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探究温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中医分型标准将78例KOA患者分为风寒湿阻型(21例)、阳虚寒凝型(19例)、瘀血阻滞型(20例)和肾虚髓亏型(17例),均采用温针治疗,比较各证型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各中医证型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其中阳虚寒凝型治疗总有效率最高,肾虚髓亏型和风寒湿阻型相接近,瘀血阻滞型相对较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KOA效果较为理想,以阳虚寒凝型疗效最优,值得推广。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温针疗法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膝关节疾病,由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以膝部肿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给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困扰。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78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采用温针疗法治疗,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KOA患者78例,来诊时有不同程度膝关节障碍,经X线片等检查并确诊,符合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对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以及有膝关节手术史和近期使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史患者予以排除。其中男性30例,女性48例,年龄范围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4.8±6.7)岁,病程为1~13年,平均为(5.2±1.7)年,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将该类病症分为4个证型,其中风寒湿阻型21例,阳虚寒凝型19例,瘀血阻滞型20例,肾虚髓亏型17例。4种证型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均采用中医温针灸法,主穴为内膝眼和外膝眼,其中风寒湿阻型配三阴交,阳虚寒凝型配足三里,瘀血阻滞型配血海,肾虚髓亏型配太溪,具体操作为:取仰卧位,碘酒消毒穴位皮肤,以28号2寸毫针直刺,进针深度为2~3c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中度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宜,得气后将1.5cm长的药艾柱套在针柄上并点燃,每次灸1壮,烧完后出针,1次/d,30min/次,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2d。
1.3评价指标
观察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膝部疼痛、晨僵及日常活动状况,采用0~3分4级评分制,评估症状总积分;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定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级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95%以上,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为痊愈;积分减少70%以上,指标改善明显,为显效;减分减少30%以上,为有效;症状变化不大,为无效[2]。痊愈、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整理,以( ±s)表示症状总积分,采用t检验,以n(%)表示治疗总有效,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证型症状总积分情况分析
与治疗前相比,各证型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阳虚寒凝型患者症状总积分改善优于其他3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瘀血阻滞型患者症状总积分改善最差,与其他3型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风寒湿阻型和肾虚髓亏型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对KOA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采用镇痛药物,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该类病症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温针疗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医将KOA归于“痹证”范畴,为风寒侵袭、经络不通所致,温针疗法具有消肿止痛、舒筋通络等功效,用于治疗KOA,效果较为理想[3]。本次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施治,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温针治疗阳虚寒凝型的疗效最佳,且总体安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慕向前,赵继荣,邓强,等.中医补肾壮骨强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36(7):70-72.
[2]郑素明,关俊辉.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其关节镜下表现关系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0(4):377-380.
[3]张鹤,赵百孝,宋艳,等.近10年来灸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临床研究及选穴规律的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5,10(2):118-121.
论文作者:洪金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1
标签: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炎论文; 症状论文; 风寒论文; 积分论文; 膝关节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