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现状、作用和特点_深圳文博会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现状、作用及特征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现状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产业博览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11)03-0012-07

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我国兴起虽只有短短几年,但发展迅猛,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有国家级的,也有地区级的。自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我国文博会之先河,至今已有五大综合性的国家级文博会,专业性的国家级文博会已不下10个,各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文博会更是如雨后春笋,纷纷开始举办,成为了各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这些文博会几有泛滥之势,需要规范发展。要规范发展这些文博会,首先要了解其现状、作用和基本特征。

一、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博览会属于文化会展之一种,文化会展要比文化产业博览会宽泛得多,也更为复杂。可以说,以文化物态和文化内涵为活动内容的各种会议、展览、节事等活动都可称为文化会展。文化产业博览会是以文化产品为主要展品的博览会,是以展示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以培育文化企业,开发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文化会展。

文化会展在我国历史悠久,古已有之,到近代就已举办较为频繁,1929年、1937年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1929年还举办了全国教育展览会。新中国建立后,以宣传社会主义为主的文化会展更是接二连三,到1980年代以后,各种文化会展出现大繁荣局面,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文化会展无以计数,几有泛滥之势。以文化产品为主要展品的博览会虽然在近代就已出现,但作为会展经济一部分,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却是最近10年来产生的新鲜事物。

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求和产物,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在全球科技革命、世界文化产业影响下产生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体制变革的结果;既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推动,又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裹挟。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1]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于1980年代产生之后,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至今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博览会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而出现的,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众多城市纷纷强调“文化立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略早于文化产业兴起之前,各地也纷纷发展会展业,欲以会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展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无疑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因而,近10年来,众多城市纷纷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

深圳市早在1998年就有举办文化产业节庆活动的想法,2001年正式提出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并把“文博会”作为“文化立市”的重要举措。经过详细调研论证,2003年深圳市拿出了总体方案,并上报中央,得到文化部批准,并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高度重视,李长春亲自批复:“在广东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创意很好,望加强协调指导。建议搞成全国性的,产品是我国的,客户是中外的,类似广交会。”随后,文化部、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同筹办文博会。2004年11月,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正式举办,2006年5月举办了第二届,此后每年5月份举办一次,至2010年已经举办了六届。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

2004年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犹如打开了全国举办文博会的闸门,紧随其后,全国各地开始纷纷举办文博会。特别是2006年国家颁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文化会展业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加以重视,要发展各类综合性及专业文化会展,使文化会展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强调要重点支持八大文化会展,即: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这更是给各地办文化产业博览会以鼓舞,使得文博会在全国蜂拥而上,方兴未艾。

至今全国到底举办了多少个文化产业博览会,没有精确统计,但在全国基本已经遍地开花。这些文博会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有全国规模的,也有区域规模的。全国性的综合性文博会有5个,除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之外,其他4个是:(1)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05年12月在云南昆明举办首届,此后每年一届,相继在成都、呼和浩特、西安举办,从2008年第四届开始,就定点在西安举办,并改为2年一次,2010年举办了第五届。(2)中国东北(沈阳)文化产业博览会,2005年9月举办第一届,每2年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三届,2011年要举办第四届。(3)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06年12月举办第一届,每年举办1次,至今已经举办五届。(4)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2006年4月举办第一届,每年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五届,2010年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由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义乌市承办。此外,2006年9月,在武汉举办了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也是国家级的,但此后,中部文博会就没再举办过。

除国家级的外,还有省市级的,不少省市,乃至县都举办过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比如,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开始举办,每2年一次,至今已有3次;2010山东德州文化产业博览会,2010年大庆市文化产业博览会,2010年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2010连云港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春文化产业博览会,郑州中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商丘文化产业博览会,南京文化产业博览会,盐城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等。至于专业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更是难以胜数,除了“十一五”时期要重点支持的七大博览会外,还有中国(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天津)演艺交易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云南休闲文化产业博览会、长春国际科技文化产业博览会、苏州婚庆文化产业博览会、青岛国际艺术品及收藏品博览会,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每个省市每年都有举办为数不少的专业性文博会,这些文博会“多而杂”,有泛滥之势。

二、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地位和作用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巨大,不可低估。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博览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好平台,它方便、快捷、有效。文博会所发挥的平台作用是多方面的:(1)沟通政、产、商、学等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界,让政府、文化产业企业、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智囊汇聚一堂,直接面对面,开展多边交流,这是其他沟通交流渠道和方式难以企及的。(2)沟通各省市,了解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性。综合性文博会能把全国各省市聚集在一起,让其相互展示各自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既有利于全面了解全国文化产业状况,也有利于把握各省市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特性和发展程度。(3)沟通中国与国外,增进与世界文化产业的交流,正确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特性和优势,以及与世界发达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大型综合性文博会的国际化水准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文博会能吸引国外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产业商家,使得国内文化产业界与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进行“亲密接触”,既可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把握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又可寻找国际商机,开拓国际市场,还可明晰自己的优劣势,找准今后改良和发展的方向。(4)传递信息,传播科技,启发创意。文化产业是富有创意的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文博会所展示的基本都是我国最先进的文化产品,吸引到的国外文化产业企业,也基本是先进的。把这些先进文化产业企业和产品展示出来,文博会上召开各种论坛会议,必然会传递相关有效信息,他们彼此观摩比较,相互学习,也必然会促进文化产业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并能启发创意,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和科技的创新。第二,产生了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姑且不论具体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收支是否赢亏,我们要看文博会的整体经济效益。我国文博会很大程度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的不是某一次文博会的经济收益,而是对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效益,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文博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好的。这可从我国五大全国性的综合性文博会历次达成的项目签约协议总金额看出来(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这五大全国性综合文博会从2004年诞生以来,推介项目达成的协议总金额,7年内累计达到了7439.50亿元,而且发展迅猛,最近2年每年都增长约40%。姑且不论这些数字最终落实得如何,到底有多少“虚”的成分,但整体上基本能反映出文博会为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三,展示了富有生机的文化形象及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我国大型文博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展示,特别是综合展区的各省市展馆,热闹非凡,展示了各地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富有生机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这些无疑会给人以精神鼓舞,形成了一种追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对城市的注意力,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发展。

