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研究_教育经费论文

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划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大众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和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1950年美国毛入学率达到14.3%、1955年达到17.7%,[1] 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一时期美国的高校面临着扩大招生与提高学术质量双重压力。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当,2002年底,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的学生人数为1,600万,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2] 进入大众化阶段。本文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层次结构、学校规模及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分析两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步、持续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一、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比较

(一)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比较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级别(专科、本科、研究生等)教育的组合状态。[3](P402)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数都急剧上升,但从图1中可以看到, 普通高等教育中综合性大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专科教育的发展较为平缓;成人高等教育在每年的招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虽然较大,但是处于下降态势。这种状况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一个国家教育比较落后的一种表现;而一个国家的科技高度发展时,其教育结构必然多样化、多层次化。美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院校中四年制大学入学绝对人数有所增长,但其在高等院校招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见图2);而两年制社区学校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社区学院以“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为宗旨;特别适合大众化需要,[4](P400) 在招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例如1980年的招生数是1965年的286%。

附图

图1:中国高校层次结构比例(%)

附图

图2:美国高校层次结构比例(%)

资料来源:图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整理而成;图2根据http://nces ed.gov/programs/digest资料整理而成.

(二)高等学校规模比较(见表1、表2)

中国高等学校的规模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膨胀起来,到2001年普通高校平均规模达到5,870人,生师比高达18-22∶1,美国普通高校平均规模从1950年到1980年由1,437人发展到3,958人,1980年生师比为10-12∶1。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校规模发展过快、过大,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信息等资源方面的配置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冲击。

表1: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情况

年份 学校学校平均 本科学校平均 专科学校平均

成人高

学校平均规

总数规模(人) 学校数 规模(人) 学校数 规模(人)

校数 模(人)

1998 19843241 591 4418 431

1701 962

2934

1999 19423822 597 5275 474

1852 871

3508

2000 18135184 599 6915 442

2283 772

4580

2001 19116355 597 8730 628

2338 686

6647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所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整理而成

表2:美国高等院校规模情况

年份 高校总数 学校平均规模 四年制 学校平均规模 两年制 学校平均规模

(人) 大学数 (人) 学校数 (人)

1950

1851 1437 1327 --524

--

1960

2021 2051 1431 --590

--

1970

2556 3357 1665 3761 891

2603

1975

2765 4045 1767 4083 998

3978

1980

3056 3958 1961 3861 1195 3787

资料来源:根据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资料整理.

美国两年制大学在大众化发展阶段学校平均规模保持平稳而上升的发展趋势,1980年较1950年两年制学校数上升了128%,到1980年两年制学校的平均规模为3,787人。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成人高校的平均规模发展迅速,但成人高等学校数没有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发展,反而呈下降趋势,由1998 年的962 所下降为2001年的686所(其中有院校合并的因素)。但总体而言, 中国目前在探讨和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比较关注普通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增长,而对真正代表大众化方向的各类高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却未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其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力显得也比较小。

(三)教育经费来源比较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增多、规模扩大,高等学校的日常开支不断增长,教育经费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内森·普西(Nathan M.Pusey)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在1945—1970年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高等学校获取了大笔经费以支付不断增长的日常开支”。[5](P37—39) 通过对图3(中国2000年教育经费来源)、图4 (美国1979-1980年教育经费)中美教育经费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67%),社会捐资及其他方面的经费来源与美国相比所占比例较小,而美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是其他项目(50.6%),诸如校友、社团捐资等等,联邦政府(15.2%)和地方政府(31.4%)拨款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来源占不到半数的比例。

