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一、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傅思嘉[1](2021)在《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文中提出现有颈椎防治仪器往往由于刺痛酥麻、体位限制等体感不适问题导致用户使用粘度下降,从而降低或丧失长期使用效果。如何增强产品即时反馈效度,提升用户颈椎防护自觉性和信心度,成为颈椎预防类产品改良研究的聚焦点和关注点。本文采用多模态有机融合交互技术,针对青年用户群体进行用于颈病预防的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将六西格玛设计中的DMADV流程应用于对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针对颈椎病高发人群—青年伏案工作者,构建用户双向分析模型和功能系统图,准确全面的获取用户需求并完成向产品具体预防干预功能的映射转化。采用“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技术,构成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四种模态的多样化反馈机制。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肌电、皮电、心率变异性等生理实验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获取产品功能标准参数值,给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全方位、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对产品的外观因素、人机尺寸及技术实现原理进行综合考量,生成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方案,并采用Ergo LAB人机环境同步测试设备对产品进行效度评估。相比于同类产品,采用多模态交互融合的颈椎护理仪产品在干预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多感官体验性与产品即时反馈性,能够增强人们主动预防的意识并达到早期预防颈椎病的目的,对我国新健康管理理念及服务体系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黄剑浩[2](2021)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立足于传统针刺手法为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的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选穴均为C4~C6颈夹脊穴、天柱、后溪、申脉和悬钟。实验组采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苍龟探穴+捣法+飞法)针刺颈夹脊,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对照组所有穴位均行常规针刺治疗,每个穴位行针30秒,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痛量表(NPQ)、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SF-MPQ)和颈椎活动度(CROM)的变化,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无脱落病例,最终实际完成10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病程、年龄、NPQ评分、SF-MPQ评分和颈椎活动度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NP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并且实验组N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PI、PRI、VAS评分及SF-MPQ总分均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PPI、PRI、VAS评分及SF-MP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1),并且实验组颈椎活动度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P<0.01)。5.实验组共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6/50),对照组共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3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37/50),实验组的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痹开结调气针法可显着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的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放[3](2021)在《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相邻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而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断为相邻双节段颈椎病并接受ACDF或ACCF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96例患者中筛选出7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2.04±9.77岁,随访时间11-40月,平均15.73±4.16月。记录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术式、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以及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和ODI评分。影像学方面,角度指标有C2-7Cobb角、T1倾斜角(T1S);长度指标有下位邻椎间盘高度、融合节段高度和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最后根据ASD诊断标准评估下位邻椎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按术式分为ACDF组和ACCF组,有关一般情况各项参数,两组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植骨未融合的情况发生。78例患者发生ASD患者共19例(24.4%),其中ACDF组发生ASD患者共9例(23.1%),ACCF组发生ASD患者共10例(25.6%),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F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较少、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术后1年C2-7 Cobb角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影像学指标方面,两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C2-7 SVA、T1S角相比,并未得到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方面,两组JOA评分、NDI评分、ODI评分、VAS评分以及JOA评分在术后1年时的改善率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按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其中ASD组中行ACDF有9例(47.4%),行ACCF有10例(52.6%),与非ASD组相比术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年龄较大、下位邻近间盘高度损失程度较多、JOA评分、ND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职业、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高度、C2-7 Cobb角、C2-7 SVA、T1S角、VAS评分、ODI评分和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椎高度和曲度的维持方面,ACDF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在ASD发生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两种颈椎前路术式无显着差异。AS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JOA评分、NDI评分,其中年龄与ASD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呈负相关。

李谱友[4](2021)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五科收治的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人,对照组42人,对照组病例脱落2例,实际完成研究对照组40人,治疗组40人。两组患者均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根据不同证型使用补泻平衡手法进行分型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推拿手法(于天源主编《推拿学》颈型颈椎病治疗手法)进行治疗,辨证而不分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次数均为每天2次,以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收集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NDI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各方向的活动度,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对比,根据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统计判断。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年龄、体重、身高以及病程方面比较P>0.0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对均衡,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经R*C列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χ2值=0.139,P=0.998(P>0.05),两组患者的证型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7.5%,治愈22人,好转17人,未愈1人;对照组总体有效率92.5%,治愈13人,好转24人,未愈3人。