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论文_宋军华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论文_宋军华

宋军华

(大名县龙王庙镇小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摘 要】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更是学习定律、法则和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由于数学概念属于理性的东西,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前提条件

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加强概念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现就抓住概念教学的四个有效环节(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1.概念的引入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一般采用凭借式,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抽象。在引入概念时,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借助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去探究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从实际引入概念。对于发展性概念,一般采用同化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断积累,智力不断发展,就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这种“概念同化”就逐渐成为学生获得新概念的主要方式。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我先给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三角形模片并先量一量各边的长,然后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在一起,于是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教学梯形时,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这就促成了概念的同化。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找出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 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

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不全面。只有对引入时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剖析,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抽象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这时认识才算全面,才能真正形成事物的概念。因此,要使学生获得完整而又正确的概念,教学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2.1揭示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如何揭示概念的内涵?①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所研究的对象中提取出来,并借助简图、符号或词语把其固定下来。例如,从大小不同,开口方向不同的角中,抽象出角的本质属性,并用符号“∠”表示。②通过比较有关概念的异同点,以帮助学生弄清各概念的内涵。

2.2明确概念的外延。

2.2.1对于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质数与质因数、合数与偶数、比与比例等,可通过一些练习,并结合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概念,从而掌握各概念的外延。

2.2.2学生忽视概念所反映的某些特殊情形。 如错误地认为长(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半圆不是扇形、点(或线段)不是几何图形等等。同第一种情况一样, 这种错误的实质也是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论文作者:宋军华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论文_宋军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