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刘少奇在华研究述评_刘少奇论文

1980年以来刘少奇在华研究述评_刘少奇论文

一九八○年以来国内刘少奇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一九论文,国内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刘少奇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科学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以来,广大学术工作者满怀激情地躬耕于刘少奇研究园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报刊上发表的回忆、研究刘少奇的文章共有2600篇左右,出版研究专著、论文集、回忆录等共69本。刘少奇研究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相当的进展,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奠定了向纵深拓展的良好基础。

一、研究概况

刘少奇研究工作起步于1980年,至今经历了开始起步、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入拓展的三个阶段。

(一)对刘少奇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科学研究,是随着刘少奇冤案的平反而开始起步的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这起建国以来最大冤案的平反,为研究刘少奇创造了正常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条件。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对刘少奇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评价,肯定了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建树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论述了他的思想理论特色和品格风貌。这是系统研究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的开端。

起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议,重新肯定刘少奇的历史地位而展开的,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从1980年3月至1981年一年多时间里,全国报刊发表这类文章1200多篇。

重新肯定刘少奇的历史地位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拨开了笼罩在刘少奇身上的迷雾,极大地推进了刘少奇研究的进程。

起步阶段的研究,政治性的批判文章较多,学术性的研究文章很少;纪念性的回忆文章约占这期间发表的文章总数的2/3,论述性文章占1/3;这些论述性文章又多偏重于宣传介绍刘少奇的党建思想和党员修养理论,涉及其他方面较少。

(二)《刘少奇选集》和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后,刘少奇研究工作逐步全面开展起来

1981年和1985年,《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先后出版。从1987年开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有关部门合作,相继编辑出版了《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刘少奇论工人运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和《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等专题文集。这些选集和文集收入了刘少奇最重要的讲话、报告、文章、电报、书信等。这是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贡献的真实记录。这些论著的出版,适应了学术界学习和研究刘少奇的需要,为系统地、准确地研究刘少奇提供了有利条件。刘少奇研究工作逐渐打开了新局面。从1982年至1987年间,各地报刊发表了刘少奇研究文章近700篇。文章数量比起步阶段有所减少,但质量却明显提高。理论性、学术性的研究文章比重加大,这类文章约占这期间发表的文章总数的2/3。这些文章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各个方面。有的学者运用新的资料,开始对刘少奇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进行专题研究,并探讨了刘少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观点。

(三)1988年以后,以刘少奇研究为内容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拓展

1988年和1993年,为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和95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分别和中共湖南省委、河南省委联合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会后,先后编辑出版了《刘少奇研究论文集》和《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两本论文集,展示了刘少奇研究的新成果。在这期间,湖南、安徽等省的党史研究部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市党史学会等学术团体,结合纪念活动,也举办了一些专题性的刘少奇研究学术讨论会。实践证明,学术讨论会是一种检阅成果、沟通信息的重要方式,起到了总结经验、组织队伍、推动研究的积极作用。1988年以来,刘少奇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报刊上发表了600多篇研究文章,出版了2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研究工作渐趋深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贡献。

2、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有所加强,专题研究有新的进展,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在思想理论方面,有《刘少奇的思想概述》、《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刘少奇与毛泽东思想》和《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在生平研究方面,继较早出版的《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之后,有《刘少奇的青少年时代》、《刘少奇与中国工人运动》、《刘少奇在白区》和《刘少奇一生》等。这些专著,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依据,有较浓厚的学术色彩,较之以前呈现出分析更加具体、评论更为客观、论证愈益深刻的特点。近期出版的《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详细记述了刘少奇的生平业绩、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是一部学术性、资料性的编年体传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刘少奇,对于研究中共党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和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有相当的篇幅记述了刘少奇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贡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文献档案,进一步澄清和明确了与刘少奇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对深入研究刘少奇的生平和思想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安徽、山东、河南、天津等省市党史研究部门根据地方特点(刘少奇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把领袖人物研究和地方党史研究结合起来,把编辑专题资料和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出版了一些带有学术性、资料性的专题文集,如《刘少奇在皖东》、《刘少奇在山东》、《刘少奇主持中原局》和《刘少奇在天津》等。近年出版的刘少奇研究专著尽管数量还不多,但却反映了刘少奇研究正在深入,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3、一些论者把研究视角逐步伸向新的领域。有的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刘少奇在这个中央领导集体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刘少奇成为这个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是经过了长期的革命考验,是由于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历史形成的。

