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力发展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抓住机遇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中央、国务院赋予了重庆“三大战略任务”,即: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把重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探索城市带农村的新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这就是说,中央和国务院要求重庆进一步发挥其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挑起库区移民和扶贫的重担。要承担起这历史重任,重庆面临亟待解决、关系全局的四大难题:一是按期完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百万移民;二是在“九五”期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三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四是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重庆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直辖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城市人口560万,所辖43个县级行政单位,有农村人口240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81.37%。而且43个县级行政单位中,贫困县为21个,占县级行政单位一半,农村贫困人口3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面临着艰苦的扶贫任务。②.到2009年,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艰苦的移民任务。
为了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重庆实现的发展目标,重庆确立了科教兴农、科教扶贫、科教移民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对与经济建设贴得最紧、服务最直接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重庆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了振兴新重庆,发展新重庆的十分紧迫而艰苦的历史重任。
二、负重自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第二次创业
随着重庆直辖市的建立,人口增多(由1520万增至3002万),地域扩大(由2.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8.2万平方公里),职业教育的综合指标发生了变化。单设职业中学由126所增加为199所,在校学生由47093人增加为64808人;普通中专由35所增加为49所,在校学生由36526人增加为52241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比例由63.39%下降为54.64%;职业高中在校生数占两类高中在校生数的比例由44.20%下降为36.98%。由于诸多原因,农村职业学校近几年出现了招生困难现象,农业类专业尤为突出。1996年全市职业高中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仅近两千人,占职业高中在校生的3%。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类职业学校和专业严重萎缩、失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使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服务,严峻的现实和责任感,促使教育部门下决心开展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的第二次创业。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第二次创业的基本思路是:适应重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将科教扶贫、科教移民、科教兴农有机地融为一体,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活化办学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骨干示范学校,以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为特点,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创业型人才,到2010年初步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第二次创业的主要措施是: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重庆地域宽广,43个县级行政单位中42个辖有农村。县(区)之间人口数量差异大,地区资源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各有侧重的实际,市教委正在按照分类指导,分区规划,适度收缩校点,扩大单校办学规模的原则,采取撤销、合并、迁移、新建等办法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一般按每25~30万人口设置一所农村职业中学,到本世纪末,使全市农村职业学校保持在100所左右,校均在校学生由现在的300多人上升到600人以上;在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结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设置少量农村职业初中校(班);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适应重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初等、中等、高等农村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布局结构。针对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盲目性大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按照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方面,将农业类专业作为长线专业在县,特别是21个尚未脱贫的县(区)开设,使在校生规模保持在占职高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培养能带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开发性移民的需求,继续办好二、三产业的专业。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为原则,针对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机电设备、电子通讯、食品、建材、玻陶、日用化工六个优势行业和以旅游、金融、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以及向市外、国外实施劳务输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突出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学校,带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①确定25所农村职业中学(包括目前重庆12所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中学的8所农村职业中学)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第二次创业的试点学校。半年来,各校制订实施方案并积极付诸实践,已收到良好效果。
②充分发挥重庆农业类高校和农业类中专的骨干、示范、带头作用。运用高校和中专的师资、设备、基地、办学经验与科研优势,按原重庆片区、万县片区、涪陵黔江片区和农业类职业中学结对联合办学,使之优势互补,产生规模效应。
③在2000年内,每县至少办好一所农村职业中学的同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农村职业中学和农业类中专。目前,重庆有8所省部级、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其中2所为农业类中专学校;有12所省级、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其中8所为农村职业中学。在继续巩固、提高重点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同时,将在2000年内再建成省部级或国家级的农业类中专2所,农村职业中学5所。
3.加快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步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①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初职、中职、高职相互衔接与结合;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乡镇、与企业、与部门相结合,大力发展联合办学;推动学分制试点,农业类专业试行按农时季节安排教学。
②改革招生办法和毕业生就业机制。对职业中学农业类专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凡取得初中毕业文凭者,不限年龄免试入学,明确其培养目标是有文化、有技术、能致富的回乡务农的现代新型农民,学习期满,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建立健全市、县(区)、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对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指导和推荐服务。实行两种证书制度。继续健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和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办法,实行两证一齐发的政策,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优先聘录用获得双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
③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具备自立自强、创造业绩的本领,特别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卓越的社会合作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④围绕专业技能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总体目标,合理安排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学时间,增加公共素质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时间;积极采用模块式教学法,以灵活的模块组合、配置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复合型能力;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办法,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和设施建设,农业类专业要把广大农村作为实验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广开门路,同时增强职业学校的科技推广能力;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校办产业,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产业单位联姻,组建各类产业的生产经营联合体,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⑤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研水平。健全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并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经常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依托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及市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学会等,组织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的研究,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推广,优秀科研论文的评选,国内外教改动态、成果和高新科技的推荐、交流等等;建设一支专家型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为教育教学服务。
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干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从199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进行职业学校校级领导干部第二轮培训,使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做到:勤于思考,精于研究;敢于创新,忠于实干;善于团结,乐于奉献。成为干职教、懂经济、善管理的教育专家。充分发挥师培师训基地的作用,通过高校专升本的培养,在职进修、假期短训、以会代训、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到本世纪末,使60%以上的农村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到任职资格的标准,教学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水平适应教学的需要。
4.强行政府行为,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①统一认识,切实改变轻视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轻视农业职业教育的观念,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总的要求,制订或修订各地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经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付诸实施。
②统筹协调经济、科技、农业、教育、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分解有关职能部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协调配合,共同承担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任,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给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力的财力和政策支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的责任主要在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落实国家制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同时,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当根据有关法规制定地方性的经费投入政策,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费。
④建立健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市级重点督政,从1998年起,用三年时间分批开展对县(区)及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市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实施职教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情况的第一轮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主要指标。县级重点督学,每年一次对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进行督导评估,促使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真正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