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与审美生活_艺术论文

艺术哲学与审美生活_艺术论文

艺术的哲学和审美的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8.27

○您高寿近90,还这样健朗,今天能来拜见您,我感到很荣幸。我小学毕业那年得到一本您的著作,看不懂,但头一次知道了有美学这么一回事。此后每看到您的名字,都感到格外亲切。后来读了《论语》,又觉得是把您的名字读错了音,和我一样读错的人恐怕不少。

□我原名叫作昭文,同学中有一个同名同姓的,我们两个都是用假文凭去念美术学院,又同是四川人,觉得不太合适。他说他的名字是他父亲给取的,不能改,我想我就让步吧,改成《论语》中的“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有的翻译我的名字,读成“潮闻”,(笑)这不像话。

○我听说您早年为毛主席塑的头像,后来印在《毛选》的封面上。您既是美学大家,同时也是雕塑家,有艺术创作实践,这和单纯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就不同。您能否谈谈对中国这几十年来文艺或文化方面的印象?

□阶级斗争被过分强调。“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大家都会说,可是实际上虚假的东西还是非常之多,虚假得太可怕,有些实在是虚假得“很勇敢”!

○对于近十几年文学艺术界的情况您怎样看?

□一段时期,我们判断一个思想家、艺术家的优劣,总是用西方现代派的是非观念、审美观念来“套”。譬如对清初画家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评价,依据的是西方现代派观点的标准,说他的画,他的自我表现,相当于西方的克罗齐的观点,因此就好。这好像是抬高,其实是贬低我们自己。这一现象非常突出。

○西方现代派其实现在也已是穷途末路了。

□在世界范围看是这样,但从我们国内看,各地还有很多人模仿西方现代派。其实群众并不欣赏,在拍卖行也卖不出这类作品。

50年代有一次,文联让我接待尼赫鲁的夫人和女儿,这位夫人说齐白石是抽象派。我说,抽象派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产生条件,中国产生的齐白石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抽象派来评价他。她说,齐白石的画法不像是写实的画法呀。我说,画法的确不一样。因为前一天晚上她们看了戏曲《大闹天宫》,我就问对这个戏印象怎样。她说很好啊,想象非常丰富。我问这是否是现实的生活,她说这些事在现实生活好像是不会有的,但很有趣味。我就说,齐白石当然不是戏曲演员,他的画也不等于《大闹天宫》的形式、风格、题材等等,但是从某一点来说,从艺术不是机械地模仿生活即艺术对生活的能动性来看,两者是相通的。所以说,齐白石的相对的抽象,和西方抽象派是完全不同的。她们听后表示接受,也许是出于礼貌吧,总之没有和我再争论。

○假如随意附会,那么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谓“抽象派”就实在太多了。

□就拿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来说,《长江万里图》也不是写实的,而是画家所理解的长江,表达了他对长江的审美感受,就像他画《寒江独钓》一样,是独特的感受。这说明中国的文学艺术的主体性非常强,这种例子很多,李白不用说,就连杜甫这样的老实人,也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写他的错觉、幻觉。无论是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还是李后主、李清照那种风格,不论调子是高是低,全都是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都有现实的依据。他们的主体性很强,但都不是抽象派。

○您认为西方现代派艺术观念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是我们有的人在学术上开荒腔,这很可怕。前一段看报纸,关于中国哲学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中西哲学的差别究竟何在,还有争论。不是说我们没有正确的看法,我觉得张岱年的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张先生的综合创造论,我看其本质就是说文化是可以解析成一个个要素的,西方的某些观点我们可以相通、借用,但一概照搬不行,也没有完全移植的必要。现在一般都不赞成“中体西用”了,体、用在形式逻辑上当然是不可分的,但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要比形式逻辑复杂奥妙得多,无论体还是用,都还可以不断分解、变化下去。

□学术、哲学、文化上的混乱影响到文艺观念。譬如说,有的人一到国外,就觉得我们这里一切全都错了,解放战争错了,抗日战争错了,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错的。抗战时徐悲鸿到南洋募捐开画展,有人就批评他这是离开了艺术特征的投机行为,这样讲法实在是太糟糕了。

○您觉得从学术上怎样做些有建设性的工作,来解决这类问题呢?

