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不平衡发展转型国家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保护主义论文,实证论文,大国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8102(2008)08-0106-07

一、引言

区域差距扩大与地方保护已成为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对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直接影响到相关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价。在市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地方保护(local protection)被认为是导致区域市场分割与垄断、阻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被认为是导致地方保护的重要原因。地方保护主要指地方政府为了为维护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各种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而利用地方行政力量与行政影响力干预市场交易、生产、投资与消费,使本地企业获得非市场竞争优势的各种保护行为。区域差距扩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二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扩大。

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地方保护阻碍了中国市场一体化发展并导致区域市场分割与垄断,削弱了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利于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专业化分工,也不利于获得规模效益,往往还是市场无序竞争的根源,必须打破地方保护。①但对地方保护产生的根源、地方保护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彻底打破地方保护后的真正经济后果、地方保护的发展演变趋势与长期影响效应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地方保护作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突出经济现象,其形成与演变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同构化)和地方行政权力配置特点是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如果仅仅从短期市场均衡、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前提出发对地方保护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而不考虑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大国经济背景、市场失灵与长期市场均衡、欠发达地区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防止行业垄断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因素,可能产生片面的结论。

现有研究文献更多地关注地方保护与市场一体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地方保护与区域发展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为缺乏。本文试图弥补这一领域的某些不足,以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大国经济转型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对区域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解释。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二节是理论模型,第三节是样本与数据,第四节是实证分析,第五节是评述性结论。

二、理论模型

(一)模型假设

现考虑一个由n(n>2)个相同人口规模的地区构成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经济转型大国,②由一个中央政府和n个地方政府进行治理,每个地区有一个相同的产业,生产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各地区生产产品的替代性大于互补性,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产业内贸易。i为该经济转型大国的任意一个代表性地区,j表示除i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总和。按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i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相同产业创造的货币化初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中央政府以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区域经济协调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防止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追求本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的目的在于充分显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长速度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增长速度是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量化指标。

在考核期内,产品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主要受供给因素的影响,产品市场供给则主要受产出水平与地方保护程度的影响。代表性地区i和其他地区的市场供给函数分别为:

其中,表示代表性地区i和其他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表示当不进行地方保护时代表性地区i和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预期(估计)的能够从中央政府获得的人均收益的期望值(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能够从中央政府获得的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及其他政策与非政策收益)。k>0、τ>0为参数,k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保护的防范与惩罚能力,中央政府防范与惩罚地方保护的能力越强则k值越大,τ反映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对地方保护的容忍程度,地方政府之间对地方保护的容忍越强则τ值越大。分别表示地方政府之间不进行“以牙还牙”的地方保护和报复时,代表性地区i和其他地区相互之间出口到对方市场的人均产品总值。

(二)模型描述

在一个转型经济体系中,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地区之间的相对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存在政治锦标赛(political tournaments),也就是政治晋升博弈(周黎安,2004)。地方政府目标是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竞赛”中最大化本地区的相对经济增长速度。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三)模型讨论与理论假说

根据前面的模型假设、模型设定与模型描述,在一个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转型中大国经济体系中,只要存在着地方保护即>0、在没有地方保护情况下地区i、j市场上都有来自外地的产品即>0,当地方政府预期到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净财政拨款和财政转移支付大于零即>0,中央政府具有防范与惩罚地方保护的能力即k>0,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对i地区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的容忍并不是无限的即τ≠∞,则可以得到如下假说:

假说1,本地市场上外地产品所占比重越高则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

假说2,本地产品对外输出值越小则地方保护积极性越高。

假说3,本地产出能力和增长速度越低则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

假说4,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弱化会提高地方保护积极性。

假说5,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越不明显则地方保护积极性越高。

从(4)式中的(i)、(ii)两式可以看出,i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出水平保持稳定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成正相关关系,本地市场上外地产品数量和比重越高,为了在地区间经济增长竞赛中获得有利地位与显示地方政府政绩,提高地方保护程度便是地区i的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4)式的(ii)表明,当>1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地区i的产出水平q[,i]与地方保护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很显然,当地区i的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较高时,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地方保护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时,可能招致其他地区地方政府“以牙还牙”的报复,对本地区利益造成净损失,此时,地方保护并不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4)式的(i)和(5)式中(iii)表明,地方保护程度与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保护防范与惩罚能力参数k、反映其他地区对实施地方保护的i地区的容忍程度参数τ呈负相关关系,在中央政府的严格管制与惩罚、其他地方政府能够进行强有力的“以牙还牙”报复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地方保护并不是理性选择。

