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应激反应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应激反应对于个体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青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过度应激反应。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青年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增多,尤其在适应社会方面,应激反应会增加。各级组织,应该帮助青年学会适应与控制应激情境,建立适宜的应激反应水平,培养提高青年的应激能力。
[关键词] 应激反应 应激事件 应激能力 心理自卫防御
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1993年的调查统计表明,在这一年的求询者中,16—35岁的青年人占73.7%,其中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比例较其他年龄群体比例为最高。社会适应不良的在16—25岁的青年人中比率高达9.2%。〔1〕北京理工大学对1992年入学新生进行的测试也发现,有34.4%的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2〕。 心理疾病主要与人的应激有关,人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患心理疾病。青年中心理疾病比率偏高,说明目前我国青年应激能力低下。应激能力低下,将无法应付社会改革变迁下的复杂情境,阻碍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更难于担负起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将就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青年的应激反应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青年应激能力培养的思考,以期引起共识。
一
什么是应激?美国应激研究的权威学者拉扎勒斯(Lazarus )等人认为:应激(stress)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超出个体或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社会系统、个体的心理系统以及机体组织系统,一旦不能满足需要(环境需要与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反应时,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产生一种反应,这就是应激反应。而适应能力(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与需要(环境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平衡与否,是应激产生的关键。
个体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躯体性应激反应(生理过程发生重大变化)与精神性应激反应(一种紧张而强烈的情绪体验)。应激反应对个体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应激反应,如适度的情绪唤起、集中注意、唤起警觉、调整动机、激发斗志。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评价应激源的性质,作出合理判断与决定,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动员和聚集人的内在潜力,加快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人处于这种应激反应水平,更能保证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例如,竞争机制引入后,许多青年都有一种危机感、紧张感,其中有的能够迅速转变观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学习和掌握多方面专业知识、多种技能、多种语言,以适应社会竞争,参与社会竞争。这是一种积极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下的青年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也有的青年面对招生、分配、用工制度的改革却不知所措、焦虑不安,不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思维、计划,不去积极地分析形势,为自己适应竞争创造条件,而是等待、观望,不敢参与,面对别人的成功,心理又难以平衡。有的一受挫折,只会怨天尤人,甚至放弃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消极的应激反应常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抑郁、积极性过高或过低、仇视周围的人们、反社会的病态心理等等。过度应激反应长期困扰个体,可能导致机体能动资源急剧减少,抑制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成为患病(特别是心理疾病)的启动机制。常见的是精神衰弱、神经综合症、慢性疲劳、机体早衰等。
二
其实,某一应激事件,并不必然激起个体的应激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泰然处之,有的人焦虑恐惧。哪些人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产生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呢?构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因素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应激反应的强弱与人的个性特质有关。这是由于受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的影响。如神经类型弱者、癔症性格者,因为敏感多虑,忧柔寡断,所以面对应激源易产生恐惧焦虑,应激反应较强烈。但是,个体的应激反应更多地受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方式以及习惯化了的认知评价倾向等心理素质的影响。
青年较其他年龄群体相比,生理和心理特点又具有特殊性。比如,青年正处于性生理、性心理的迅速发展期。性困惑是我国青年应激反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性问题的求询者中,59.4%的是16—25岁的青年〔3〕。这与我国青年缺乏正确的性教育有关。 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后,青年受到大量性刺激信息的干扰,但至今所受的仍是讳莫如深的“性压抑”教育。性压抑与性冲动的矛盾心理,使一些青年对于自己的正常性生理发育现象诚惶诚恐,不少少女初次来月经总感到羞于见人,有一种恐惧和强烈的不安心理。近些年青年中性变态、性犯罪增多就是这种应激心理的反应。由于青年个体完成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导致青年期许多矛盾的产生。如独立要求与独立能力发展不足的矛盾、性意识的发展与社会道德观念准备不足的矛盾、思维的批判性与社会经验缺乏和认识上的狭窄之间的矛盾、封闭性与要求交际理解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双方,一方代表青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所达到的现有水平和状态,即现实的自我;另一方则代表青年所追求的目标,即理想的自我。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实质上就是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既是青年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青年消极的应激反应产生的根源。这些矛盾集中反应在早恋、失学、应考、择业、失业、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对青年来说十分现实的应激事件中。因此,青年期更容易产生过度应激反应。由此可见,培养青年的应激能力,是有效解决青年期心理矛盾的关键。