□学术水平要上升,理解能力要提高,百家争鸣很必要。所以我就经常挑动大家“吵架”,越吵得热闹越好。学术上的矛盾也不可能用投票来解决。但这是否就是说可以放弃自己的原则,随大流呢?我觉得还是应该要用中国古人的东西来丰富大家的认识,培养人的理解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最近浙江美院、美协、杭州大学的一些同志要搞一个项目,我敲敲边鼓,过一两个月我要去一次杭州。现在用西方现代派的观点来解决中国古代画论的现象很普遍,一旦不符合西方现代派,中国传统的画论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就要加以排斥。因此,想用故实和评论相结合方式,系统整理一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画论。观点上无论如何不能迁就,我看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丛书就很好,严格保证质量。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就功德无量了。不是说事情很容易,要做到问心无愧。这个项目,文化部已经初步通过。9 月正式批准后就是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

○20年代,余越园(绍宋)写过《书画书录解题》,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观点有多少值得今天借鉴呢?

□余绍宋他们的观点和陈师曾(衡恪)一脉相承,都是强调文人画的价值。当然,南宋、元代以来,文人画确实有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的民间工匠画,宗教艺术如佛教、道教和壁画、雕塑,也很值得重视。你看我这里一块石膏翻模的麦积山西魏雕塑人头,他作为宗教人物的身分是一个供养人,但是从人物肖像的意义来看,那是非常天真、纯洁、优美的,这些在文人画里是达不到的。文人画比较抒情、写意,缺乏这种生活的东西。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极力推崇吴道子,而吴道子的壁画主要还是画人物的,不像后来文人画多是山水、花鸟之类。宋元以来文人画作了传统绘画的代表,到了近代,西方油画、雕塑一传进来,就好像成了和中国传统对立的东西了。

○这几十年来,若干著名美术家因此也各有见解,您怎样看待他们在艺术理想上的差异?

□同时代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几位先生,都各有造诣。其实徐先生对古典的东西,也是很尊重的。1949年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当院长,我在那儿当教授,我觉得他比较清廉,比较正派,死得太早。但是他也有偏见,他认为文人画名存实亡,都是“八股山水”。这些看法我不能赞同。什么道理呢?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一味模仿技法形式,确实“实亡”了,但石涛、八大不等于叫“八股”。另外,中国的绘画中,民间画匠们还靠师徒相传的秘诀,“本本”和秘诀是不同的,秘诀是经验的概括,是科学的,是非常有生活的。我打个比方,东北的地方曲艺“二人转”被认为是“开心的钥匙”,这就是把审美关系的主体、客体结合起来了。观众喜欢“二人转”,因为它开心,既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又诱导你理解生活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很了不起的。

○您的意思是说,苦瓜和尚、八大山人本身不是“八股”,后人师法他们的形式,只要有对于造化自然的真正的审美感受,也不会是“八股”。

□中国传统艺术的“程式化”,值得研究。如果正确地运用它,以生活依据正确地判断它,程式的概括作用就值得利用;但如果没有生活的基础,只是依赖它,拿定它死用,就出不了头,被它所奴役。

俄罗斯的梅耶赫德,说梅兰芳的“假定性”代表了中国艺术、东方艺术的精髓。什么是“假定性”?就是客观上不存在,但是可能存在的,或者是愿意它存在的这样的形态,不是机械地如实模仿。戏台上的城墙、房子之类道具都是虚拟的,假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比较懂得中国艺术的。如果中国的理论家说中国的戏曲是“写意的”,这种说法还不如说是“假定性”来得准确。说外国人理解中国艺术比我们自己还深,这话岂不有问题?其实也不奇怪,旁观者清嘛。