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得z=-2.106,P=0.035(P<0.05),说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的NDI总评分、VAS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其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组间的VAS评分、NDI总评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的NDI总评分、VAS评分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将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评分细则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疼痛程度、头痛、睡眠三个自觉症状评分项目,第二部分为集中注意力、阅读等学习方面的能力的两个评分项目,第三部分为提起重物、驾驶、工作等其他的日常生活的动作评分。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三部分评分的组间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部分疗效评分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部分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发现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治疗后的各部分评分进行相应的组间比较,发现补泻平衡手法在疼痛程度、头痛、睡眠以及集中注意力、阅读方面评分比较时,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日常生活动作方面两组评分组间比较结果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方面评分的组间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P值均>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方面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方面的评分进行组间比较,计算得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效,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2.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在改善睡眠症状以及促进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手法,而对于增强提起重物、工作和驾驶方面的能力,两组治疗效果相当。

马晶晶[5](2021)在《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即试验组(坐位侧屈旋顶法)40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40例,进行治疗。研究过程中有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有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最终收集病例72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10次为1疗程,每周5次,治疗2周。2个疗程结束后,对收集整理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和总体疗效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两种治疗手法的疗效,最终得出结论。结果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评分表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39.81±6.96)分和治疗后(13.03±5.25)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9.28±7.51)分和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3.03±5.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40(35-46)%和治疗后14(11-17)%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7(33-42)%和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4(11-17)%和对照组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坐位侧屈旋顶法针对性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明确针对病变节段、稳定性好、疼痛感小、医患配合度高、疗效理想,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深入研究,并且推广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任金丽[6](2021)在《邵氏护颈操干预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邵氏护颈操对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邵氏护颈操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干预,连续干预12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12周视觉模拟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对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疼痛等症状方面,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组内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干预12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12周时颈椎病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均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干预后两组均能改善症状,但邵氏护颈操干预效果较优。(2)颈椎功能方面,两组分别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12周发现NDI评分均下降,在干预12周时,两组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干预12周时邵氏护颈操较常规锻炼对颈椎功能的改善更明显。(3)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干预12周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干预12周时,邵氏护颈操比常规锻炼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邵氏护颈操与常规锻炼均能改善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等症状、颈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短期内两组干预效果差异不明显,长远来说,邵氏护颈操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锻炼。

陈让[7](2021)在《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索其疗效依据,为临床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入组的患者72例,病例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02月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将72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和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隔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20分钟,共10次(2个疗程);导引1组做10次,每天两组,共20天。观察治疗前后颈痛量表评分(NPQ)和测量中上段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记录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对照组各治疗前后比较和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能一定程度改善病情,缓解颈项部的疼痛,而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优于单一常规推拿手法。(2)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分别采用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提升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强肌力,而二者结合时抗疲劳能力更好。(3)总体疗效和愈显率分析: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1)两组治疗都有一定疗效,常规推拿手法和调胸稳颈手法均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治疗有效。(2)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二者结合进行治疗时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3)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一定程度使斜方肌表面肌电的MF、MPF值升高,都能缓解颈项部肌肉疲劳,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但经两组之间比较,试验组肌肉的疲劳情况改善更佳,两种手法结合时更能提升肌肉力量。