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征及其爱国主义的基本本质_爱国主义论文

时代特征及其爱国主义的基本本质_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及其基本精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时代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每一历史时代,有着与该时代要求相应的爱国主义特别内涵,但各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又表现了某种共同的基本精蕴。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时代特征 基本精蕴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史延续最长、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传统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我国,从三皇延续至今,文明从未中断。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能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着一种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这么几个历史阶段: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爱国主义;二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爱国主义;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爱国主义。每一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都有着与该时期历史条件和时代相应的核心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独特表现方式主要是:第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压迫、异族入侵,是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部分;第二,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是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三,爱国与忠君揉合在一起。三者是古代爱国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土壤与环境中。中华民族有独特形成的历史过程,这就是以炎黄族为主导,以农耕文化对牧猎文化的优势,不断向周边进行地域扩展和民族融合,即史家称之为“滚雪球”般地拓展和壮大。它不同于西亚、欧非等地民族一般有长途迁徒、定居、争夺战争及其反复的过程。因此,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心态是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并形成一个统一为美,完整为美、和谐为美的心理意识,与之相辅的道德规范之一便是维护君主与尊长的威严。故历史上割地为王者均遭唾弃;而凡为统一和国家富强作过贡献的人物则都受到史家的肯定和后代的推崇。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除了中原地区对周边民族的拓展外,还有周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入侵,史称“异族”入侵。虽然历史上每次“异族”入侵中原的结果,总伴随着民族融合在量方面的积累;但每次对“异族”入侵的抵抗,却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次弘扬与发展。这不是历史的笑话,因为任何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发展的。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一是入侵在前,融合在后。入侵带来民族融合,只是客观效果的一个方面,但入侵并不等于融合。二是中国自古区分华夷的标准,不是部落血系,而是文化。即视农业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反对异族入侵中原,除了保卫疆域或家园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保卫祖先世代创造的历史与文化。试看北魏孝文帝,清代康、乾等非汉族统治者,由于倡导、发展了传统文化,同样受到史家的肯定和赞颂。也正是由于中原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从而形成一种维护大一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最终总能克服分裂,走向统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常见的阻力除了战争,还有朝政腐败。于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也是各朝各代爱国人士的一个主题内容。这方面的爱国人士多出身中下层官吏或儒仕。为了促进国家的兴盛,他们或慷慨向皇帝进言,力主改革朝政;或为民请命,以诗文贬揭社会弊端。他们的影响虽不及民族英雄那么大,但其个人呼吸与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紧紧相联,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的恒久内涵之一。

中国古代爱国之士往往具有浓厚的忠群观念,一般百姓,也是拥护“好皇帝”的。这主要是中国祖神崇拜意识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观念形态领域里延伸的产物。中国的祖神崇拜之普遍广泛、渊源之古老为世界各民族之最。既然奉死去的祖宗为神,当然对活着的祖宗要讲孝顺;而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父权制家长统治,并由此形成一种习惯的道德意识,是为宗法的核心。古代宗法的理论化形式是“三纲五常”,但纲常之教的重心在三纲,三纲的核心又在父权,而君权是在父权基础上的延伸,故在中国古代,宗庙社稷亦为王朝国家的代称,“忠君”与“报国”并连。象岳飞这样“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杰出爱国将领也是古代忠君的典范,尽管他同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可他的尽忠报国之举依然为历代广大民众所推崇和敬仰。