在转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直接影响到地区市场上产品价格对市场供给与需求反映的敏感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供给对价格变化反映的敏感程度越高。在市场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主要受产品市场供给的影响。根据(3)和(4)、(5)中的(ii)(iv),可以得到如下假说:

假说6,本地人均产品产量占全国人均产品产量的比重越低则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

假说7,本地产品市场供给的价格弹性越高则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

假说8,区域差距越大则地方保护现象越明显。

假说9,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越大则进行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

根据前面的假说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力度,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区域之间分工合作的深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地方保护程度会逐渐减弱并会最终消失。本文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

三、样本与数据

根据前节的理论模型与假说,本节分析相关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变量测量问题。以中国省级行政为基本分析单位,分析地方保护与地区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差距、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与转移支付力度、地区间贸易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不同地区在第二产业领域的地方保护与区域市场封锁更为明显,考虑到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这一特点,本文主要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与建筑业)为研究对象。

(一)地方保护程度的度量

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外地企业在本地市场的进入门槛与贸易壁垒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二是对本地企业通过补助、税收与投资方面的支持以提高本地企业在本地与外地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还不可能对地方保护进行直接度量,只能够通过间接方式近似地度量。因为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保护本地就业岗位、缩小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导致地方保护的主要动因。本文在综合描述地区产业专业化程度的Hoover地方化系数③和Krugman发展的度量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度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如下地方保护度指标localprotection,该指标为一倒数形式:localprotection=1÷。其值越大,表示地方保护程度越大。为本地区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去全国第二产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之后得到的差值的绝对值,也就是Krugman产业结构趋同度指标,该值越大,表明该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的差异化程度越高、趋同化程度也低,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积极性也越低。为本地区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全国第二产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之比,表示本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化与专业化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第二产业地区集中化与专业化程度也越高,地方政府进行地方保护的可能性和积极性越低。可以用如下式子表示

其中i为地区编号,t表示时期,2表示第二产业,outpu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度量

区域发展差距是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数量指标进行衡量,地区产出水平可以通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衡量。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差除以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得到的商作为衡量作为衡量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指标,记为区域相对发展水平指标,有如下公式:分别表示i地区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0、<0分别表示i地区为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欠发达地区,该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越发达,反之则越小。

(三)其他变量

本文把地方财政支出减去地方财政收入后得到的差除以地方财政支出得到的商作为衡量地方从中央获得的财政支持的主要指标,记为fiscalsubsidy,有式子:fiscalsubsidy[,i]=(fiscalout[,i]-fiscalin[,i])÷fiscalout[,i],其中fiscalin[,i]与fiscalout[,i]分别表示地区i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全国最终消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减去本地区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后得到的差作为衡量本地区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依赖程度的主要指标,记为marketdepedence[,i],有下式子:

其中consumption[,0]、consumption[,i]分别表示全国和地区i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额。marketdepedence[,i]>1表示本地产品对外部市场具有净依赖性,marketdepedence[,i]<1表示外部产品对本地市场具有净依赖性,marketdepedence[,i]值越大表示本地企业、产品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用本地区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本地区社会就业人数之比除以全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得到的商pressure,表示本地区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用下式表示:

其中s表示国有企业、employment表示就业量,pressure值越大则表示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大。

现利用1980-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可以计算出1978-2003年间各省第二产业的地方保护度指标、区域发展差距指标、本地区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依赖程度的主要指标。

四、实证分析

(一)回归方程

现对第二节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计量经济回归分析。一个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受历史上该地区地方保护行为的影响,因为地方保护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利益和相关企业的市场收益。本文构建如下动态模型:

其中c是常数项,localprotection表示t时刻i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进行地方保护的程度,localprotection[,i,t-1]为滞后变量,difference为t时期地区i的相对发展水平,fiscalsubsid为t时期i地区从中央政府获得的财政支持,pressure表示t时期地区i的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marketdependence表示地区i对其他地区市场的相对依赖程度,为系数,是误差项。