(4)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愈显率优于单一的常规推拿手法,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具有一定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赵雄[8](2020)在《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人们在使用手机以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同时,上半身往往处于一种不自主的头颈向前探出、含胸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长期以往就会引发颈肩部疼痛以及颈部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发生。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就是一种由于身体不良姿势而导致的常见肌肉骨骼系统疾患,而且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患者可进行自我治疗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姿势矫正训练起到缓解疼痛、纠正异常体态的作用,其见效快、疗程短、有效预防复发的特点在康复领域广受好评。本研究分别采用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头前倾角(Forward Head Angle,FHA)和圆肩角(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明确McKenzie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为McKenzie疗法防治上交叉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上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大学生志愿者40人,简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开展为期六周的干预实验,每周治疗5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其中实验组采用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FHA和FSA角度值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HA和FSA角度值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S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FH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最终结论:1.McKenzie疗法和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疼痛的缓解、不良体态的纠正、颈椎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颈椎功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McKenzie疗法在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的疼痛症状、纠正不良体态、增加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提高颈椎功能方面均较推拿疗法见效更快而且效果更为显着,尤其在纠正不良体态方面更具优势。故此,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自我治疗方法值得应用于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而且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闫菲菲[9](2020)在《具有劝导特性的交互式颈椎病预防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琼月[10](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成都市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2.分析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危险因素。3.构建中医特色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方法1.以成都市为例,按照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颈椎亚健康表及本课题组设计的一般资料表。严格按照调查研究的设计、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各个阶段的要求开展本内容。2.整理、分析前期数据,了解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娱乐模式的转变,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不良姿势体位、熬夜、沉迷手机游戏等因素影响,颈椎亚健康患病率急速上升,对颈椎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重要的解决方法。3.以中医“治未病”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文献理论研究、专科专家咨询和已有研究基础三方面为基础,结合前期调查研究结果,构建出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初版,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完善,形成最终版健康教育方案。这一健康教育方案是对中医传统精髓的挖掘和发展,是针对性适用于高校大学生特点的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结果1.727名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颈椎病患病75人(10.31%),颈椎亚健康为324人(44.57%),颈椎健康为328人(45.12%)。颈椎亚健康评分总体均分为24.22±7.82。2.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椎亚健康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数据显示:父母是否患颈椎病、冷空调使用频率、压力、书写时长、饮食偏好、读写娱乐等姿势、专业、年级、运动时长、性别(按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共10个因素,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剔除年龄、睡眠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共3个因素,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等级(健康、颈椎亚健康、颈椎病)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761。5.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两轮德尔菲专家法:(1)共选取15位省内专家,包括成都、达州、简阳、泸州、绵阳、雅安;其中男女比例为1:4;专家年龄为41.87±9.65岁;专家工作年限平均为20.80±10.86年;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0%,职称中级以上职称占40%;专家工作领域主要为临床护理相关专家10名,医疗相关专家5名。(2)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两轮专家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13.33%。(3)专家判断依据为0.87,专家熟悉程度为0.847,权威系数为0.86。(4)两轮德尔菲专家对各个条目评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9,0.00-0.16;满分率为20-93.3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9(P<0.000),0.253(P<0.000)。结论1.本研究显示大学生颈椎病患病率处于中偏低水平,颈椎亚健康水平处于中偏高水平,因此,大学生颈椎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为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不是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3.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产品使用时长3项,其不是颈椎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4.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评分和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相关系数较高,且呈正相关,可以使用本研究的颈椎亚健康评分表,简单估计颈椎健康程度。5.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可靠性。可以供各高校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预防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使用。

二、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颈椎护理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智慧医疗及智能可穿戴产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人机交互与多模态智能交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4 产品交互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概述及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2.1 颈椎病预防研究现状
    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2.2.1 颈椎病防治中的预防方法
        2.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特点分析
    2.3 颈椎产品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2.3.1 颈椎产品的分类
        2.3.2 颈椎类产品特点分析
    2.4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及设计问题指出
        2.4.1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
        2.4.2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第3章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获取