○布莱希特就特别佩服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剧。

□不仅如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很肯定梅兰芳。现代派绘画的鼻祖毕加索还在世的时候,张大千同他谈艺术,他说你们派留学生来学画,中国的东西倒值得好好学,西方有什么好学的?这话也说得有一定道理。我们不是不接受西方的东西,我自己就是从西方绘画、雕塑学起的。只可惜我们有些人对中国自己的东西太不了解,随便扣帽子说中国的东西落后了,你们翻印出来是抱残守缺。不能这样说。其实对中国传统的东西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呢?举例说,《老子》的“有”和“无”还没弄懂呢,就扣唯心主义的帽子。马克思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错误的唯物主义好,这也是外国人说的嘛。(笑)。我们现在做那个项目就是想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的东西。否则,盲目地妄信一些错误的东西,就要开荒腔。

○前几十年,美学上不同流派的分歧还是很明显的,老一代美学家多已不在世了,那么您现在对这些分歧是怎样看的呢?

□自西方文化传进来后,中国才有“美学”概念。而我们的画论、书论、诗论、曲论,都可以当成美学来看,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当然,自然里面也有哲学、美学,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讲的就是主体对于自然美的看法,讲主观客观的统一。但西方美学传来后就和中国这一传统有矛盾了。蔡仪代表的是机械的唯物主义,朱光潜被批判成唯心主义,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自己觉得还是应该从审美关系上来看,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说。客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对它美不美的判断,必须经过主体和它发生关系以后。发生的关系是接触的关系,还是接受的关系,有很大差别。接触没有深入,接受则把愿望溶解在其中,孔子的“仁者乐山”就是主客关系的统一。还有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不是诡辩,这些都是辩证的。中国古代的例子很多,李白把自然物当做人,这非常微妙。

○诗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总是在常规事物的边际出没,所以说文学艺术往往能拓展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人的思想活动非常复杂,有的事情是事先没有考虑过的,有的是反复研究后又突然得到解答的。我很赞成灵感这种说法,诗人的灵感具有魔术性,理解活动具有魔术性。魔术性不是坏事,其中还有丰富性,不可知性,是很可宝贵的。所谓灵感,不是唯心主义的。偶然走到必然,归根结蒂还是诗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的态度,起了作用。思维活动突变产生火花。人和大自然的动物和植物发生关系,影响了人的思维活动,有时甚至是错觉。如果说人和人第一次见面,产生错觉,妨碍我们的友谊,这是消极的;但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错觉,往往是艺术的,有创造性的。

审美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假定性的东西还是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变形的反映。举个例子,抗战时我在延安,常做这样的梦:我们在掩护坑里洗澡,日本的飞机飞到我们头上,停住了,掉过屁股转个圈。有时梦见敌人飞机的舱门一开,日本兵拿尿盆把尿浇在我们头上,然后关了门就飞走。这一类的梦很多,梦境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但这种梦又有重复性。是何道理?这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以及对我们自己武器落后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这种现象说起来是丑的,但我自认为我的情感是美的。美的情感、理想、审美愿望,对待丑恶的事物也产生了美。

那么,美是客观存在吗?是的,但不是绝对纯客观的。蔡仪说大的美、小的美,单向美、双向美,这条路越走越死。审美还是主客关系,没有主客观关系,凭空说个主客观统一,就不合适。审美感受是主客观统一的,这不是说美本身,美的本质到现在还是说不清的。美感反映客观,它是创造出来的。美感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客观对象。老子的“有”与“无”,又是有,又是无,这岂非诡辩吗?实际上是交叉的。中间环节,中间现象,中间地带,中间是很朦胧的,模糊的,但它是很丰富的,是经得起发掘的矿藏,好象财富还没有出土,可以说是无限的。名作的美,因为对象不能被理解,才有神秘性。蒙娜丽莎的微笑,总觉得其中有很多的东西,才有耐看性。所以我对耐看性和审美判断的关系比较强调。

○能否再谈谈您为我们写的《王朝闻学述》一书的设想?