(二)估计结果

现根据第三节构建的数量指标与样本数据,利用1980-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相关数据作为初始样本数据,计算出1978-2003年间各省第二产业的相关指标作为估计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假定存在固定效应,在iid并且不存在异方差的假设条件下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Econometric Views)对方程(6)进行估计,因为系数的估计参数不能通过t检验,剔除自变量fiscalsubsid、pressure后,可以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可以看出,在加权条件下该方程拟合程度较好,能够通过D.W.、F和t检验。在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中,地方保护滞后项localprotection[,i,t-1]、区域相对发展水平指标difference、地方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marketdependence对因变量地方保护程度localprotection的作用,与第三节的理论与假说1、2、3、8基本一致。从表1和表2还可以看出,本地产品与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指标marketdependence对地方保护程度指标localprotection的影响系数为-2.787945,其绝对值高于区域相对发展水平指标difference对地方保护指标localprotection的影响系数,地方保护程度滞后变量localprotection[,t-1]对地方保护指标localprotection的影响系数也大于零。

(三)地方影响效应分析

由于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各地方政府对地方保护的确定性影响效应也存在差异,通过方程(6)进行估计的地方固定影响效应的估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 地方固定影响效应估计结果(确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结果)⑤

从图可以看出,在1978-2003年间,各省区市在地方保护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第二产业相对不发达的海南、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贵州、江西的地区固定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和制造业不发达。(2)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的地方固定影响效应相对较低。(3)广西、四川、云南、福建、黑龙江、湖南6省的固定影响效应相对较低。(4)山东、江苏、河北、浙江、安徽、广东、河南、陕西、湖北9省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较高,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彼此之间及与其他省区市之间在第二产业领域的竞争性较强,使得这些省份具有地方保护的内在激励和外在压力,故地方固定影响效应最高。(5)吉林、辽宁、山西、甘肃4省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煤炭工业、石油化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具有进行地方保护的内在激励,又受到较强的外部约束,故地方固定影响效应处于中等程度。

经验证据表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地方保护行为有一个形成、发展并最终弱化的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假说4、5、6、7成立。

(四)进一步讨论

在对方程(6)进行估计时,作为解释变量的地方从中央获得的财政支持程度fiscalsubsid变量、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pressure变量,因为不能通过t检验而被从方程中剔除。当不剔除这两个变量是,方程(6)的估计结果和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从两表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变量pressure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零,变量fiscalsubsid的系数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零。虽然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太低,但这个结果仍然对假说3和假说9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即地方政府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的财政与非财政预算支出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越大,中央政府防止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能力越强,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越大则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积极性也越高。

1978-2003年间,各省区市面临的就业压力差异较为明显,但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1978-1990年间,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保持相对稳定,从1990-2001年间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整体呈递增趋势,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因素。整体而言,1994-2001年间,pressure变量与localprotection变量具有同方向的递增变化趋势,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导致地方保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与假说9相一致。随着各地方政府预算赤字比例的逐渐上升,大多数省市特别是发达省市例如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的地方保护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假说4、5相一致。

五、评述性结论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大国经济转型角度提供了一个解释区域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论框架,还提供了较强的证据来支持该理论解释框架下的相关假说,但对从地方政府财政约束软化角度解释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与演进的支持相对较弱。同时,本文以Hoover地方化系数和Krugman指数为基础构建新描述地方保护程度、地方产业集中度和地方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与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的最大不同在于,本文在产业结构分析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的历史惯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角度而不是主要从地区专业化、产业地区集中度与地区产业结构角度解释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形成与演进。本文的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建立分析区域差距与地区专业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演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理论解释框架并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使得本文关于区域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相关关系的理论解释力受到限制,这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Young,Alwyn,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Quarterly of Journal of Economics,Vol.CXV,2000,pp.1091-1135.

②区域非均衡发展经济转型经济大国的显著特征是存在地区发展差距、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市场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能力。

③Bai,C.E.,Du,Y.J.,Tao,Z.G.,and Tong,Y.T.,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s from China's Industries,2002,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imeo; Chong-En Bai,Yingjuan Du,Zhigang Tao and Sarah Y.Tong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3,Issue 2,July 2004,pp.397-417.

④本估计是在时间与截面单位固定情况下利用非平衡堆积数据进行的名义量估计。

⑤因为缺乏西藏自治区的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指标,特别是缺乏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额指标,故本估计不含西藏自治区指标。

⑥本估计是在时间与截面单位固定情况下利用非平衡堆积数据进行的名义量估计。

标签:;  ;  ;  ;  ;  

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不平衡发展转型国家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