金来源和使用都不够规范,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目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1)要保证调节基金有正常的、可靠的、足够的资金来源;(2)要保证调节基金使用得当、有规范的管理办法。

2、加强重要商品的进出口调控

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资进出口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去年国内铜、铝需求上升,资源紧缺,但出口却增加,导致铜价和铝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48.55%和70%以上。因此,加强主要物资的进出口管理,对于实现国内物资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稳意义重大。针对近两年物资进出口失控的情况,调控的重点:一是严格控制钢材、部分机电产品、胶合板等国内供过于求的物资进口,使之与国内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二是加强对国内供不应求物资出口的管理,防止因某些商品出口不当而加剧国内市场紧缺,带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不涨的逆调节现象。三是改变物资进口渠道过多,过滥的情况,打击进口走私,查处假借来料加工等名义进口物资,转手国内销售减免关税或获取关税优惠等不法行为。

3、加强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

当前,由于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价格行为不规范,致使流通领域乱涨价,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以及牟取暴利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了有效地制止物价人为上涨,首先必须对重要商品的价格进行监审。充分运用提价申报、差率控制、最高限价等手段控制价格发生大的波动。其次,加大反暴利力度,有效地打击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再次,加强价格监测,搞好价格引导,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正确引导其生产、经营行为。最后健全价格监督机制,发挥物价、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部门的整体优势,建立统一协调的约束机制,使违价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

4、加强市场建设,整顿流通秩序,规范交易行为

要积极建立和培育中央和地方两级批发市场,以发挥其商品流通的龙头和核心作用,为政府对商品流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在所有大中城市要建立比较规范、布局合理、规模相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逐步减少零售中的超小规模经营、露天市场和流动摊贩,发展规模经营、店栅市场和固定摊点。实行交易公开化,成交票据化,管理制度化,价格法制化。完善流通法规体系,坚持以法制市,维护合法经商,保护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对市场交易行为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通过依法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

5、加强商业产业的宏观调控

一要科学规划和调整商业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把商业的行业管理从内贸系统扩大到全社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二要积极培育有一定规模,行为规范,承受风险能力强,能够有效地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批发市场主体,从而简化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三要实行加快商业现代化的产业政策,集中力量搞好流通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提高流通效率,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四要建立健全商业产业网络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发布市场信息,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引导商业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购销活动,减少经营的盲目性。

6、增强国合商业企业的活力,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通过多渠道进行流通和交换。但是,国合商业仍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国家对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的主要依靠和骨干力量。近年来,由于国合商业自身活力不够,经营不善,购销量下降,其调控市场的作用明显减弱,致使物价高涨。因此,加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增强国合商业企业的活力。首先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组建一批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发展连锁经营,提高国合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再次“抓管理,练内功”,全面提高国合商业企业的素质。当前,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1)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经营要以国合商业为主体;(2)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国合商业要掌握一定的经营比重;(3)国家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彻底分开。

标签:;  ;  ;  ;  ;  ;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