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现状分析及对策
戴晓微
摘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作为一门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科,学校、家长对音乐不够重视也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种种原因也导致课堂教学秩序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通过改变学生观念,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营造更加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现状;对策;有效课堂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课堂表现被动,教师像在唱“独角戏”,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基本不搭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上课交头接耳,纪律混乱,吵闹不停。甚至在公开课的课堂中也时有发生。
一、现状分析
1.学生对音乐课的错误定位
“应试教育”深入人心,而音乐作为一门不属于升学考试的学科,学校、家长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有些偏激者更是恨不得学校少开或者不开这种扰人心智的课,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主课上。这种认知无形中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他们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而学生所谓的“放松”不是聆听一首首动听的音乐来缓解心灵,而是在音乐课中想听就随便听听、不想听就“天大地大我最大”的那种放任,音乐课只不过是一段逃避繁重作业的休闲时光。
2.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自尊心日益增强、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建议与要求,不再是欣然接受,反而是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情绪波动就会比较大。此外,对于自己的言行顾虑的东西会变得更多,深怕自己在上课时所唱的歌跑调,回答的问题会受到同学及教师的批评与嘲笑。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出丑。
3.音乐知识的匮乏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一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不敢系统性、延续性地涉及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还刻意地淡化、甚至丢弃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连最基本的识谱、速度、情绪、节奏、等都会被舍弃,这种对音乐知识的淡化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也大大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4.教学形式的单一
由于学生在纪律方面的放松,为了保证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往往态度严肃,这样的氛围使得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而形式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麻木,因为他们总是要围绕着教师所设计的思路转,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配合教师所要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厌学,上课的求知欲越来越弱,也会渐渐地不喜欢音乐了。
二、教师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影响初中音乐课堂嘈杂无序的因素有很多,有家长、学校的间接原因,也有教师、学生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方面考虑现存的课堂现状,研究对应的策略,从而保证音乐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1.改变学生观念,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音乐课教学的作用。
怎样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初中生涯的第一堂音乐课上,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洗脑”,告诉他们音乐课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很散漫的想听就听不想听可以不听的课程,也是有很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的,例如平时课堂的表现、乐理知识的笔试等等,都将计入期末综合测评里面。
笔者所强调的每个学期的期末综合测评,它包含了三个内容:歌曲演唱(根据一个学期教过的歌唱对学生进行抽签形式考核。)
要求:熟记歌词、 表情自然大方等(占40分);
音乐常识(笔试占20分);
平常分(对学生平常表现进行考核占40分);
三项合计总分100分再总评定为A、P、E。
清晰的课堂管理制度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衡量学生表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具体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这张表格由每个班级的课代表保管,并做到随时量分。这样一来,学生为了不成为倒数的,都会努力表现自己,争取给自己加分。同时,在“加分制度”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然,“扣分制度”也让调皮的学生产生警惕,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约束。在这些制度管理的约束下,我们的课堂就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师生间的互动就能顺利展开,从而逐步完成课堂任务。
具体表格如下:
2.创造各种机会,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音乐课堂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但是一旦教师提问,要求同学回答或表演时,学生就变得鸦雀无声,只会静静地坐着,甚至缩着身子,生怕教师让他回答,生怕自己的回答会遭到同学的嘲笑。而被点到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站起来就满脸通红,说话声音轻到听不见、唱歌手脚发抖等等,一系列不自信的举动都让学生变得更加不爱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已教过的歌曲,进行表演唱,方法如下:
(1)大组合作:先分两大组进行比赛,让获胜组每人都能在“被动”发言栏里为自己加分。通过大组比赛,既能培养互助合作意识,歌唱也能表现自如。同时,还可以为自己加分,无形中使他们树立了信心。
(2)搭档合作:找好自己的搭档合作完成一首乐曲。这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合作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是件高兴的事情,也会很有兴趣。一旦他能够跟自己得搭档合作成功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表扬,自信心就会大大地增加。不仅能增加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愿望,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个人独立完成:在前面大组及搭档合作的多次锻炼下学生得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个人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会有增无减,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如此一来,再在一人独立参加的情况下,有了老师及同学的表扬与鼓励,相信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地提高。