□我希望它既是个性的、创造性的,又是科学的、严肃的,两者统一。他述也未必就等于客观评价,自述也可以讲清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序跋很重要,简单交代,感谢谁谁,这多无聊。跋就好像是节目主持人的掌握全局,又像编者按语要比作者更客观更冷静,引导读者。鲁迅介绍柯勒惠支的版画,跋语说:“这些流着汗的地方现在流血了。”非常形象。既是形象的,又是概括的,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理性寄寓于感性之中,真是了不起。鲁迅是严肃和真诚的完美结合。我有一次在内山书店碰到他,他说:“你是四川人啊?”我说:“是的。”他说:“你们四川还有人哪?”我说:“老师,你怎么这样骂人呢?”他说:“我算了一下,报纸上报道的剿匪人数,加起来超过了你们四川的总人口还多。”很幽默,很尖锐。

○谢谢您作了这么多精采的论述,影响您休息了。

□我睡眠时间很少,1949年我在中央美院当教授,那时各种会议很多,我要教雕塑学、雕塑创作、创作方法课程,此外,我自己还要搞一些雕塑创作。实在没时间,晚上睡得很少,泡一杯浓茶,凌晨3 点钟起来就喝,养成了习惯。到了文革当中,不用动脑筋,就睡得很多。批斗会上反正两边有人架着我“坐飞机”,摔不了,我就打瞌睡。开会时坐着,就打起呼噜来,上面喊:“都站起来。”别人就埋怨我这一睡,害得大家都坐不成。等到文革后,又睡不着了。(笑)

1998.1.26

○自上次来看望您,将近半年了,您身体还好么?

□去年10月从杭州回来后,病了住进医院,正巧我有两本关于文学艺术的札记要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面较广,建筑、书法、诗词、游记之类都有。校样中差错不少,最好笑的是把全书五、六处“李卓吾”都排成了“李卓君”。有些原意是否定的,漏排一个否定词,观点就相反了;引文也须订正,还为漏排的版面补写了几百字。因为事情急,只好在医院里校改。原稿都在出版社,改起来有些麻烦。清样有800多页,每本400多页,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改出来。最后累得昏厥,失去知觉了,医院再抢救。出院后这些天,不能多做什么了。

○那今天就请您兴之所至地随便谈谈。

□访谈这种形式有它的好处。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这样一种答客问的形式。《孟子》、《庄子》、《子虚赋》、《上林赋》,甚至《黄帝内经》……

○这种中间的问答,很多是虚拟的,好像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其要点。

□这种方式自由而集中,有好处。访问记不能过分地强调被访问者。问题如何提很起作用,可以说访问者好比是导演,被访者是演员,演员的艺术表演有什么独特之处,是被导演诱导出来的,不能排除导演的规定性,被访问者有被动性,也可以有些自由发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成就,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即便是同时代的人差别也很大。对于健在的老学者,要准备隔一段时间进一步加深补充,每一次谈话都是时间过程中的一个片断。如果能接连三次访谈就好了,就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看出他个人或者整个学术的提高过程。

○听说浙江美术出版社要给您所收藏石头出一个集子,我看了您这些藏品,的确很有意思。

□出版社把这些石头拍成照片,再让我谈谈自然美的问题。我收的石头,大都是自己在全国各地找来的。把它从原来那个环境搬来摆到柜子上,就不是原来那个环境中的它了。善于玩石头的人主要是他自己游山玩水的经验,使他能够发现那种美,从游山玩水的经验中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的敏感,这是他的主观条件。否则的话,再好的东西对他来说也无意义。审美能力的培养靠大自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审美主体的客观条件,很重要的就是大自然,是山水。苏东坡亲临赤壁、泛舟长江,他写“惊涛拍岸”,境界就不同;你若见过三峡再来看这个小石头,效果也不一样。我这里就藏着三峡的小石头。

