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夏造中心小学 343822
摘 要: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与优化,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解析数学改革对优化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主要从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学习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三、 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四、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心理学》[J]。
[2]《爱因斯坦》[J]。
论文作者:许佐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学生论文; 圆柱体论文; 体积论文; 长方体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