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情商”更要“经济情商”
白雪秋
【摘要】 不良思想观念的袭染、对虚假需要疏于防范、理想信念缺失等,是当代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的思想根源。解决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问题,重在对症下药。应着力改变社会不良的消费风气、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理论问题研究,以有效推动年轻人“经济情商”的尽快提升。
【关键词】 “经济情商” 理想信念 社会风气
当代年轻人负债高企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借钱花”固然能让年轻人利用未来的现金流满足当下的消费欲望,但盲目借钱消费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年轻人理性消费、理性借贷的“经济情商”迫在眉睫。
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的思想根源
从表面上看,一些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财能力差,似乎“经济情商”可以归结为一门技能,只要加以简单的训练就可以提高。然而,这种看法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为,虽然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不懂得如何理财,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青年来说,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并非难事。多数“经济情商”不足的年轻人并非不懂得理财知识,而是在理财问题上“明知故犯”——消费领域的网络流行词“剁手”贴切地反映了这种心态。实际上,这种不良心态的背后是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情商”问题的思想根源。
其次,就“经济—环境”子系统而言,真实世界的经济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反馈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互动的双向关系,具有互动性、反馈性、可逆性和非单向性,经济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反过来,生态环境恶化又会影响经济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条件的生态环境既受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制约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而看不到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反馈作用。否则,无法解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停滞增长甚至倒退的复杂现象,也无法解释虽然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进步但社会经济反而一时萎缩的现象,等等。
首先,一些年轻人缺乏理想信念,因此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的泥潭。这些年轻人在人生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生幸福等关乎人生根本性的问题上十分迷茫,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理想信念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精神缺钙的人在精神上羸弱、萎靡,时常感到空虚、无助,因此容易借助消费来慰藉乃至麻痹自己,最终因过度消费而花光积蓄乃至背负高额债务。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江西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聚焦重点难点,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努力推进江西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第一,充分利用国家宣传、教育机构培养年轻人的“经济情商”。培养“经济情商”的过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宣传、教育机构来培养“经济情商”,并且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形式。
再次,一些年轻人对社会上泛起的虚假需要疏于防范,甚至未曾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出于虚荣心理的虚假需要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所指出的,资本出于逐利的动机,会以广告等形式向人们植入虚假需要,进而引导人们消费那些事实上并不真正需要的相应商品。虚假需要的“虚假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满足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但人们却误认为相应消费能带来广告所许诺的幸福感。在虚假需要的役使下,人们照商家的意愿消费,成为资本积累的工具,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不仅枉费钱财,还可能因此背上债务,着实是一种悲哀。年轻人喜欢新奇事物,加之对虚假需要疏于防范,导致他们容易迷信广告宣传,花费大把金钱来满足虚假需要,最终酿成债务苦果。
其次,一些年轻人受当今社会上拜金、享乐、攀比等不良观念影响颇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也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这些年轻人在拜金、享乐、攀比等不良观念的驱使下,在理财问题上容易变得非理性和短视,总是喜欢通过“疯狂消费”换取一时的虚荣,最终却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事实上,当代年轻人之所以容易被这些不良观念俘获,也和理想信念的缺失有着深刻的联系:一个人如果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选择为崇高事业奋斗终身的康庄大道;而一个人如果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在追求虚荣、纵情“小我”的羊肠小径上越走越远。
年轻人培养“经济情商”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经济情商” 不足造成个人负债高企,对当代年轻人今后的生活质量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并且,假如这一趋势持续发展下去,还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构成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积极培养年轻人的“经济情商”。为此,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期尽快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引导年轻人开展关于人生意义、物质与幸福的关系以及提升“经济情商”具体方法的大讨论,利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培育高水平的“经济情商”。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独立,如果仅通过宣教机构自上而下地进行教育,恐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促使年轻人自觉开展关于人生根本问题以及物质与幸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再适时加以引导,就可以充分调动年轻人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经由自己的努力寻得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一过程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付出相当大的精力,但其教育效果会比单纯灌输更加触动内心深处。此外,这一过程还会加深人们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状况的认识,有利于更清楚地把脉“经济情商”不足的成因,以便发掘更多培养年轻人“经济情商”的方法。
其次,攀比等社会风气的影响深而广。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中,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深刻的。一旦拜金、攀比等不良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时尚”之风气,那么个人就很容易受到袭染,甚至不拜金、不攀比、愿意过简朴生活的年轻人反而要承受舆论压力。不良社会风气的来源多种多样。年轻人的社交圈与面向年轻人的影视媒介是比较显见的来源。一旦不良观念披上了“新潮”“自由”的外衣,又有名人效应和从众心理助阵,一般的年轻人就很难抵御它的入侵。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的长辈们的“溺爱”和纵容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另一个来源,而且这种来源还是比较隐蔽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入骨髓的。如果父母拜金、崇尚享乐、热衷于攀比,那么孩子很容易接受这些不良观念,甚至会认为这些观念是天经地义的,而持相反观念的人反而是“装”的、是虚伪的;即便父母本身没有上述不良观念,在对这些观念的危害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纵容、默许孩子的过度消费。其实,一些年轻人为在大城市买房、买车而背上沉重债务包袱,背后也有父母追求虚荣的因素。尽管好面子是人之常情,但为此而使自己和子女背上沉重经济负担就是本末倒置了。