4、研究工作既有提高,又有普及,出版了一批通俗性读物。如《刘少奇的故事》、《伟人之初·刘少奇》、《共和国领袖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等。这些读物,融教育性、可读性于一体,内容生动,风格清新,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

5、一支有志于从事刘少奇研究的基本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二、取得明显进展的几个研究领域

10多年来,刘少奇研究领域正在逐步拓宽,涉及到他的生平和思想的各个方面。由于各个专题的研究状况已有专文述评,加之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现仅就取得明显进展的几个研究领域,作一概略介绍。

(一)关于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的研究

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一直是刘少奇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几乎所有研究刘少奇的论著都试图阐明这个问题,有的蕴含在论述刘少奇思想体系的综合性专著中,有的则从某个方面进行集中而系统的论述。论者普遍认为,“刘少奇是属于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党的卓越领导人之行列的,而且在这个行列中又是位居前列的”。[①]

1、充分肯定了刘少奇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作出的独特贡献。论者对“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提出尽管有的同志较早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或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但是,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被确认下来,还是在中共七大。刘少奇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即《论党》),为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最有力、最深刻的说明。论者认为,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深化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对于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于推动全党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从多方面阐述了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理论贡献。论者一致认为,刘少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第一,他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成果,为毛泽东总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了许多准备。第二,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卓越见解,被毛泽东吸取或概括在他的著作之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内容。第三,他参与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毛泽东的有些著作就是他们共同讨论写成的。第四,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某些问题提出的一些富有创见的思想,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著作中的许多观点,或者对毛泽东的基本观点作了精辟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的观点说明了新的问题,或者与毛泽东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

3、初步分析了刘少奇思想理论的个人特色。论者认为,刘少奇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当然不只是代表他个人的思想言论,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许多论者认为,他的思想理论很富有个人特色。归纳论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刘少奇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协助毛泽东主持中央的全面工作,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中央领导的第一线。党中央关于全局的一些重大决策,不少是通过他的报告、讲话、文章来阐述和发表的。第二,刘少奇是党内有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提出的种种新问题,并经过深思熟虑,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到理论高度,作出富有创见的理论概括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第三,他在党的建设、工人运动、白区工作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等方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建树。第四,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鲜明的政治风格。他尊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他富有胆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他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抵制错误倾向;他具有解决矛盾的魄力和勇气,能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作出有力的回答,素以观点的鲜明性和尖锐性著称。

(二)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研究

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是刘少奇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较好,取得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报刊上发表的这个课题的研究文章共有470多篇,占刘少奇研究文章总数的18%。

1、较系统地概括了刘少奇党建理论的思想体系和主要内容。论者普遍认为,刘少奇党建方面的著述较多,论述也比较全面系统。它本身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思想体系。论者对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体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概括的方式大体相同又不尽相同。许多论者把刘少奇的党建理论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创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党内斗争的理论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组织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阐述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明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方向,提出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标准而斗争。有的论者认为,还应包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有效地加强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两个内容。

2、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基本特点。论者指出,刘少奇将毛泽东的建党路线概括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②]。这是他对毛泽东党建理论的突出贡献。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基本上是围绕着毛泽东建党路线这条主线而展开的。这是他的党建思想的基本特点。有的论者指出,刘少奇党建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和党的宝贵精神遗产,有以下突出而鲜明的特点:(1)高度的全局性;(2)鲜明的求实性;(3)理论的独创性;(4)严肃的批判性;(5)体系的完整性。

3、高度评价了刘少奇创立的共产党员修养理论。这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多数论者认为,刘少奇的共产党员修养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答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强自我修养问题,论述了共产党员加强锻炼和修养的必要性;二是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两个方面,而最基本的修养就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三是指明了共产党员修养的途径和目的,就是“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③]论者普遍认为,刘少奇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首创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它一方面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空白,另一方面把毛泽东倡导的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了,为毛泽东党建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近年来,一些论者从伦理学这个视角,对刘少奇的修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一种观点认为,刘少奇的修养理论“儒家化”了。多数论者不赞同这种说法。指出重视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刘少奇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实践不断予以发展创新,“把祖国的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道德,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而丰富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