    3.1 用户人群研究及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3.1.1 我国颈椎病患病人群特征
        3.1.2 年龄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3.1.3 职业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3.1.4 基于影响因素研究的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3.2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3.2.1 颈椎病致病危险因素获取
        3.2.2 目标用户颈椎病致病最显着危险因素获取
        3.2.3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3.3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3.3.1 目标用户行为方式分析
        3.3.2 目标用户情景环境方式分析
        3.3.3 目标用户心理认知分析
        3.3.4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3.4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分析
第4章 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及多模态功能设计
    4.1 基于用户需求的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
        4.1.1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系统图构建及产品功能初步获取
        4.1.2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树构建及产品功能具象化
    4.2 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
        4.2.1 多模态概念及AI设备中感知模态分析
        4.2.2 多模态智能交互产品及市场价值分析
    4.3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多种模态功能设计及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4.3.1 颈椎护理仪产品“视听触嗅”模态功能设计
        4.3.2 基于人机环境同步实验测试的颈椎护理仪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第5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产品方案设计
    5.1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产品造型草图方案绘制
        5.1.1 健康理疗类产品造型意象分析
        5.1.2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草图方案绘制
    5.2 颈椎护理仪产品主要结构人机分析
    5.3 颈椎护理仪功能技术原理分析及产品CMF分析
        5.3.1 颈椎护理仪三维模型输出及各模态功能技术原理分析
        5.3.2 基于颈椎护理仪产品目标用户的产品配色分析
        5.3.3 颈椎护理仪产品材质及表面工艺的产品细节分析
    5.4 颈椎护理仪产品最终效果展示
    5.5 颈椎护理仪产品辅助软件设计
        5.5.1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功能概述
        5.5.2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信息架构设计
        5.5.3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界面视觉设计
第6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原型测评
    6.1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竞品对比分析测评
    6.2 颈椎人机环境同步测试云平台的产品定量化评估测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不良事件处理
        2.7 统计学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2.2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结果
        2.3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关于病因
        1.2 筋骨失衡是颈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
        1.3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学治疗现状
    2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2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2.3 颈型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健
    3 穴位的选择依据
    4 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概述
        4.1 穴结理论——基于“神客共会”思想的腧穴形态学模型
        4.2 苍龟探穴
        4.3 捣法
        4.4 飞法
        4.5 君臣佐使,系统解结
    5 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立论依据
    6 指标的选择依据
        6.1 颈椎活动度
        6.2 量表的选择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试验完成情况分析
        7.2 基线资料分析
        7.3 SF-MPQ评分分析
        7.4 颈椎活动度分析
        7.5 NPQ评分分析
        7.6 临床疗效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毫针针刺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颈椎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疗研究进展
    2.1 ASD的定义
    2.2 ASD流行病学
    2.3 ASD的发病机制
        2.3.1 自然退变
        2.3.2 生物力学
        2.3.3 生物化学
        2.3.4 遗传因素
        2.3.5 手术因素
        2.3.6 其他因素
    2.4 ASD的诊断
    2.5 ASD的治疗
        2.5.1 非手术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ASD的预防
    2.7 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病历资料
    3.3 治疗方案
        3.3.1 术前准备
        3.3.2 麻醉方法
        3.3.3 手术方法
        3.3.4 术后处理
    3.4 评价指标
        3.4.1 一般观察指标
        3.4.2 影像学指标
        3.4.3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
    3.5 诊断标准
        3.5.1 植骨融合标准
        3.5.2 ASD诊断标准
    3.6 统计学方法
    3.7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结果
    4.1 ACDF 组与ACCF 组
        4.1.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1.2 下位邻椎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
        4.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1.4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1.5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1.6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1.7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 ASD 组和非ASD 组
        4.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2.2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2.3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2.4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2.5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2.6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7 ASD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ACDF与 ACCF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5.2 颈椎前路术后下位邻椎节段退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5.3 不足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回顾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与观测指标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分析与结果
        3.1 病人数据的基本信息分析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证型分布对比
        3.3 总体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NDI评分比较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及病例脱落
    4.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现状