百合在培养过程中部分材料会呈半透明状,组织结构发育畸形,称为玻璃化,又称“过度水化”。玻璃化苗是导致组培苗繁殖效率低的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其生理功能不健全,分化能力低,继代和移栽多难成活。百合试管苗在不适宜的培养基中玻璃化比例最高可达82.4%,明显影响生产效率[10]。
多措并举提升年轻人“经济情商”
明确年轻人“经济情商”问题的思想根源,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进一步明确培养年轻人“经济情商”的现实困难,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经济情商”的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后,对虚假需要的认识不足使“经济情商”的养成困难重重。不少年轻人对虚假需要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甄别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这给“经济情商”的养成造成了不少现实困难。因逐利而竭力兜售商品的商家往往把自己的商品渲染到非买不可的程度,以引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从而造成了人们乐此不疲地大量购买了实际并不需要的商品之“买买买”现象。如果人们对此没有丝毫戒备,很容易笃信该商品确实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甚至觉得不买该商品就会落下遗憾、就会被同龄人看不起,从而不惜借钱来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并不认为自己陷入了“非理性消费”之中,相反却认为是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作出了上述决定。虽然我们知道,这种“理性”来自商家广告的灌输和渲染,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是荒谬的,但不想办法打破这种由虚假需要支撑的所谓“理性”,作为消费者的年轻人就有可能一步步走向高负债、高风险的险境,而在这种险境中其“经济情商”的培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就是“四审一定”解题法的一般步骤。日常应用的时候还要根据试题的复杂程度,灵活调用其中1~5个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带领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或者训练认知过程维度的思维逻辑,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内容方面,要立足理想信念教育,讲清物质与幸福的关系,杜绝一切“假大空”的成分。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摆脱私欲和物欲的狭隘束缚,才能在真正明白物质与幸福的关系的基础上,不再陷入过度消费的泥潭。当然,理想信念教育要切忌“假大空”。因为“假大空”的宣讲不但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贻害深远。因而,需要坚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年轻人的鲜活语言和生动案例打动年轻人。此外,还要适当加强理财技能教育,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地提高年轻人“经济情商”的目的。
在形式方面,要避免僵化保守,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着力创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年轻人喜欢追求新潮,不喜欢条条框框,不少制造虚假需要的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使其商品能够更加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在培养年轻人“经济情商”时,也要紧紧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特点,以使宣传教育能够深入人心。实际上,创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无需从零起步。应该看到,当代网络媒体上很多新兴的艺术、传播形式虽然有粗俗的一面,但也有匠心独具的一面,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其优点长处,为更好地教育年轻人服务。
首先,不良思想观念一旦深入人心,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扭转。如果年轻人在享乐、拜金等不良观念中浸淫日久,这些观念就会影响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改变这些不良观念正如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样,容易陷入旧病复发、重蹈覆辙的泥潭,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它们的影响。事实上,现实中的年轻人并非完全认识不到不良观念的存在,他们往往尝试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又因经不住诱惑而常常落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事后又陷入悔恨情绪之中,最终因自制无力和新的诱惑的作用,选择用新的非理性消费来弥补心中的悔恨——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
年轻人头脑灵活,一旦认识到培养“经济情商”的重大意义,就有可能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巧办法。试想,如果年轻人纷纷在网络媒体上晒出自己提升“经济情商”的心得,而有关部门又能够及时地将这些心得加以提炼和总结,并扩大其影响,那么“经济情商”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我时常反省自己,我这个儿子到底做得怎么样,我还应该怎么去做。我知道,与他们的付出和期待相比,我并没有做成什么,也没有更大更好的回报可以反哺给他们,我始终是亏欠于他们的,可是我的三爹和母亲却毫不在意。
第三,着力改造社会风气,为年轻人培养“经济情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前文所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年轻人“经济情商”问题的重要成因。因此,要想培养“经济情商”,就必须着力改造社会风气,积极营造崇尚节俭、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要建设有利于良性消费的社会风气,除了要重视年轻人良好的消费风气建设外,还要同时注重调整年轻人的长辈(即中老年群体)在消费方面的不理性观念,并引导中老年人在构建良好消费风气的进程中发挥余热。同时,还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对其渗透正确的消费理念,以便使其从童年起就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另外,也需加强消费领域企业家群体的诚信建设和对消费品市场的立法管控,使一些恶意制造虚假需要、引诱青年人盲目消费的夸张广告和企业商贩依法受到惩处。
第四,加强对虚假需要、异化消费等消费领域的理论问题研究,引导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深对消费的科学认识。培养年轻人的“经济情商”,归根结底要靠理论的力量。因此,加深对消费领域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迫在眉睫。这其中的关键,是弄清哪些消费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幸福感、哪些消费只能带来虚假的幸福。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的“虚假需要”批判、安德列·高兹提出的“异化消费”批判等,都是对此类问题的有益探索。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厘清虚假需要、异化消费的科学内涵,并将已有探索中的科学成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融合,加深对消费的科学认识。此外,要将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转化为易于普及的形式,通过宣传途径武装年轻人乃至全社会成员的头脑,打牢“经济情商”的思想基础。
年轻人的“经济情商”不足问题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培养年轻人“经济情商”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但只要对症下药,就有方可循。年轻人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他们的“经济情商”不仅关乎他们的人生幸福,还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理性分析、科学引导,并充分调动年轻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够有效消除年轻人在消费上的误解并大幅度提升年轻人的“经济情商”!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5月4日。
【中图分类号】 F0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杜冲霄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标签:“经济情商”论文; 理想信念论文; 社会风气论文;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