4、深入地研究了刘少奇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原则。论者对刘少奇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原则进行了归纳,主要是:在我们党内,必须着重解决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解决这最本质的矛盾的斗争,主要的是思想斗争;进行党内斗争,必须采取对党对革命最负责的态度;在党内斗争中,必须划清思想原则界限,同时应该采取温和的方式、诚恳坦白的态度,尽可能不采取组织手段;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必须给被处罚的同志以一切可能的申诉机会;禁止党内的无原则纠纷。

5、对刘少奇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观点作了深入的探讨。许多论者认为,刘少奇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论述相当多,大体上有三个层次:一是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因为它正确地决定和反映了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的关系,党的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二是阐明党内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三是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员组织纪律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有的论者认为,刘少奇把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论断,是在党建理论上的一个突出贡献。论者指出,刘少奇不仅强调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且一贯应用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来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和其他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因而把群众路线的理论原则推进到新的高度。

(三)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刘少奇长期从事白区工作,主要是领导职工运动。他在这方面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早已为全党所熟悉,并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但是,长时期以来,对刘少奇白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几乎是块空白。直到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后,才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成为取得明显进展的研究领域之一。

1、用具体事实论述了刘少奇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关于刘少奇工人运动的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是刘少奇研究中开展较早的领域之一。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多偏重于从工人运动的历史过程或就某一历史事件去叙述刘少奇的实践活动,而对他在工人运动理论上的建树缺乏系统的综合分析。论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刘少奇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首先,他善于把共产党的政治任务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斗争。第二,他根据中共的总路线总任务,提出各个时期工人运动的方针,以正确的策略思想指导工人运动胜利发展。第三,重视加强工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阐明工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以及工会与国家、企业行政的关系。强调工会是党和工人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学校,是人民政权的主要社会支柱之一。

2、考察了党在白区工作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多方面论述了刘少奇为推动白区工作的彻底转变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冲破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纠正了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端正了工作指导方针。第二,抛弃了“打倒一切”的策略,使上层统一战线和下层统一战线同时并进和互相配合,着重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改变白区工作的组织形式、斗争形式和工作方式,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既严格分开,又正确地结合起来,以正确的策略指导群众运动深入发展,巩固了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第四,扭转了白区中共组织遭受破坏的严重局面,健全和加强了党的各级组织,壮大了党的队伍。

3、考察了刘少奇白区工作策略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内容。这是10多年来刘少奇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许多论者指出,刘少奇的策略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初步形成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论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刘少奇的白区工作策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1)从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指出白区工作是配合农村武装斗争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革命运动应以农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工作服从农村工作。(2)必须确立从长期着眼,积蓄革命力量的方针,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运动的退潮和来潮来恰当组织防御或进攻,反对盲目和莽撞。(3)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提出群众可能接受的口号、要求和斗争方式,去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4)要正确处理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区别及其联系。(5)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和争取暂时的同盟者。(6)党的组织应隐蔽精干,长期埋头苦干,工作方式“应该完全群众化、社会化”。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对刘少奇的策略思想的特点作了综合分析。论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1)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斗争策略;(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为革命服务;(3)承认革命发展的曲折性,正确对待和处理革命过程中的妥协与让步;(4)利用矛盾,团结多数,反对最主要的敌人;(5)坚持策略的灵活性同革命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有的论者认为,最后一点,是刘少奇策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四)关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研究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刘少奇在党的建设、工人运动、白区工作方面的贡献比较熟悉,而对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注意得不够,研究工作也比较薄弱。《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一书出版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刘少奇研究的热点。

1、梳理了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论者一致认为,刘少奇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过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颇有特色。论者认为,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过程,大体分为三段: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主要致力于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理论观点和初步构想。二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着力于思考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提出了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各种设想。三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强调要走中国自己的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思想观点。论者梳理了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主要有:(1)详细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构及其特点,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必须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2)从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极大优势的农业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应当普遍建立合作社经济,逐步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主张大力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首先通过商品流通这个环节,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3)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企图马上消灭民族资本主义,应鼓励它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发展,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逐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提出实现工业化,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最基本的任务。指出中国工业化的大体步骤,首先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机械化。(5)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明确提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6)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思想。(7)认为在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按劳分配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按劳取酬贯彻得好,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8)要组织好社会主义流通,最重要的是按等价交换的经济法则办事。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和流通,必须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9)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观点,认为物资工作就是个市场,是生产资料的市场。(10)主张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1)提出改进工业管理体制,试办托拉斯的设想。(1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观点。有的论者认为,“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刘少奇经济思想中贯串始终的核心观点,是他对如何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的一种理论表述。这些分析研究,深化了对刘少奇经济思想的认识。