        4.3 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
        4.4 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4.5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和研究方法
    1 病历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资料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析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邵氏护颈操干预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现代中医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展
    2.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生理病理基础
        2.3 发病机制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3.1 推拿疗法
        3.2 针灸疗法
        3.3 药物疗法
        3.4 综合疗法
        3.5 运动疗法
        3.6 手术疗法
        3.7 新兴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病例的分析与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比较(VAS)
        3.3 两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
        3.4 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比较
        3.5 两组简明生活质量(SF-12)评分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邵氏护颈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探讨
        2.1 调节筋骨,维持颈部框架平衡
        2.2 疏松肌肉,提供颈部力学支撑
        2.3 减轻压迫,促进受损神经恢复
        2.4 行气活血,解除疼痛焦虑状态
    3. 干预结果及分析
        3.1 干预结果
        3.2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两组间性别比较情况
        3.1.2 两组间年龄分布情况
        3.1.3 两组间病程比较
    3.2 主要疗效评定结果
        3.2.1 NPQ评定结果
        3.2.2 表面肌电图MF、MPF评定结果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3.3.1 临床疗效对比(详见表16、图16-1、图16-2、图16-3)
        3.3.2 总有效率对比(详见表17、图17)
        3.3.3 显愈率对比(详见表18、图18)
4 讨论
    4.1 西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1.1 发病病因
        4.1.2 发病病机
    4.2 中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2.1 筋骨平衡
        4.2.2 筋骨失和
    4.3 调胸稳颈手法的特点
        4.3.1 注重颈胸整体观
        4.3.2 重视动静相结合
        4.3.3 强调呼吸顺势调整
    4.4 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探讨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依从性评价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颈痛量表(NPQ)
致谢

(8)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上交叉综合征简介
        2.1.1 定义
        2.1.2 症状体征
        2.1.3 流行病学
        2.1.4 病因
    2.2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2.1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外研究现状
        2.2.2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内研究现状
    2.3 McKenzie疗法及其研究
        2.3.1 McKenzie疗法概况
        2.3.2 McKenzie疗法的特点
        2.3.3 McKenzie疗法对疼痛现象的认识
        2.3.4 McKenzie疗法的应用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4.1.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的比较
        4.1.2 两组患者治疗前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NDI得分的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的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人数的比较
        4.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4.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改善人数的比较
        4.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改善人数的比较
        4.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5 分析讨论
    5.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的分析
    5.2 两组患者FHA和 FSA角度值变化的分析
    5.3 两组患者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变化的分析
    5.4 两组患者NDI得分变化的分析
    5.5 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的比较分析
6 研究结论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10)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颈椎亚健康研究现状
        (一)概述
        (二)颈椎亚健康国外研究现状
        (三)颈椎亚健康国内研究现状
    二、颈椎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一)大学颈椎亚健康发生现状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高危因素
    三、中医治未病经典理论的概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抽样方法
        (四)调查工具
        (五)资料收集
        (六)统计方法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大学生一般资料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
        (三)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四)颈椎亚健康得分和颈椎健康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五)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一)颈椎亚健康一般资料分析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分析
        (三)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多因素分析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程度呈正相关
第四部分 基于治未病理论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
        (二)专家小组讨论
        (三)德尔菲专家法
        (四)统计方法
        (五)质量控制
    四、研究结果
        (一)专家一般资料
        (二)专家的积极性
        (三)专家权威程度
        (四)专家的协调程度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各级指标内容修改
    五、讨论
        (一)健康教育方案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健康教育方案编制的可靠性
        (三)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的意义
第五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亚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D]. 傅思嘉. 燕山大学, 2021(01)
  • [2]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剑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D]. 李放.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D]. 李谱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马晶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邵氏护颈操干预非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任金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D]. 赵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具有劝导特性的交互式颈椎病预防产品设计研究[D]. 闫菲菲.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10]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D]. 张琼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日常生活中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