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文化汇聚、传递、融合、创造的地方。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也是全面素养的教育,还应是综合能力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一直致力于文化德育的探索,让文化融入心灵的成长、品格的完善中去,从而润物无声,让每个生命散发浓郁的芳香。
一、校园环境与师生德行
校园环境应为师生的德行提升导航,学校环境建设应立足于规范、安全、整洁的基础上,着力体现文化引领功能。我校在环境建设上重点突出四种文化的打造。
一是理念文化。
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为“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一训三风”,校训为“修身修学、新我新为”;校风为“崇善崇真、求实求新”;教风为“厚生乐教、博学善导”;学风为“精思善问、博取多才”。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将办学理念及“一训三风”融入其中,在解读中形成共同目标,在目标引领下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共进。
二是榜样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在管理中着力推出各种榜样,用榜样去引领师生共同进步。首先是不断推出名人榜样,其次是不断树立身边榜样。
三是格言文化。
学校在教室、走廊、楼梯间等墙壁上精心布置了诸子百家、古今圣贤的育人格言,为师生道德提升注入理性的营养。四是形象文化。
学校在适当的位置挂贴了梅、兰、竹、菊、松等富有品格深义的画框,并配上相应的古诗或名人哲思性语言,引领师生在欣赏形象美的同时,揣悟其内在品格的美,努力做具有其品格的人。
二、与书籍为友,实现常态化阅读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师生与书籍为友、与大师对话,在获取真知的同时能够感悟真情、体味真理。
1.在教师层面,我校按照“博览、分享、育人”的思路推进阅读。
(1)“博览”即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做到边读边思,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2)“分享”即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各种渠道组织教师相互推荐书目、分享读书成果,相互启迪心灵。
(3)“育人”即将读书所得融贯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
2.在学生层面,我校按照“立足课程、丰富课外、培养兴趣”的思路推进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立足课程”即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保证任务型阅读。
(2)“丰富课外”即构建校内、家庭、社区阅读保障体系,保证自主性阅读。
(3)“培养兴趣”即构建交流、展示机制,促进常态化阅读。
三、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心灵滋养的土壤。知识的传授只有情感的参与和道德力量的纳入才显得丰富,才能够被受教育者顺利接受。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响亮地提出“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种理念应渗透到所有学科的课堂,实现全覆盖。语文、品生、品社不必说,数学在关注生活的同时应关照生活中的道德元素,比如数量的增减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坏的均可增减;英语也是一种表述语言,语言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内容也极为丰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蕴含丰富的审美元素,隐含着人性的美、道德的美等等。所以,我们强调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和德育元素,并在教案设计中做好合理安排,这样的课堂才真实,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生命的气息。
四、活动体现文化内涵
学校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上也着力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元素的参与使德育活动更具有教育性和说服力。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住四个方面。
一是文明养成教育。
学校长期开展“学《行为规范》,争做文明守纪标兵”、“学雷锋事迹,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等主题系列活动,按照“读、讲、赛、评”有序推进。
二是法制教育。
让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也是学校不懈的追求。学校定期举行“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走进‘少年法庭’”等活动,为学生幼小的心灵涂抹法制的色彩,为学生的成长及早打上防预针。
三是红色教育。
邳州的红色教育资源很丰富。这里诞生了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这里是王杰烈士英勇献身的地方,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学生阅读历史、现场参观,切实领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四是影视文化教育。
学校定期选择影视作品播放给学生观看,看完后要组织写观后感,组织讨论人物形象,从直观感受到心灵深处的表白,在道德领域中走个来回,帮助他们自幼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理想是:扎实做好文化德育,逐步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文化,让这种文化积淀为学校的底蕴文化、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润泽蓬勃的生命,让每个生命散发弥久的馨香与芬芳。
论文作者:杜互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文化论文; 学校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榜样论文; 师生论文; 品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