附图

图3:中国2000年教育经费来源

附图

图4:美国1979—1980年教育经费来源

资料来源:图3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所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整理;图4根据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资料整理.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倾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层次结构尚未完全形成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从总体上来说应是宝塔形。[6](P13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层次之间人才数量的最优化比例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办学层次上,盲目追求高层次:一方面多数国内一流大学的规模因为扩大招生而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专科层次、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和学生数发展缓慢并在所占比例上有所减小。这种情况会使我国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过于单一或集中,从而有可能中专生和大专生少了,则他们能做的大量一般性的技术工作就要由本科毕业生来做,将会造成教育投资上的巨大浪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思想前提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目前还很不平衡,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层次上规格上有较大差别,必须合理调整和确定高等教育的层次、培养规格和数量比例,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教育结构应是“低重心”的观点,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工作重点放在专科教育和培养经济振兴大量需要的应用人才上,从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的层次结构。

(二)高校规模膨胀过快、过大,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19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结构单一、办学效益不高,90年代以来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规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1992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合并调整造成许多高校规模的扩大;二是1999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造成学校规模的扩大。前者是为了解决当时高校专业设置重复,结构、布局不合理,以实现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说是为1999年大学扩招做了一个准备工作,使学校学生规模扩大后,不会因为资源不足,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自1999年连续三年以36.86%、23.39%、12.92%的增长率扩大招生,原先教育部直属的30余所大学的在校生多数在15000人以上,有些学校经过合并,学生数已达三四万人。[4](P44) 高等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在没有大幅度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遇到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条件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地方大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生师比过小曾经是办学效益低下的一个表现,2001年来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已达17-18:1,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情况必然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本科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特点是分散控制和市场体制,[7](P167)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由政府投入,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半工半读项目、基金会赞助、个人自费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组成的多样化财政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实行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其实行;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这种情况下高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对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很大影响。而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还相对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必然一定很多,因此,主要依靠国家这一个经费来源必然不能满足如此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的一点建议

马丁·特罗说:“大众化是提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提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4](P5) 美国高等教育现已开始向普及化发展;而我国只是刚开始大众化,借鉴美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确保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4](P6) 即,高校扩招的主体不应该放在重点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放在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避免大众教育冲击精英教育。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纵向结构多样化,实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确保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1.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高校,以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为主,同时不放松本科层次的教育,努力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2.多数面向一定区域需要的一般性院校,坚持以教学为主,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科生质量,适当培养少量的研究生;3.加大针对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调整政策,促进它们发展,使他们成为大众化的主力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结合其特点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应用工作,着重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实用性人才。

(二)针对学术型与职业型不同定位的高校,提出不同的规模与质量要求

传统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一般比较局限,只适合少数精英,其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精英;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对高深学问的探究,也要进行实用学问的探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既要有对高深学问研究,也要对实用知识传播,从而教育标准、教育类型也不再单一。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同“定位”的高校,对其规模和质量应有不同的要求:1.负责精英教育的高等院校,学校应保持较小规模,以学术研究为主,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保持最优比例。通过扩招规模过大的高校,应逐年紧缩本科招生,以达到高等学校教育的最佳状态。2.处于中间层的学校,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院校保持适度超前的规模。3.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不事科研,专注教学,课程灵活多样化,提供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直接服务于社区和学生的需要;采用各种教育类型,如远距离教育、函授教育、开放式教育甚至闲暇教育来扩大教育规模,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稳定地进行。另外,根据相应的高校分类和分层,构建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评价制度,并与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分配挂钩,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三)在大众化过程中根据高等学校不同定位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急需大量人才,但经济本身发展不平衡,国家又不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这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要改变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就要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改变单一由国家投入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大众化过程中根据高等学校的不同定位,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1.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分部委高校,这些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学科比较齐全,科研实力雄厚,主要教育经费来源依靠政府投资;以精英教育为主,集中精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承担高精尖科研任务,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2.现由地方管理或与地方共建的高等院校,部分经费依靠地方政府投入,并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来补充教育经费;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各类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合作办学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来扩充教育经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充为辅;以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直接服务于社区和学生的需要为主,适合于大众化发展需要。

教育经费如此分配既可以保证高等教育保持精英性,又可以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

标签:;  ;  ;  ;  ;  

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研究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