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育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心理教育问题,关系着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现代人才的成长,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心理教育的概念,指出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分别阐述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任务与理论任务,以及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再次,根据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提炼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六条基本原则。最后,介绍学校心理教育的步骤和一般方法,以供操作时的参考。
心理教育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向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转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场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民族素质的竞争。尽管大多数人都懂得,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关键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遵循的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考试为中心,让考试支配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它使学生终日埋首于书山题海,在形形色色的考试间疲于奔命。它不仅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压抑了人才的成长,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适应以信息爆炸、竞争激烈、人际交往庞杂、生活节奏加快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为了能真正掌握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言而喻,这里也就涉及到一个心理教育问题。
所谓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心理教育不仅幅射、渗透到各育之中,制约着各育的效果,而且是其它各育的基础:无论是思想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教育还有其它各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正因为这样,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业已在一些学校开展了心理教育的实验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时至今日,心理教育在我国尚未能形成科学体系,也未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自觉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对上述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缺乏清晰的认识外,还与人们对心理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步骤、方法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为此,作者不揣孤陋,特就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步骤和方法等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 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优化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为防治学生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缩小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剪刀差,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具体说来,心理教育的任务又可分为实践任务与理论任务两个方面。
就实践任务而言,又可分为消极实践任务和积极实践任务两个方面。心理教育的消极实践任务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范围较为广泛,它不仅指象精神分裂症那样的重性心理失常。广义地说,凡是疾病的原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疾病的范围之内。这正象肯皮尔(C·M·Campbell)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有些是很轻微的,也有着轻重不同的程度,有些竟和出水痘一样无关紧要。”[1]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和推行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计划,以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疾病的苗头,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在量变过程中得以终止和消失;如果学生确实有了心理疾病,那就要给予积极治疗,以使其能尽早恢复健康。心理教育的积极实践任务是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智能品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适应关系,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就理论任务而言,心理教育也应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心理教育是心理学应该密切联系的重要实践领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总结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它既要在自己的实践领域内为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提供科学事实材料,也要与形形色色的表现在心理教育领域内的唯心主义心理学理论进行斗争。
不难看出,上述心理教育的实践任务与理论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只有深入心理教育实践,分析、解决其中的心理学问题,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其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总结出有关的心理科学理论;同样,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理论作指导,才可能比较正确和比较顺利地发现、解决心理教育实践中所要求解决的心理学问题。总之,心理教育工作者不是为了探讨一般的心理学理论而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搜集事实材料,而是根据心理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从而满足心理教育实践的需要。
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为了实现上述心理教育的任务,可将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胪列数点如下:
(一)使学生掌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学能力、应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造能力等),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诸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的训练)。
(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心理指导(诸如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疲劳预防等)、人际关系指导、升学和就业指导等。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包括性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卫生知识,保持和增进心理(包括性心理)健康。
(五)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教育,在帮助学生矫治情感、性格等方面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非认知因素。
二 学校心理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心理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并逐步积累提炼的结晶。关于这一问题,国内一些学校(如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上海市城建学校、南京金陵中学、湖南省岳阳市一中等)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一些学者(班华,1990;燕国材,1993;张声远,1994)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兹根据我们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体会,参照国内有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学校心理教育的原则缕列数项如下:
(一)启发自觉原则。必须自觉地把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来抓。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已不只是“加强双基,发展智力”,还应该明确提出优化心理素质的任务。易言之,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效果时,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方面和知识、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把这种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因为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
(二)协同工作原则。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从教育体系来说心理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各育的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作之中。总之,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协同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生主体原则。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而且也正象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说的那样,易使教师的种种努力或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易言之,由于在心理教育中,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校心理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调动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学会不断地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来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四)平等对待原则。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决不能采用强制手段来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也不应使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学生。恰恰相反,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尊重学生不仅是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而且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表明,教师只有从尊重学生出发并与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情通理达”,各种心理教育措施也才能奏效。
(五)点面结合原则。学校心理教育应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既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又注意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而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讲座等活动,又有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能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妥善解决。
(六)累积成功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结果的信息,且还能对从事后继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表现特点、个性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累积的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学生累累经受失败的体验,就可能会丧失自信,情绪低落,没精打采,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妨碍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 学校心理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学校心理教育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心理调查阶段。在心理调查阶段,首先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可让学生(家长、教师)分别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大致包括:
1.身份资料:姓名、姓别、年龄、籍贯、民族、校名、班级、政治面貌、家庭住址等。
2.个人情况:1)个人健康状况;2)学习情况;3)个性情况;4)人际关系情况等。
3.家庭情况:了解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情况,家庭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家庭人际关系状况;父母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养方式;邻居关系情况;家庭中有无意外遭遇及重大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情况;父母的身心健康状况等。
4.学校情况:学校性质,学校环境及设施情况;校风、班风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学习压力等。
5.性发育情况:性生理发育状况,了解学生发育年龄,月经初潮或遗精年龄,性心理发展情况,性障碍情况等。
6.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有无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品行障碍等。
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填写好调查表后,心理教育工作者就应当使用测验法继续搜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说来,主要需进行以下几种心理测验:
1.智力测验:主要采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WISC)、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以及《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等量表进行测验。
2.人格测验:主要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及卡特尔个性量表(HSP、16PF)等进行测验。
3.心理健康测验:主要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验。
在用问卷法和测验法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可疑者再通过特殊心理测验(如焦虑测验、抑郁测验等)检查或复查随访观察,以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并纠正和补充量表测定的不足和偏差。
除了上述资料外,在心理调查阶段,还应注意搜集以下资料:1)入学时学生的登记表格;2)入学时自他处转来的个人资料;3)入校后个人健康和学业资料;4)家访记录;5)轶事记录;6)自传体资料(自传体作文、检查、周记等)。
在充分收集学生个案资料后,心理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实践表明,如何把这些零星点滴、分散杂乱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使之成为一个能用以解释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有意义结构,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专门的训练。以心理测验为例,尽管心理测验是了解学生的一个较好途径,但它并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完全可信的工具。况且目前在心理测验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许多实际工作者尚缺乏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夸大其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使用中对测验结果不保密,造成许多不该有的消极效应(特别是对优生和差生的影响较大);三是测量工具编制粗糙,有的测量工具未经标准化就广泛使用;四是在心理测量工具转让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不论有否资格,有钱即可买到并加以使用。正因为这样,必须强调将上述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综合分析后,要作出系统记录。个案记录要求内容丰富、描写细致、叙述准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符合逻辑。要以传纪方式并避免使用专门术语。该记录一方面可作为学生的心理档案,另一方面也可为第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训练,以及第三阶段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二)心理教育和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心理教育大纲,使用心理教育教材为学生开设包括前述内容在内的心理教育课程;要通过示范、讨论、布置作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诸如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的智力训练,应试技能训练,创造性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还要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有关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精神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方法。
(三)心理教育评估阶段。心理教育评估和其他教育评估一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习个体变化的数量和程度”[2]。为此,须重复第一阶段的心理调查项目,并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互相讲评等形式,来评估心理教育效果。
注释: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2][美]布鲁姆等编,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