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书臣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书臣

(长沙医学院)

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其进行CT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并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CT扫描:诊断符合率为94.6%。诊断出221个椎间盘突出,其中129例单个椎间盘突出,占58.4%,43例2个椎间盘突出,占38.9%、2例3个椎间盘突出,占2.7%。其中2例是L2-3,占0.9%、13例是L3-4,占5.9%、105例是L4-5,占47.5%、101例是L5-S1,占45.7%。其中14例是脱出型,占6.3%、10例外侧型,占4.5%、4例是椎间孔型,占1.8%、167例是旁中央型,占75.6%、26例是中央型,占11.8%。突出髓核的前后径在2-12cm,平均(7.06±4.28)cm。结论 CT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病理特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指患者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导致周围的神经组织受到压迫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与解剖因素、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以及外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及早的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予以针对性的治疗[1]。本文笔者为了辩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特征,特收集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查究,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收集本院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其中女性72例,占48%(72/150),男性78例,占52%(78/150),年龄区间是25-70岁,平均年龄为(47.52±21.18)岁;病程区间是2-17年,平均病程为(9.52±6.25)年。研究前,家属、患者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签字。

1.2 方法

采用GE宝石能谱(Discovery CT T50HD)64排螺旋CT(产地:国外.美国)的螺旋扫描机,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患者的臀部下方放置软枕,将双腿微微屈伸,进行定位,保持扫描的基线与椎间盘的连线平行,骨窗窗位(300-600),软组织窗位(200-400),骨窗窗宽(1200-2000),窗位(30-50),层厚=3mm,间隔3mm,依次扫描患者的椎间盘,将扫描的结果传送至工作站[2]。

1.3 评价指标

所有获得的图像均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给出诊断,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要进行再一次的讨论,统一答案。

2.结果

CT扫描:150例患者中,诊断出221个椎间盘突出,其中129例单个椎间盘突出,占58.4%(129/221),43例2个椎间盘突出,占38.9%(86/221)、2例3个椎间盘突出,占2.7%(6/221)。其中2例是L2-3,占0.9%(2/221)、13例是L3-4,占5.9%(13/221)、105例是L4-5,占47.5%(105/221)、101例是L5-S1,占45.7%(101/221)。其中14例是脱出型,占6.3%(14/221)、10例外侧型,占4.5%(10/221)、4例是椎间孔型,占1.8%(4/221)、167例是旁中央型,占75.6%(167/221)、26例是中央型,占11.8%(26/221)。突出髓核的前后径在2-12cm,平均(7.06±4.28)c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手术探查结果 经手术探查与CT符合的209例,诊断符合率为94.6%(209/221);不相符的12例患者中,4例是原手术后纤维组织增生,占33.3%(4/12)、2例是团块状黄韧带肥厚,占16.7%(2/12)、1例是小关节突增生,占8.3%(1/12)、2例是髓核脱出并下滑到了下一个椎体间隙中,占16.7%(2/12),3例是术中未见椎间盘突出,占25%(3/12)。

3.讨论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坐姿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椎间盘疝”,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腰腿疼,是由于马尾神经、脊髓、血管以及神经根受到压迫所致。多见于患者腰部,其次是胸部和颈部,胸部和颈部相对少见,L5-S1、L4-5最为多见,根据不同的突出组织类型,将该病分为髓核突出与纤维环突出,患者直接的征象是突出的软组织块影,边缘和形状多不规则,大部分是半月形突出、新月形突出、丘状突出椎管,疝块偶有钙化,具有较高的密度。如果软骨版、破碎的纤维环、髓核等一同进入到了椎管中,被称为椎间盘脱出,此时髓核已经穿过了韧带,并且进入到了硬膜外腔。此时诊断的依据是突出的髓核位于硬膜囊之外,并且呈孤立状,椎体的后缘与边缘呈锐角,或者是突出髓核中心,位于椎管中,如果突出的髓核周围存在的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则此时CT难以区分,需要借助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进一步确诊[4]。椎间盘突出偏侧型的患者均有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脊髓水肿、神经根水肿、硬膜囊受压等占位效应,进而导致椎间盘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的内容物主要在神经管中,外出口以及内出口均有一定的变化,纤维结缔组织、黄韧带存在粘连或者充填等变化,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显著,适合进行手术治疗。椎间盘疝对椎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受累的骨质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进而引发骨缺损,导致骨硬化[5]。CT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检查时间较短,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不会给家属、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患者容易接受,诊断迅速。CT成像不受胃肠内积气、体型等因素的影响,骨骼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情况可清晰的显示出来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6]。本研究中,CT扫描诊断符合率为94.6%。诊断出221个椎间盘突出,其中129例单个椎间盘突出,43例2个椎间盘突出、2例3个椎间盘突出,占2.7%。其中2例是L2-3,占0.9%、13例是L3-4、105例是L4-5、101例是L5-S1。其中14例是脱出型、10例外侧型、4例是椎间孔型、167例是旁中央型、26例是中央型。突出髓核的平均前后径(7.06±4.28)cm。证实了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应当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将其积极的推广于临床,并造福于更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CT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对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类型进行有效分析,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诊断患者疾病提出更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J]. 医药前沿,2017,7(9):166-167.

[2]瞿群威,李尧,曹可政,等.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CT特征分析及机理探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93-95.

[3]陈红. 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MRI影像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4,33(5):14-15.

[4]张筱双.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定位与症状体征的关联性分析[J]. 海南医学,2013,24(1):46-48.

[5]崔保刚,张爱琴.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CT和MRI临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 中外医疗,2014,33(4):175-176.

[6]方俊华,陈家红,龚娅玲,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3):78-79.

论文作者:李书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书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