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黄国勤,孙丹平[1](2017)在《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农作制度之一,对于提高中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总结21世纪以来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状况,在介绍中国多熟种植概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复种指数提升,区域模式多样化、投入产出高效化、机械作业科技化等方面,同时还总结了中国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最后,笔者认为,发展多熟种植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多熟种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多熟种植为主体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多熟种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率。
沈世培[2](2016)在《杨良金对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文中认为杨良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探索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先是探索了能够达到亩产250公斤超高产量的油菜超稀植超高产超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选种、肥水运用、播期、育苗、超稀移栽密度和田间管理等技术参数.接着开始超低密度"双低"油菜田立体高效种植理论与技术探索,建立了油菜超低密度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还研究了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形成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耕整育苗移栽、机械耕整人工直播、免耕人工直播等四种栽培模式,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农艺与农机技术配套技术.这些技术推广,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王怀勇[3](2015)在《荔波县低海拔区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作物茬口安排、栽培技术方面简述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以供种植户参考。
陈艽[4](2015)在《江苏泰兴市高效农业栽培模式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系统的查阅统计资料,了解了泰兴市主要种植模式的发展概况,并深入农村对各类种植模式的现状展开了调查,经分类归纳、筛选比较,列举出2大类11种高效栽培的典型模式,通过对其产量效益的调查分析,帮助广大农户找出适合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佳栽培模式。
段建全,张磊,张晓林,王斌,杨林玉[5](2012)在《“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文中提出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但是受到地域限制,田地面积有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复种指数,畹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试验,并进行推广,取得了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田产出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明显效益。文章介绍了具体的栽培技术。
郜庆炉[6](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王辉,屠乃美[7](2006)在《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外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对我国南方稻田现有的种植模式按照熟制进行了归纳,并对稻田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一熟制中超级稻种植的特点与多熟种植模式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势以及立体种植制度带来的各种效益,展望了未来南方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8](2006)在《“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文中提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势为四面环山,中间有碧湖、鹤溪和市郊等河谷平原,具有盆地小气候的优势。年平均气温17.4~18.2℃,大于10℃年积温5270~5520℃,无霜期238~245d,光温条件较好。过去,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莲都区和景宁县均是着重抓"麦稻"或"油菜稻"两熟制生产,因此,农民收益较差。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种植业的结构,考虑到两县(区)的耕作制特点和地处市郊的区域优势,我们大力推广了"马铃薯—西瓜—稻"、"豌豆—玉米—稻"等10多种种植模式,
翟洪民[9](2004)在《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文中提出
项田夫,王省业,朱炜华,李治才,胡永年,王光宇[10](2000)在《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阜南县近年形成的“经—经—菜”、“经—粮—菜”和“粮—粮—菜”主要三熟种植模式成因和特点的研究 ,探讨了熟制改革的可行性 ,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 ,促进了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熟种植概述 |
2 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 |
2.1 复种指数提升 |
2.2 区域模式多样化 |
(1)北方多熟区 |
(2)华东多熟区 |
(3)华中多熟区 |
(4)华南多熟区 |
(5)西南多熟区 |
2.3 投入产出高效化 |
2.4 机械作业科技化 |
3 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 |
3.1 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3.2 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 |
3.3 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 |
3.4 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 |
4 展望 |
(2)杨良金对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三超”油菜栽培理论和技术探索 |
1.1 1981-2001年“三超”油菜栽培试验 |
1.2“三超”油菜栽培理论 |
1.2.1油菜栽培方面 |
1.2.2耕作制度上 |
1.2.3多层栽培上 |
1.3“三超”油菜栽培技术 |
1.3.1选种技术 |
1.3.2育苗技术 |
1.3.3超稀栽培密度范围技术 |
1.3.4肥水运筹技术 |
1.3.5秋发冬壮技术 |
1.3.6春保稳长技术 |
1.3.7油菜多层栽培技术 |
1.4“三超”油菜栽培技术推广经济效益 |
2超低密度“双低”油菜田立体高效种植理论和技术探索 |
2.1 2001-2005年“双低”油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试验 |
2.2超低密度“双低”油菜田立体高效种植理论 |
2.2.1形成“双低”油菜立体化高效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
2.2.2具体探讨有关理论 |
2.3超低密度“双低”油菜田立体高效种植关键技术 |
2.4“双低”油菜立体种植技术推广经济效益 |
3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探索 |
