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解读与审视论文

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解读与审视论文

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解读与审视

刘颖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 高校学科的形成过程中,文化是研究大学学习课程的基础,高校文化与课程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如今,大学的体育学科从需求方面也在进行着更新与换代,因此体育学科文化价值的形成便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解读大学体育科目和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并进行审视大学体育课程和文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科目文化危机,如重视技能,忽略了情感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策略,从而提高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弥补大学体育课课程的等文化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 解读 审视

普通高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光有知识与道德的培养,还有对身体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1]。学习者在校进行体育锤炼,一味地追求成绩却没将体育运动锻炼作为终生运动方式的选择。这现状说明了当代体育课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根据研究显示,体育课还存在着如德、智、体、美没有均衡分配,没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问题,以改革为核心,从供给侧入手推动新一轮“全面改革”时代的制度变革创新[2]。学校教育就是供给侧,学校应当培养适应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堂不仅要进行身体的训练,还要进行心理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新世纪大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体育学习锻炼只关注学习者技能方面掌握的培养而遗失了学习者情感方面的教育。为此,对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针对大学体育课课堂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解读

1.1 大学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学科是在校学习者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师运用正确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磨炼方法,使学习者增强身体的素质、增进健康和长进体育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的学习科目;是学校体育学科体系中非常关键的构成之一;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3]。体育课程的任务与目标主要以提升素质强身健体培养终身体育的意向。王华倬认为,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体育文化的集萃,展示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精华[4];文化作为学科的基础,并为学科设定了大概的范围,如果脱离文化,体育学科的传承必将受到影响。

1.2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

体育学科文化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体育学科是特定社会群落文化的出现;二是体育学科本身的文化特性。其一的阐述主要是就体育学科是一定的社会文名的载体,其二的阐释则就体育课程本身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构成[5]。体育学科文化与体育学科是相互依存的关联,大学体育学科文化是按照社会对大学生的务求,基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转化成的一种大学体育课程理念或大学体育学科活动形态[6]体育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明的传播,传播和发展适应性人才对社会和学生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要认识到文化的创新。高校体育科目作为一种文化留存的根本性特点,大学体育学科文化只有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因此,大学体育学科文化建设必需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从新检定文化价值,让学科拥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并维持特定,文化的张力,以激活学习者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作力。高校体育学科的文化创新就是要对高校体育学科的文明传承论理进行丢弃,还原高校体育学科的文化主导地位,使体育课程文化由“虚无”变为“实在”。当今社会是多元文明的时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实价值,只有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上的差异,不存在本质上的优劣之分。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只有理清楚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才更好地促进体育课程之发展与转型社会之需求的相融合,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受益人。由此可知,以“文化自觉”为理论依托,审视大学体育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影响,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互生共存,并对同一文明中的他文化,对于不同文明的他文化抱有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互相学习,在历史进程中共求发展是必须而且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当代社会脱离没有提供适应性的社会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人才摇篮,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是其任务,除了基本的业务水平之外,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活力也相当重要。

2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审视

2.1 学科功能和深造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通过查阅各类刊物书籍发现,全国的高等院校体育课均有类似的的问题,例如学科安排的目标不清晰,各大学体育学科是学生们不能缺少的必修科目,确实需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落实本质方面的教育,长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体质,促进他们身体和思想的全面成长。但是,许多高校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不够清晰,没有真正把心理健康和身体正常摆在首要的地位上。学生体质下降的同时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在丢失,面对学生踏入社会意志品质方面问题导致其种种不适,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行之有效的传授与培养对于实现学科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一可以改变单一的体育课上课内容,让体育变得更加有文化性,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二能提升学者们在体育学科学习中的自主性;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与增强;四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对大学体育课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实际要求,对于课程传授者而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体育课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强调体质提高的作用,忽略了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传授,忽略了对体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7]。当代体育课主要目标是以技能教学为主,但还应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

2.2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培养学习者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对于情感培养方面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课程均有被提到。在中小学的历史讲习中针对初集中学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探索初中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相较于其他文化课程,体育课具有明显者场地与空间的优势,比如宽敞的训练场地,更清新的空气和四处的绿植。体育课在组织方面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体育课不仅可以磨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组织能力和开拓精神。而再看文化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有计划地完成教学大纲,学生靠自己的兴趣完成的机会和时间较少。

玉米土壤耕种中,要做好后期浅中耕和免耕直播工作,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中耕要注意远和浅两个原则。远是指植株之间的距离在10 cm左右;浅是划破地皮,深度要注意控制在2 cm左右,保护玉米的根系,使土地中的微生物能够积极活动,增强玉米根部的生理机能,保障玉米生长质量。

SMA是一种骨架密实型结构混合料,经大量实践证明,SMA型结构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适合用于长大纵坡路段路面施工。本文所用SMA—16型级配矿料配比如表3所示。

2.3 体育课程文化的超越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成分,在文化教育和科学课程的开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体育文化课程,以贯彻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文化内涵为己任,是大学体育的精髓[10]。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程,其要求组织指导学生完成他们感兴趣的更有主动性的活动项目,对学生的帮助极其之大,也极其重要。学科实施是体育学科意义生成的必经路径,它依托于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纵向推进体制,在院所现场真切发生的体育学科实施,需要以校本化开发为根本[11],充分使用学校现有场地与器材设施以及潜在可开拓的资源,使学校体育课程更具有该校独有的特色形式,让其更有代表性与多样性,同时改变课堂的学习方式,存眷于学生自身的感受,使其在体育课上能够得到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另外,高等体育教育应该把培养社会所急切需求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最终就业为目地,建议高校采用“订单式”的培育形式,按照社会、企业需求去培养[12]。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积极地培养适应性人才极为重要,其意志品质方面也需积极地懂得去培养、去促进发展。

3 结语

现如今的体育课膜版型的上课形式与教育方式使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正是学校体育学科文化缺失的表现。体育学科文化自觉缺失,会使体育课程失去确确实实自己坚挺的理念与品格。大学体育学科是文明传承的主要工具,也是大学体育学科设置的基础,使大学体育学科表现出高度的文化文明性。因此,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理性补偿了当前体育课程重“体”轻“育”的缺陷。如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动作上开设特色的自选项目,同时树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大学体育课程,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精神,才能从基础上解决大学体育学科的文化缺失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首都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现状调查[D].首都体育学院,2014.

[2] 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3] 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528-1530,1557.

[4] 吴昊.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自觉[D].北京体育大学,2015.

[5] 黄召宾.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校本课程文化的反思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7.

[6] 陶克祥,宋姗.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3-18.

[7] 周弘.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9):26-28.

[8] 王金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 贾健,张会丽.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定位及超越[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6):89-90.

[10]张细谦.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辨析[J].体育学刊,2014,21(1):11-15.

[11]王丽宁.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33):120.

[12]史利.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危机与文化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3):32-33.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10(c)-0071-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30.071

①作者简介: 刘颖辉(1994—),男,汉族,辽宁丹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标签:;  ;  ;  ;  ;  

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解读与审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