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天灾人祸、噪音污染对青年会产生较大刺激,但青年的应激反应更多的是社会适应性应激反应。对青年应激反应产生影响的具体社会因素主要有:
(一)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念冲突的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改革变迁时期,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在逐渐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零散杂乱,又不成系统,青年处于这种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很难依据自己有限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他们对新的价值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对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又认识不足。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职业的选择中有一种消除旧的价值观念、趋向新的价值观念的紧迫感和超前感,这就导致与父辈群体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主要在变革速度上),代沟的加深,进一步增加了应激反应因子。
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中,有的青年会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形成一种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差、应激能力低、认识能力不强的青年来说,更易产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调、行为失范。近些年来青年中跟着感觉走、感到“没劲儿”、狂热“追星”的增多就是这种人格心理的反映。
(二)竞争机制引入,青年在职业评价和选择中产生的心理冲突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个人理想需要,这适应了青年正在形成的自主自立意识,有助于青年的心理发展的成熟。但是,竞争给青年以展示潜能机会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复杂的职业选择机会,更多的挑战,也增加了青年的挫折感、失败感与恐惧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创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很不完善,青年在就业竞争的选择评价中容易产生心理冲突,或过高估计自身能力而难以满足;或受自身能力局限碰到挫折而悲观失望,在竞争不平等的条件下失败,青年心理更难以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失去信心,陷入苦闷、彷徨,甚至作出越轨行为。
(三)社会分配不公,及收支失衡引起心理冲突的影响
青年人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总希望能成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弄潮儿。随着生活现代化层次不断提高,交际范围扩大,青年中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越来越多,收支失衡现象十分普遍。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分配不公,一些靠正当劳动收入消费的青年相比之下显得相对贫困,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他们心理总不平衡,感到自己吃了亏,同时又有一种自卑感。
(四)生活节奏加快,身心疲劳的影响
为了适应社会竞争、满足日益超前的消费需要,相当部分的青年正逐渐打破以往生活常规,有的兼有几种职业,有的工作之余还安排紧张学习,有的忙于社交,整天超负荷运转,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处于这种高强度、高频率的应激状态下,被紧张、焦虑困扰,久而久之,导致身心疲劳,产生心理疾病。
(五)家庭、学校实现精神保健职能的偏差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本应对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样重视,现实中多数父母对子女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智慧增长能自觉关心,但对子女精神发育却比较麻木,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和培养。大多数父母向子女传授的知识经验,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得不到子女的认同,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现代青年一般是在父母的过份保护和溺爱中成长起来的,自主性较差,依赖心理严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给青年人从小种下了消极应激反应的病根。
学校是培养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机构,可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长期以来重视的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健全心理的培养。考试升学竞争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要应激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学生置于一种高度应激状态。而大多数学校对学生中的过度应激反应听之任之,缺少专门的心理指导和有效的措施。
家庭和学校在实现精神保健职能方面的偏差,是当前青年应激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复合运动中,不断打破环境和个体需要与社会系统和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平衡,从而使青年产生应激反应的。
三
帮助青年学会适应应激情境、控制应激情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应激能力是有效解决青年期各种心理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青年社会化正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青年的应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适宜的应激反应水平,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青年学会合理运用心理自卫防御方法,减缓消极的应激反应