2、对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作了概述。论者认为,刘少奇这方面的许多论述,是我们党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者概括了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1)提出了“民主化与工业化”的口号,论述了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指出没有国家的民主化,没有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工业化。反过来,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又会大大地加强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基础。(2)论述了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强调要建立与健全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必须是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但需要无产阶级对于国家机关的坚强领导,而且需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的积极参加,二者缺一不可。(3)提出要依靠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有伟大功效的制度”,实现和保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去履行全国人民迫切需要履行的建设任务。(4)明确提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剥削阶级消灭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5)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他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全国人民和国家机关都要遵守,要学会使用宪法这个有力武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6)指出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这三个机关,对敌人是专政机关,对人民来说,要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关,要依法办事,帮助人民,教育人民,保护人民。(7)倡导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权,实行群众监督制度。这样多侧面多层次的梳理,归纳为若干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有助于把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

3、初步开展了刘少奇和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论文较少,但在研究刘少奇经济思想的有关文章中均有所涉及。多数论者认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刘少奇和毛泽东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寻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他们对某些问题在具体思路、政策倾向上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目前,比较研究多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这一段。论者指出,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过渡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方向,以及实现这种转变的和平方式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刘少奇和毛泽东的认识是一致的。刘少奇的看法,“有的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思想,有的与毛泽东讲的角度不大相同,有的则是毛泽东没讲的新思维”。但在革命向建设转变、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中国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以及农村发展道路等问题上,刘少奇和毛泽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许多论者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对刘少奇与邓小平及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对比研究,找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前17年共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轨迹,探讨他们与新时期探索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其联系,以便从前人的思考中吸取智慧,更自觉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问题和建议

十多年来,刘少奇研究确已有了长足进展,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同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人物的研究相比较,同刘少奇长期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相比较,同群众要求更多了解刘少奇的需要相比较,刘少奇研究不论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还很不够。主要问题是:

1、研究力度不够。从2600篇刘少奇研究文章发表的时间看,起伏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从研究文章的内容看,记述生平活动的文章占研究文章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回忆文章约占1/3;研究思想理论的文章不到研究文章总数的一半(1150篇),其中约1/3是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文章。虽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但质量高、影响大的论著并不多。这种研究状况,与刘少奇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是不相称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也是不相适应的。

2、研究思路不够开阔。从总体看,研究生平活动多,研究思想理论少;研究民主革命时期多,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少;就民主革命时期而言,研究1943年刘少奇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以前的多,研究1943年以后的少;对他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更为薄弱。思想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党的建设、工人运动、白区工作等方面,而对他在经济、政治、哲学、伦理学、文化教育、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涉及少。同时,研究课题雷同,同一水平的重复研究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少。对某些重点课题或难点问题,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没有涉及或研究得很少。

刘少奇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拓展余地。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提出几点粗浅意见,以期展开讨论。

1、把刘少奇放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2、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这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3、把刘少奇放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袖群体中,同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作比较研究。4、加强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刘少奇研究的难点问题,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刘少奇和毛泽东在某些问题上的不同思路或意见分歧。如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农村合作化道路、富农问题、山西批示、反冒进等问题;二是刘少奇工作上的某些失误和某些理论观点的偏颇。如土改中“左”的错误、“驯服工具”、“穷过渡”、“四清”等问题。三是敏感性的历史事件。如刘少奇与“文革”等问题。四是对与刘少奇有关的历史事件的评价。如解散武汉工人武装纠察队等问题。

刘少奇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代历史巨人,刘少奇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那战斗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刘少奇在中国历史上开拓新纪元,对我们国家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这一代伟人的研究,当然更应当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况且,这方面的研究,不论就其广度和深度,都有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让我们以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活动为契机,把刘少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释:

[①]金春明:《刘少奇与毛泽东思想》,载《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②][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330、109—110页。

标签:;  ;  ;  ;  ;  ;  ;  ;  ;  

1980年以来刘少奇在华研究述评_刘少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