司马相如的作品虽然好,但不过是强调文采,善于铺张,用了很多看不懂的冷僻字。他就是缺少像宋玉这样的审美的敏感,宋玉写很通俗的东西,《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其实不好色,好色的倒是那位和丑妻一个接一个生孩子的,很有理趣。现在都说是楚人想像能力丰富,其实还是主体的问题。宋玉是个学者,他骑了一匹马尽情驰骋,他不怕别人盯住他,他不怕哪个压着他,令人有疑议的、不可能的东西,但是他抓住了,加以发挥,真了不起。看看不等于好色,雄辩呐,鬼灵得很呐,调皮。从这个意义上说,宋玉相当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说怪话。

儿童生活就是这样的。我的小孙子来叫我吃饭:“爷爷,你是要死还是要活?”我说:“当然要活啊。”“那就快来吃饭吧。”我和他共同生活得到了很多乐趣。老年人和小孩好像是对立的,但也有共同点。老年人不需要很多欲望,很清心寡欲的,小孩很天真的,和老头儿就很相近,可以成为知己。我年轻时候看过系列漫画《父与子》,我跟我小孙子之间就像那个漫画里面一样滑稽。有时候我看到有些电视节目不满意,叹口气,他说:“爷爷你老了,你不喜欢,我们喜欢。”我问他:“你代表谁?”他想了想,说:“除了爷爷,我都能代表。”他搞诡辩。这就是小孩子的智慧。这也是对立统一。

儿童的语言,情感真挚,有感而发,也许是幼稚的,没有修饰的,但也很有理趣。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麻尼台》,写青藏高原从封建落后迷信的时代直到现在的改革,写这期间人们的思想转变,有深刻独道之处。语言虽略嫌粗糙,但是内容很好。有些作品语言很精致,反而是装腔作势。再譬如川剧的幽默讽刺手法,表面看是很笨拙的,有出戏叫《做文章》,一个纨绔子弟,没有水平又不用功,订婚了需要他写篇文章,他写不出,就托他的书童。戏中表现了他的趣味,他审美活动的对象是一个丑角演的女性,他说,我昨天看到她了,真好看。怎样好看呢?“头是头来脚是脚,眉毛眼睛各长各。”(笑)这不跟薛蟠一样了嘛。群众的语言真是太了不起。川剧中形容生活遭遇不顺利,说:“老母猪跨门槛——难过”;另外还有:“筛罩拍蚊子——一个都没得”;“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这些歇后语,前半句好像都是废话,却使一个概念变得很生动,言语上这一顿挫转折,实质是思维活动的递进、深化,使概念的丰富内涵得以在一瞬间内纷纷涌现、叠映。

□不光川剧如此,山东沂蒙山的老百姓也说:“这年头放屁都掺假”,这指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所以说,群众的语言是非常锋利、非常深刻的,但是表现形式又是非常通俗的,甚至也许是很幼稚的。所以我说要把生活当做一本书来读,把书用生活来理解。

○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戏剧性,有时比文艺家的想象还更胜一筹。

□地域的观念,时间的观念,空间的观念,还有风俗习惯,都值得重视。风俗习惯就是生活方式的产物,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是非观念、审美趣味,都是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说蒙古人,草原生活,他唱歌的声音就拉得很长,“喔—嗬—嗬—”,这样的声音在空旷辽阔的草原上就能传得很远,听得清楚;假如说像山东快书那样“嘀嗒啦嘀”就不行。所以说,特殊的生活条件构成了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这样的表现形态是有审美价值的,但它首先还是有实用价值的。再比如说外蒙古的高底靴,这是适合于沙漠戈壁生活的,他们剧院里的凳子就要高一些,他们坐得很舒服,我坐着脚悬空吊着够不到地。马裤是左右剪开的,适合于骑马。但生活方式也异中有同,比如说杨四郎就做了辽国的驸马,他要回南朝看佘太君,公主就为他盗令箭,替他向萧太后求情,表现了母子、夫妻人伦的感情。这就异中有同,求同存异,互相补充,异中有丰富性。对立是统一的条件,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艺术的一切创作都是对立当中求统一,差别当中求一致。没有绝对一致的事,要有趣味,就要有对立,要有戏剧性。