心理自卫防御方法,是个体在遇到矛盾、冲突、困境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的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主要通过自我安慰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巧妙地把自己与现实相矛盾的关系转换为相适应的关系,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痛苦,求得心理平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如文饰心理、补偿心理、迁怒心理等都是一种心理自卫防御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面是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与不安,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消极面是使人力求逃避现实而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应激事件采用回避方式的人心理状况较差,而采取主动应付方式或较少采取回避方式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自卫防御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回避方式,应注意合理运用,它较适合运用于无法控制与无法改变的应激事件(如:财产损失、天灾人祸等)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对于那些通过努力、可控制、可改变的应激事件或情境,以及长期压力威胁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则不宜过多采用这种方式。此外,运用生物反馈、意念、凝神、深呼吸、自我摧眠、按摩,有利于控制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缓解紧张度,改进注意力,提高反应速度,预防应激的损害。
(二)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和评价各种应激事件
据心理学专家拉扎勒斯等人研究发现,应激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很大部分决定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如果个体认为某事件是不相干的就会漠然处之;认为是平和的、积极的,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认为是紧急的,则会导致焦虑、烦恼、惧怕、厌恶等情感产生。所以,引导青年正确地认识应激情境、解释事件、正确评价事件、评价自己应付事件的能力,是培养青年应激能力的有效途径。当青年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危机时,首先要注意与他们一起分析和区别合理挫折与条件挫折,如果能认识到这是一种合理挫折,就会把它作为生活中正常必然的事件看待;如果认识到这一挫折是锻炼自己的有利条件,是学习或处理这些问题的机会,就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坚定志向,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其次,注意帮助他们分析能利用的人和社会资源,可创造的条件以及消除不良应激反应的各种应对方式,采取这些应对方式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为此应采取哪些直接行动改变情境等等,以便青年能更切实际地考虑问题,改变原来错误的认识与评价,建立适宜的应激水平,这对青年应激能力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三)引导青年正确评价自我,不断更新自我,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建立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但真正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矛盾和痛苦。引导青年正确评价自我、努力更新自我,有利于减缓应激刺激。例如,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就会承认个人的力量有限,摆脱内心潜在的不良因素,懂得只有进一步努力学习,与人协作,扬长避短,才能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取得成功。人有自知之明,就会明白哪些事件、情境对自己来说会产生应激反应,哪些事情自己最拿手,应集中精力去做,努力争取生活的主动权而避免陷入应激状态。在认清自我、正确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引导青年注意不断更新自我,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心、幽默感、灵活机智、较强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个体在面临应激情境时充分相信自己,积极主动地控制应激情境,努力争取支持或谋划出路,而不气馁、盲目自卑和自暴自弃。
(四)创造适宜情境,引导青年对应激事件作自我努力归因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紧张情绪与人的归因方式有关,不同的归因方式可导致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期望和行为。对事件作自我努力归因,往往使个体感到羞愧、自责,从而对事件的改变抱有良好期望,相信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就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增强主动应付方式,减少回避应付方式。例如,在会考失败、择业受拒时,有的青年一蹶不振、破罐破摔,有的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形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是自我归因的不同。
引导青年对应激事件作自我努力归因时,要注意了解青年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有的青年由于曾有过受挫折经历,面对失败、困境,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自己能力低,是个天生的笨蛋,因而心灰意冷,抬不起头。对这种青年,可针对性的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同时向他们指明,他们的失败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有的青年在顺境中长大,习惯依赖父母,自主自立意识不强,缺乏对应激刺激的体验,因而稍受挫折,便灰心丧气。有的则一味归因于领导偏见,社会不公、家庭和单位条件不佳。对这些青年可有意创设适当的应激情境,给以一定的应激刺激,让他们承受一些“挫折”和“打击”,形成心理应激状态。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去克服困难,从中增长应激经验。认识到自我努力程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不断鼓励、强化,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对于那些应激反应水平过低,学习工作打无准备之仗、对将要发生的应激事件或情境缺乏相应的紧张感、必要的预防态度的青年,有意识地创设应激情境,对他们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有利于提高其应激反应水平。
注释:
〔1〕〔3〕上官子木:《从心理咨询看中国人的心理困扰》,《心理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4年,第8期。
〔2〕季强文:《试论心理健康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其控制》, 《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