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启示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学校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在其整个学校教育中却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颇有成效,可谓“无名有实”,形成了适合本国需要的,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特点。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在借鉴其有益做法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
1 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1)德育地位:教育的最本质和最高目的,具有不容怀疑的重要性
在美国,资产阶级道德被奉为“教育的最本质和最高目的,德育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1]。早在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就在《对学生特征的看法》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智力和成就,他的感情组成,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职业态度和技能,他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念,他的经济能力,他的美学欣赏。简言之,应加强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知识训练。”[2]美国前总统里根说:“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钱花得少,而是因为钱花得不当,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3]。1990年2月乔治·布什总统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美州长会议上发表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5]。在其1994年3月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定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2)德育目标: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责任公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由于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分权性质,美国学校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学校德育目标。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学校不存在德育目标。早在1938年,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在《美国民主教育之目的》报告中,就提出公民教育的十二项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审慎的判断、宽容、维护公共资源、科学的社会应用、世界公民、尊重和遵守法律、经济知识、政治责任、笃信民主[6]。70年代后,美国许多教改方案中都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中培养学生具有美国精神(即爱国的民族精神;乐观进取、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崇尚个人奋斗的民族精神[7]。),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是其德育目标的一大特点,这使美国学校德育深刻地反映出注重现实和兼容并包的特色。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十大任务时就特别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主要指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以适应美国发展对人才的需要[8]。1975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对“责任公民”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尊重他人威信和价值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的责任,了解和遵守法律的责任,等等[9]。
(3)德育内容:凸现道德、心理综合化的健全人格教育,具有素质教育的倾向
美国学校德育内容从总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学校德育也基本上围绕公民教育的基本含义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成为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而其核心内容,如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长期保持基本不变。在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它主要表现为历史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合理、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的,贯穿整个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他们都规定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并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其核心在于培养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所以,价值观教育也是美国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健康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教育的表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爱他人、爱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被看成是形成这种价值观的最根本的条件。这种教育最终目的和教育过程或手段之间的矛盾,正是美国学校德育所刻意追求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美国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4)德育途径与方式、方法:多样化,具有层次性、全方位渗透性
美国学校德育存在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就内容而言,美国中小学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要通过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中小学公民学课程及大学专题其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
美国学校不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近来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中小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要重视宣传各个时代的科学家对该门学科的贡献,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与发明创造精神。大学理科教育则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
美国学校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也十分注重层次性。中小学的德育教学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虑到中小学缺乏判断力,模棱两可的方法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混乱,为此在信奉多元性的同时注重正面引导,以发挥先入为主的德育功能,同时注重启发诱导,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故事法,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避免正面教育变成强迫灌输。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或概念游戏,还把现场教学(如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等)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大学的德育除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外,还注重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和校园建设、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品德完善。其中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广大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显然,这种渗透把理性的道德精神遍布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5)德育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多元整合的取向
在美国当代德育模式中,影响较大并经常为各种教育专著所提及的有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六种模式。这些德育模式的确立注重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为知识依托,以科学的调查研究、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有的道德教育方案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或提供详尽的应用说明,从而使道德教育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要这样做”建立在“为什么这样做”的客观依据上,而不是从条条本本出发的主观设计。因此,尽管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其基础的客观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更可信,更能引起共鸣和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法,即学生可通过学习一个价值观的过程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过程由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组成,即①选择,它包括自由的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在考虑结果后的选择三个步骤;②珍视,它包括珍视与珍惜、公开认可两个步骤;③行动,它包括根据选择去行动、反复行动两个步骤。同时对这七个步骤的具体涵义作了说明。这七个步骤的评价过程,在内容上可以运用于个人生活、个人问题、社会问题三个方面。基斯切鲍针对实施这种评价过程产生的一些问题,将这三个方面扩大到五个方面即思考、情感、选择、沟通、行动[10]。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价值观都可以通过这个价值观的过程来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即取“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aion)、“环境”(environment)和“体验”(experience)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11]。这一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新产物[12]。
2 启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展望
(1)重视和加强德育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因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而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中,思想道德品质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在重视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建设的形势下,尤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诚然,人们不能指望学校德育解决所有的社会道德问题,但通过学校教育传播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道德调节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柱的重要途径。无视这一点,将为之付出代价,承受历史的惩罚。在崇尚科学技术、追求经济增长的时期,道德教育被相对削弱虽不能说是一条规律,但却是迄今为止西方当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普遍事实[13]。美国50年代对道德教育的漠视,不过是这些事实中的典型例证。前车之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由此,我们提出加强德育完全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远目标,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把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向新的水平
爱国主义在美国占据高层次地位,既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它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现代社会来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国家。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德育的灵魂,德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强调要培养美国人,做一名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的美国人,由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在美国,同军队和其他职业一样,学校有“忠诚宣誓”,以履行开国的《独立宣言》和宪章阐述的原则作为天职。学校通过国旗、国歌和独立战争中先辈英勇奋斗、捍卫主权的故事教育年轻一代。上至总统,下至“归化”美国的各国移民,都重视培养“美国精神”。外国移民入籍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关美国历史、社会、文化、法律的考试,并在星条旗前进行入籍宣誓。我们应当对以往那种突出政治,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进行反省,把德育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借鉴美国学校德育的合理成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
(3)根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学校德育的内容体系,实施以人格现代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心理—道德教育
美国学校德育的实践表明,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一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方面的有机结合;二是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三是使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构成立体的德育内容体系。
道德中有些行为准则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德育内容是分层次的,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对青少年儿童来说,其道德发展一般遵循先道德,后政治思想的顺序。心理教育,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主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情操。因此,青少年儿童时期主要是打好做人的基础,在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为将来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献身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诚实、正直、勇敢、坚毅、守信、负责等;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有礼貌、讲卫生、遵纪守法等。抓住了这些内容的教育,既为进一步形成该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容易收到实效。
(4)重视“养成教育”和实践,把道德知识教学与道德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这符合道德认识的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正确的道德认识源于良好的道德实践,而“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锻炼过程。它通过引导学生履行各种行为规范,经受检查、评价等来丰富他们的道德生活实践,在道德的感性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上升为对道德理性的认识。从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对中小学生尤其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即不仅要讲清道理,更要重视在行为实践中反复加以训练,并逐渐培养成为习惯。美国规定中小学必须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美国中小学上学的第一节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国旗肃立,右手贯于左胸前唱美国国歌,旨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经过这种礼仪的长期训练、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会自然地对国家产生积极态度。
在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14]。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也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5)加强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美国近百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教育改革运动无不是以理论反省、新理论诞生为先导的。70年代美国道德教育复兴就是从理论反省开始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它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案,指导着美国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实际,使美国学校德育重获生机。美国不仅注重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造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可以这样说,虽然美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许多弊端,但他们在德育工作模式和基本方法的构建过程中注意实验探索和理论指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自80年代以来,在美国流行的六种德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这些德育模式的实验与实践为提高美国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德育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上,经验的积累多于理性的批判。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以指导新世纪的德育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