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医专附属医院 普外科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重症淤胆型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人。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重症淤胆型肝炎;临床效果
重症淤胆型肝炎是指血清中总胆红素水平超过170μmol /L 的淤胆型肝炎,治疗不当,容易进展为重型肝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西医治疗淤胆型肝炎药物众多,但疗效并不理想。本位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先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重症淤胆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者对象。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病情符合病毒性肝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无肝脏系统占位病变。③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无相关药物过敏史。④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能够配合完成治疗。符合标准的88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食欲下降、乏力、肝明显肿大及不适等表现,部分患者存在皮肤瘙痒、脾脏肿大等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人。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2~63岁,平均(53.4±5.3)岁;病程18d~3年,平均(1.4±0.5)年;乙型肝炎24例,甲型肝炎8,戊型肝炎7例,乙丙重叠肝5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22~62岁,平均(55.4±5.5)岁;病程20d~3年,平均(1.6±0.7)年;乙型肝炎25例,甲型肝炎9,戊型肝炎7例,乙丙重叠肝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肝炎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保肝、降酶等基础治疗治疗期间每15 日复查1 次肝功,共观察90 天。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期间每周复查肝功1次,并参照肝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频率与剂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药方组与用法:赤芍60g、茵陈25g、蒲公英20g、枳壳15g、车前子15g、郁金15g、茜草10g、大黄10g、当归10g、丹皮10g、泽泻10g、桂枝10g,以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餐前服用,每日用药1剂。以上方剂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酌情加减应用:若患者存在腹部饱胀感,加用建曲15g、莱菔子20g;存在皮肤瘙痒症状可加用白鲜皮15g、防风20g、地肤子20g;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加用青蒿15g、连翘20g、金银花20g;排尿有刺痛感的患者加用白茅10g、通草10g、小蓟15g;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可将方组中大黄去掉,加用山药25g、白30g。两组均以用药4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TBIL、AST、ALT、ALP、GGT等)变化情况。
1.4疗效判定
治疗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判定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行肝功能检测结果正常,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为显效;患者行肝功能检测各项指标的下降程度超过50%,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行肝功能检测各项指标无变化,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淤胆型肝炎是临床较常见的肝炎种类,主要因药物中毒或多种肝炎病毒的感染引起肝内的毛细胆管出现炎性症状,水肿、充血情况导致肝内出现胆汁郁积现象。发病后与急性的黄疸型肝炎症状类似,但黄疸症状更重。具有血淤重、病程长的特点。对于此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消炎、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的治疗,重症患者还需应用激素类药物。但单纯的西医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药物副作用也相对较大。有文献指出,我国传统中医对此症辩证施治,疗效独到。中医认为,淤胆型肝炎属“黑疸”、“瘀黄”范畴,病机主要为湿热、寒湿。起病后,湿热蕴结于肝胆中,阴邪损伤阳气,长此则引起内生寒湿,瘀结肝胆,而热、寒之气混杂、交错、淤滞、阻塞在肝胆中,导致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脾气上升不能而肝气淤滞无法疏泄,胃气下降不能则胆汁排泄、输送不畅且胆汁溢出,进而导致“黄疸”。湿邪之气在肝胆内长期蕴结不散,由气入血,血热相结,阻滞了脉络,最终出现多种瘀血症状。因此,中医治疗此症的原则在于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本文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观察组患者病情特点予以自拟中药汤剂服用,其中中医赤芍以凉血、活血、去瘀止痛,加用丹参、当归、郁金、茜草、丹皮以增加功效;茵陈、蒲公英利于祛除黄疸、清除湿热;桂枝则可通阳化气、温运脾阳;车前子、泽泻可健脾胃且有利水除湿之功效;枳壳能够促进胆管的收缩,还可与茵陈、郁金、大黄等利药协同作用下排出胆汁。上述药物合用可达振脾阳、复正气,清除黄疸及湿热之气的作用。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对于重症淤胆型肝炎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丽英,李保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22:121-122.
[2]徐成军,郭文山,谢玉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3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31.
[3]杨星福.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3):53-54.
论文作者:夏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肝炎论文; 肝功能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重症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