3.精心选材,巧妙融入乐理知识
初中音乐课中教唱课占了很大比例,对于曲谱的学习、音乐要素的理解(如乐曲的音色、力度变化、速度感知、旋律走向、乐句重复变化、节奏特色、作品风格等)会无形中增快学歌的速度及对于乐曲更进一步的理解。所以,从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课开始,除了给学生“洗脑”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外,还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就接触曲谱及相关的音乐常识。笔者从学生比较喜欢的儿歌《上学歌》贯穿在这节课的始终。(谱例:如下)
首先,笔者从音乐的七个唱名开始,笔者把七个唱名比喻成英语中的26个字母,要想拼英语单词首先要学会读字母。要想唱好曲谱七个唱名是关键。这样,学生有意识地会觉得这七个音名是非常重要。
其次,学习音的时值。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先来唱1———让学生凭着感觉回答这时老师唱得音跟刚才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变长了,到底变得有多长通过示范演唱及划拍让学生知道时值。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再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如:有教师唱学生划拍环节、一大组唱另一大组划拍等各种互动方式。这样,学生很快且较有兴趣地学会了音的时值。
再次,出示由《上学歌》简单变化的谱例(第一、二条),有了刚才知识的铺垫,先让学生底下准备几秒钟再让学生起来演唱,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
最后,给出谱例三:笔者示范了一次曲谱,一位学生就马上举手示意这首乐曲很熟悉,底下的气氛顿时热火朝天,在嘀咕是什么曲目,有些同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熟悉的儿歌《上学歌》的曲谱。也告诉了学生曲谱学习就可以这么简单、有趣。这样,就再也不用一讲到乐理学生就犯晕,大眼瞪小眼表示不懂,或搞怪动作显得很无趣的现象了。
4.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比教师懂的多,这样必然也会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学生对音乐课也会没有兴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从学生的爱好入手
一般笔者会要求学生提早五分钟到音乐室,这多出来的五分钟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时间进行交流,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了解他们关注的音乐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有什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例:在《唱脸谱》拓展环节,笔者采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新贵妃醉酒》联系在一起。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一颗璀璨的宝石,那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这位歌手你们是否熟悉?
学生一看到画面或听到这段音乐就马上能回答“李玉刚”。
师:他的歌曲有什么特点?
这时气氛变得活跃,在学生的回答下笔者再总结:来自当红艺人李玉刚这个人被誉为现代梅兰芳,视频里面有他本身的男声演唱,还有反串女声的京剧曲调等等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如:教唱歌曲《彩云追月》为了让学生唤起对浩瀚夜空的无线遐想。
导入环节:学生闭眼,静静聆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师:听着这首歌曲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很美的夜色有月亮……
因为当学生闭上眼睛时聆听音乐的那时候,头脑里已经展开了联想,会有闪现出一幅幅丰富的画面,在这种情境的导入下再去学唱歌唱版的《彩云追月》可能会更能体会两者情绪的不同。
(3)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入
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们都是家里的宝,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劳动,很难体会劳动的辛苦,对歌曲中包含的那种浓烈的情感都无法体会。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情感,产生精神共鸣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适当地铺垫。
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的课堂中,在导入时预先播放了相关图片,再辅助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在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群众那水生火热的生活,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迈着沉重的步伐在伏尔加河上,艰苦的背纤内心充满不平、痛苦、呻吟和叹息。通过观察并记住劳动场景,笔者再让学生用书当绳子,脚下再迈上沉重的步伐亲身参与体验并总结什么叫“劳动号子”。
师:你觉得音乐在纤夫们拉纤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有了音乐使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整齐了,更加用力了等。
师:(总结)这种在劳动时所产生的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压力所发出吆喝或呼号声称为“劳动号子”。
教师的引导,加上图片文字的辅助,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而后面安排的现场模拟,更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会,自然也就有了情感的共鸣,也就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痛苦和不屈的坚强。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要想实践这一点,就要学会能否导演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需要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从而创造出有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 莉.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贺耀漪.新学期第一课[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9).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场桥中学 325200)
论文作者:戴晓微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音乐课论文; 自己的论文; 笔者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