3.1 2006年以来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项目研究 |
3.2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 |
3.3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推广的经济、生态效益 |
结语 |
(3)荔波县低海拔区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各作物茬口安排 |
2 栽培技术 |
2.1 春马铃薯栽培技术 |
2.2 西瓜栽培技术 |
2.3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
3 效益分析 |
(4)江苏泰兴市高效农业栽培模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泰兴市种植模式发展概况 |
2轮作种植模式 |
2.1粮粮轮作模式 |
2.2粮油轮作模式 |
2.3菜油轮作模式 |
2.4蔬菜轮作模式 |
2.5两年五熟制轮作模式 |
3立体种植模式 |
3.1旱旱水间套作 |
3.2粮菜间套作 |
3.3菜油间套作 |
3.4设施蔬菜间套作 |
3.4.1大棚辣椒-丝瓜-花菜 |
3.4.2大豆-丝瓜-莴苣 |
3.4.3大棚青菜-丝瓜-大蒜 |
4讨论和建议 |
(5)“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和经济效益 |
2 水稻栽培技术 |
2.1 选种 |
2.2 种子处理 |
2.3 秧田整理 |
2.4 播种 |
2.5 育秧 |
2.6 移栽 |
2.7 合理施肥 |
2.8 病虫草害管理 |
3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
3.1 选种 |
3.2 种子处理 |
3.3 播种 |
3.4 栽插密度 |
3.5 合理施肥 |
3.6 病虫害管理 |
3.7 收获时间 |
4 西瓜栽培技术 |
4.1 西瓜品种 |
4.2 砧木品种 |
4.3 播种 |
4.4 育苗 |
4.5 整地做垄 |
4.6 移栽 |
4.7 田间管理 |
4.8 病虫害管理 |
(6)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4.4.2 多维用地 |
§4.5 生物学原理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4.5.2 生态位原理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5.1.1 我国的气候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5.3.3 温室栽培型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6.1 光照条件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2 温度条件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3 湿度条件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4 空气条件 |
§6.4.1 二氧化碳 |
§6.4.2 有害气体 |
§6.5 土壤条件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7.2.1 轮作 |
§7.2.2 连作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8.1.2 人工补光 |
§8.1.3 遮光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8.2.1 增温 |
§8.2.2 保温 |
§8.2.3 降温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8.3.3 加湿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8.5.1 深耕土壤 |
§8.5.2 科学施肥 |
§8.5.3 合理灌溉 |
§8.5.4 生物除盐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稻田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 |
1.1 国外稻田种植制度研究概况 |
1.2 国内稻田种植制度研究概况 |
2 南方稻田主要种植制度 |
2.1 南方稻田种植制度发展概况 |
2.2 南方种植制度的分类 |
3 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 |
3.1 一熟制 |
3.2 多熟制 |
3.2.1 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
3.2.2 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
3.2.3 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土壤肥力 |
3.2.4 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3.3 立体种植 |
4 展 望 |
4.1 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潜力 |
4.2 种养结合, 提高经济效益 |
4.3 发展用地和养地作物结合的种植制度 |
4.4 发展多元种植结构 |
4.5 降低能耗,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8)“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豌豆一玉米—晚稻”种植制的特点 |
1.1资源利用较合理 |
1.2作物品种搭配合理 |
1.3平衡高产高效 |
2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2.1豌豆的栽培技术 |
2.1.1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
2.1.2选用良种,适当密播 |
2.1.2合理用肥,加强管理 |
2.2玉米的栽培技术 |
2.2.1选用良种,肥床育苗 |
2.2.2科学定植,合理密植 |
2.2.3补苗除蘖,培土施肥 |
2.2.4病虫害防治 |
2.2.5适时收获 |
2.3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
(10)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阜南县种植结构的演变和三熟主要模式的成因 |
1.1 演变 |
1.2 成因 |
2 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类型和特点 |
2.1 类型 |
2.2 特点 |
3 意义与对策 |
3.1 意义 |
3.2 对策 |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
(2) 围绕市场需求, 优化品种结构。 |
(3)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推进整体效益提高。 |
四、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黄国勤,孙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3)
- [2]杨良金对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的探索[J]. 沈世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3]荔波县低海拔区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 王怀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7)
- [4]江苏泰兴市高效农业栽培模式浅析[J]. 陈艽.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7)
- [5]“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 段建全,张磊,张晓林,王斌,杨林玉. 南方农业, 2012(05)
- [6]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7]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辉,屠乃美. 作物研究, 2006(05)
- [8]“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J].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S1)
- [9]春马铃薯 西瓜 辣椒一年三熟高效栽培[J]. 翟洪民. 北京农业, 2004(01)
- [10]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J]. 项田夫,王省业,朱炜华,李治才,胡永年,王光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