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将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抑郁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28)与实验组(n=28),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当做参照组,将采取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干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32.35±3.24)、抑郁评分(34.58±2.34)、护理满意度100%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在抑郁症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15-02
抑郁症主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也被叫做抑郁障碍,该疾病存在比较复杂的病因,经研究显示[1-2]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社会压力大是关键因素,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现对我院此次收治的56例抑郁症患者中的28例予以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研究结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样本人群,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以及症状分析均被确诊,排除心肝严重异常患者、认知异常、哺乳期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28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5,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22岁,中位年龄(59.68±4.87)岁,最长病程10年,最短病程1年,中位病程(5.21±1.23)年;参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14,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60.21±4.54)岁,最长病程8年,最短病程0.5年,中位病程(4.8±1.17)年。对两组患者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在内的基础资料实施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不存在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保持病房患者病整洁,控制55%室内湿度,24℃左右温度,建立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尽可能食用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患者的想法进行了解,及时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更多鼓励以及安慰。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状态的时候需要以换位思考方式进行疏导与安慰。(2)精神护理,以交流方式来详细为患者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提升患者了解疾病的程度以及配合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家属正确交流方式,提醒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安慰与关怀。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对患者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性格进行了解,依据合理地措施来帮助患者尽早改善不良情绪。对于浅眠或者失眠患者可以予以睡前散步等措施来进行干预,禁止患者使用咖啡、浓茶类食物,此外也可以以深呼吸或者头部按摩方式来舒缓患者神经,改善睡眠。如果患者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需要在谨遵医嘱下服用安眠药。
1.3 观察指标
采取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取SAS(焦虑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绪,采用SDS(抑郁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抑郁情绪,50分及以上判定为焦虑抑郁,患者越高表示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进行研究的56例抑郁症患者均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予以处理,以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予以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采取t检验,P<0.05,差异对比显著表示统计学对比有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100%对比参照组患者满意度75.00%,差异比较显著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3.讨论
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目前临床医学研究中还没有明确认识该疾病发病机制,有研究显示抑郁症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活动、社会环境等存在一定关系[3]。患者发病之后经常出现思维变缓、情绪低落、意识活动减退、睡眠质量差等现象,也有的可能出现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因此给予抑郁症患者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在结合患者心理特点基础上,从精神以及心理方面进行治疗,以精神护理与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的时候即使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确保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
经笔者研究显示,在经不同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满意度方面具备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在护理抑郁症患者中采取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存在确切疗效,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不良情绪以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冬英,左小云.抑郁症患者趋于康复时的社会性心理疏导治疗[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0,7(4):61-62.
[2]吴岩.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214-215.
[3]章文静,付俊霞,李亚洁.健康心理疏导治疗抑郁症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075-1075.
[4]黄先娥,戴晓燕,陈传萍等.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145-146.
论文作者:廖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理论文; 精神论文; 病程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