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_张思维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脊液和外周血中的TNF-α水平,并且经抗生素治疗后,再检测TNF-α含量,对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TNF-α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经对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脑脊液中的TNF-α水平下降明显(P<0.05)。结论: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TNF-α水平升高明显,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细菌性;脑膜炎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以嗜睡、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发热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具有起病急、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并且治疗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危害患儿健康,还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运用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临床价值,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5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年龄5-16岁,平均(10.6±5.2)岁,其中12例为女孩、18例为男孩;观察组年龄4-15岁,平均(10.4±5.1)岁,其中15例为女孩、20例为男孩。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1.2.1.1血液标本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肘静脉血,以1500r/min转速进行5min离心处理后,对上层血清进行分离,保存于-20°C冰箱中待测。

1.2.1.2脑脊液标本

于腰椎4、5椎间隙对1ml脑脊液进行抽取,以1500r/min转速进行10min离心处理后,对上清液进行分离,保存于20°C条件下待测。

1.2.2检测方法

选择深圳晶美生物试剂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进行测定,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

1.2.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抗病毒治疗,即运用甘露醇控制颅内压,运用5mg/(kg.d)更昔洛韦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治疗3-6周。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的血清和脑脊液TNF-α水平,并且观察患儿治疗后的TNF-α水平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脑脊液和血清TNF-α水平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血清和脑脊液的TNF-α水平均较高,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后脑脊液中TNF-α水平变化

经抗病毒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脑脊液中的TNF-α水平为(176.4±15.3)pg/ml,低于治疗前的(967.3±38.1)pg/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各项指标对比(,pg/ml)

  

3.讨论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由机体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或其他信号激活后产生,并且与机体一连串免疫应激反应密切相关[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脑脊液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经抗感染治疗后,脑脊液中的TNF-α水平下降明显,这一结果与邓敏峰[3]等研究报道一致,说明TNF-α诊断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价值。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许多促炎症介质有关,包括G-CSF、INF-γ、IL-8、TNF-α、IL-6以及IL-1β等,其中TNF-α作为拥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一种生物学介质,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炎症反应,还可直接参与感染病原体导致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通常情况下,在发生急性细菌感染时,蛛网膜小腔内受到细菌入侵,细菌脂多糖或脂蛋白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直接刺激,增加TNF-α分泌,从而升高脑脊液TNF-α水平[4]。有研究发现,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TNF-能够将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选择蛋白直接激活,对中性粒细胞产生诱导,使其移动至血管外,从而导致炎症反应。同时,TNF-α能够对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内T细胞产生直接刺激,使其分泌大量的INF-γ,从而损伤脑组织细胞,并且TNF-α还能对成纤维细胞产生刺激,使其分泌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从而损伤基质组织细胞[5]。所以在急性细菌感染性脑膜炎中,蛛网膜下腔内或脑脊液淋巴细胞激活,使TNF-α表达上调,从而导致脑细胞损伤。

综上所述,在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通过检测脑脊液TNF-α水平,能够明确病程进展,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大兴,李森,李艳杰,陈琳琳,吴浩.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26-28.

[2]郭立超,李娇,魏晓龙.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6,31(04):334-337.

[3]邓敏峰,龙曼,柯以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对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2718-2723.

[4]赛青.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2):93-94.

[5]崔晓波,陈凤明.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5(04):8-10.

论文作者:张思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_张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