鸦片武争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的转折点。爱国主义在近代发展演变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胜于古代的一种民族精神。即为:第一,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惜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第二,为从根本上抵御外侮而寻求富国强民之路的理性精神;第三,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进步,奋起推翻腐朽落后封建王朝的革命精神。这三种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发展到高峰,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近代中国各个主张民族进步的阶级集结在一起,汇合成滔天巨浪,荡涤着中国社会的残渣弃物,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巨大力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为了从中国攫取经济利益,以洋枪大炮开路,纷纷入侵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得以空前的发扬光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的生存和解放,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中心主题,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抗争史,其间的奋勇献身精神,足可以上感苍天,下震鬼神。以反侵略、争独立为前提,艰辛地寻求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同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抵御外侮和挽救民族危机出发,开始探寻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经历了从爱国到为国家的苦难而忧患,再至为国家的富强独立而思考和探索,最终提出救国方案并力求实践,使他们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中最早的理性爱国思想家和近代改革思想的先驱。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中国人民奋勇抗击,浴血奋战,并获得一系列战争胜利的形势下,腐朽的清政府竟慑于西方列强的气势,屈辱议和。从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和扩大。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空前未有的卖国内容的《马关条约》,清王朝统治者腐朽无能暴露无遗,使爱国的中华民众对清政府由失望转为愤怒,并进一步发展为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马关条约》以后形势的推动下初步形成。这样,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统治者腐朽的日益暴露,逐步走出了传统的忠君观念的阴影,转而向着“反清灭洋”方向发展,从而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结合起来,形成了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制度,但并没有使中国脱离苦海,帝国主义列强依然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民族危机不仅没有消除,却还在继续发展,这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寻求另一条救国道路。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爱国主义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现代爱国主义。与过去传统的爱国主义相比较现代爱国主义的特点主要在:第一,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为现代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第二,提倡国际主义与反对世界霸权主义为现代爱国主义的显著特点;第三,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现状使中国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一个共识,即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障中华民族的独立,必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然而在如何改造中国的道路问题上却存在严重分歧。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才是根本改造中国、挽救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为了中国的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投降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各阶层爱国人士结成了空前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再次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杨虎成、张学良两位爱国将领为迫使蒋介石抗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而名垂千古。

如果说,在旧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侵略,争取独立,寻求富强之路;那么,在社会主义时期,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切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以社会主义为其内容的现代爱国主义,绝不同于那种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区别于旧式封闭型的爱国主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具有国际主义新内容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国际关系中,是以尊重其他民族的平等为前提,反对世界霸权主义,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一律平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同时,也支持那些弱小国家捍卫自己的尊严。因此,在抗美授朝、美越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或支援越南中所涌现的英雄人物,同为民族英雄而受到人民的敬仰。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关系新变化以及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力迈进,现阶段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质还是促进中国的富强。在国际上,我们要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在国内,我们要实现祖国统一,这都离不开经济基础。所以献身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它显示爱国主义在每一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但进一步探究各时代爱国主义的特性,会发现这些不同特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某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基本精蕴。

那么,爱国主义基本精蕴是什么呢?这就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炼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统一而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休戚感、使命感的报国之心。如果进一步简短的概括,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和效国之举。这一共同点不仅反映在历代爱国潮流的轨迹中,而且反映在历代爱国人士的爱国思想中。民族的爱国精神,就是由个人、集团的爱国思想和意识汇合而成。如三国曹操的“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唐代戴叔伦的“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宗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等表现出以身报国、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而宋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卑”,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孙中山的“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等思想深则刻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纵观历史,还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爱国名士都有着为国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对祖斩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表现出盎然活力,促进着民族的进步,有效地遏制历史消极因素的滋生与蔓延。正因如此,对于爱国主义的传统精蕴,在今天仍然需要我们继承、提倡和发扬。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在爱国情感的基础上经过聚敛、积淀、提炼、发展而来的,是爱国情感的升华。而爱国情感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发展的历史,已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并代代相传。从爱国情感的最初产生来看,一方面她是在爱族、爱宗、爱祖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源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前方面的心理基础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们自身生存需要与生存能力之间的矛盾,及我国历史上氏族部落之间战争的频繁和暴戳,使人们对自己所在的群体和氏族产生强烈的依性和同命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以地域划分居民的国家取代了以血缘划分居民的氏族公社。尽管国家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但国破则家亡的教训,使人们对国家仍具有强烈的同命感。所以,当我们考察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可以看到,她每一次大的弘扬与发展,往往与国家民族的荣辱生存紧密相关。因而每当在危及到国家民族生存的历史时期,爱国情感便会强列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与精神。为国家和民族而将个人生死和幸福置之度外。这乃是人生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说,爱国主义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在实质意义上,她表现为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在我国全力向着四个现代化目标拓进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爱国主义这面不朽的旗帜,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疑聚力,推动中华民族早日大统一和迅速振兴!

标签:;  ;  ;  

时代特征及其爱国主义的基本本质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