生活状况也有被动和主动,要在被动中求主动,一个人活着,什么情况都要能应付,这是辩证的自由。在文革时,像“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这些帽子,都是要戴的。我被斗“坐飞机”,下面叫“低头低头”,没关系,我就做气功、打瞌睡、考虑艺术问题。押推着我走的时候,我就不用劲,两个人夹着我,我就踮起脚颠着走。路本来是那样的,这下子就变成一跳一跳的,也有意思。不幸之中也有有幸,丑的遭遇之中也有美的收获,这就是矛盾。那时候不允许乱说乱动,那好,有机会乱说乱动时,我就乱说乱动。在干校的时候,冬天里赤脚下到稻田,疼得要命,几分钟后脚就麻木了。上来时麻烦了,穿鞋袜动作很慢。嫌我慢了,让我排在队前面,我说好,我在前面,建议我们今天就走得整齐一点。今天听我的,我就捣乱了。我从开始到宿营地,“一二一,一二一”地老是喊,喊了七华里。我心想这回回去要找我的毛病了,我等着,照样跟他干。结果那个排长说,队伍从来没走得这么整齐过,今天是第一回,我还受了表扬。(笑)很笑话的。

○您的这种境界非常人所及。

□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很复杂,有幸与不幸,怎样在不幸中把握自己,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没对立就无统一,掌握了矛盾论就能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应用于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就会有心得。有人把画外的功夫看得很简单,不去了解社会,当然这并不是说生活等于作品本身,而是说没有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本身的思路就枯竭了,也就难有审美的敏感。现在流行急功好利的风气,肯下功夫的人不多。有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是有益的,丑的东西可以向美转化,被动向主动转化。嵇康在砍头前还要弹七弦琴《广陵散》,金圣叹临刑前还要告诉人家:“花生米加豆腐干,像吃火腿一样。”好像是开玩笑,其实有道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在最后总是想给后人留下一些独特的闪光的东西,不抓住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在金顶看佛光的环晕,稍纵即逝。

有一次我从南方坐火车回北京来,我一般3点钟就醒来, 起早等着看太阳出升。火车在向北开,5点钟太阳从地平线跳出来, 像和火车在赛跑。红彤彤,像一个火球在旋转。隔一会儿,太阳升高了,这一美丽的景象消失了。这是个错觉,但这个错觉是非常美的。我觉得在生活当中寻美,或者说是对美的时机的掌握,好像它说:“哎,你把我写上去吧。”(笑)就是这样有戏剧性。好比谈恋爱,有种情况,几十年在一起,相互不了解。有些时候从偶然之交变成知己,这就是有缘。

○河北教育出版社给您出22卷的《王朝闻文集》,完成了吗?

□1998年能够全部出齐。一些内容我要改,有人说应该保持原始面貌,我觉得还是应该修正自己的错误,因为我还活着嘛。一些观点有发展,有些没讲清楚可以进一步说明。我们小人物不必说了,连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改得多厉害啊,安娜·卡列尼娜究竟怎么死,一改再改。巴尔扎克稿子已经排版了,他还在改。有的人可以一气呵成、一成不变,我办不到,我认为审美活动始终处于矛盾当中。我可能今天这样想,明天和朋友聊天,谈着谈着又触发了新的思路。随便说个例子,我记得两句民歌:(唱)“你妈妈打你……你为什么要把那洋烟喝。”洋烟就是鸦片膏,有毒。男孩子和她谈恋爱,她妈妈知道了就打她。她自杀好像是没成。还活着。我一开始唱腔带抽噎,有哀悼的意思,这就误解它了。应该理解成男孩子责备她不应该轻生,你应该和我讲,我们共同商量个对策。这都是我唱着唱着体会出来的,这样对这个民歌理解得就深入了。我如果是作家,就应该把男孩子那种关切、怜爱的感情再多写一点。(笑)我这是多管闲事。

标签:;  ;  ;  ;  ;  

艺术哲学与审美生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