第四,培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要素。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企业、资金、科技、市场、人才,这些在文博会上都可得到培育。文博会展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企业,能推介文化产业项目,有利于招商引资,能展示文化产业高科技,并予以推广,能吸引大量的观众,特别是文化产业界的专业观众,他们代表的是文化产业市场。此外,参加文博会能让文化产业企业相互比较,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而明确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博会上所召开的各种高峰论坛,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科技发展、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等等。

第五,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是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相伴随的,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文化产业发展又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博会是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途径,是运用博览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市场的一种举措,在我国是新鲜事物,应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毫无疑问,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博会也会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来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并为如何促使文化资源市场化方面提供有益经验。

第六,促进举办城市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的发展。文博会如其他博览会一样,也具有产业联动效应、引擎发动效应、磁场聚集效应,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交通、旅游、酒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大型文博会也促进了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改善和提升了城市形象,繁荣了城市文化事业,从而有利于城市区域社会发展。

三、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特征分析

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整体上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1.政府主导

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文博会基本都是政府主导主办。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规划布局带有浓厚的政府行政色彩,而不是根据举办城市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五大全国性综合文博会分别布局于华南的深圳、华东的义乌、华北的北京、东北的沈阳、西部的西安,在最初规划文博会时,西部文博会是想在西部12省市轮流举办,也规划于2006年在中部的武汉举办首届中部文博会,显然,这样的文博会区域布局带有区域均衡色彩。在时间上,这些文博会基本是在制定、颁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前后出现,2006年时一下子就出现六大全国性的综合文博会,这无疑体现政府行政规划的色彩。此外,这些文博会基本是地方省市规划,向中央提出申请,得到文化部批准,然后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办,这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行政联动布局。不过,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比之其他文博会有所不同。它虽然最初是由义乌市、浙江省共同启动,但基本是依托义乌小商品城,受文化产品市场和展览市场双重驱动和需求而逐步扩大,并发动文化产业行业组织的力量,在产生影响后引起中央重视,最终升格为国家级,由文化部与浙江省等单位共同主办。

第二,基本由政府直接主办文博会。我国文博会基本是由相应政府主办。不仅举办文博会的场馆大多是政府投资兴建,而且相应政府基本负责了文博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规划方案、招展招商、资金投入、会场各项活动,等等。可以说,政府对文博会是大包大揽。不过,如今有的文博会开始加入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比如,义乌文博会就开始把办展的一些具体事项交由专业的会展公司和相关行业协会办理;深圳文博会早在2006年第二届时就成立了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开始尝试市场化办展。即使有这些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开始参与博览会,但整体上文博会还是由政府包揽,出现了亏损由政府买单,所有的资金基本是政府承担。

第三,政府组织参展文博会,政府参展最为“出彩”。当五大综合性文博会举办时,各省市区参展主要是政府行为。这些文博会都设有各省市区专门展区,它们参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自愿,更不是出于要推广、发展各自的文化产业,而是出于一种“兄弟关系”,出于对上一级主管部门的“尊重”。参展的诸多事项和经费都是政府安排和提供,企业参展也由政府动员并补贴经费。因此,很多省市区展馆并不主要展示各地的文化产业,更多是展示各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象,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乃至在现场进行吹拉弹唱跳,显得非常热闹。

可以说,我国文博会基本属于政府的“政务”,与德国等国政府主导会展业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们是政府主导博览会事业,但具体的博览会基本是交给了社会和市场的,而我国基本是有关文博会的一切都纳入了政府的施政之列。

2.宗旨与主题

我们先看看五大综合性文博会的宗旨与主题。

深圳历届文博会在规划法案里并未见到其“宗旨”,不过,基本强调其主题是“博览与交易”,其实,博览和交易只能算作是其功能。在“博览与交易”这一永恒主题之下,深圳文博会定位于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博览会,突出“两个平台”、“两个核心”,“两个平台”是中国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要素与信息展示和交易交流的综合平台、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品贸易平台,“两个核心”是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西部文博会历届的宗旨和主题都不一样,有的还不明晰。首届西部文博会是以“融合文化资源、汇聚文化产品、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没有拟定主题,但强调其目的是“推介项目、招商引资、洽谈贸易、展示成就、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第二届以“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为宗旨,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强调全方位、大规模展示西部文化资源,推介西部文化产业建设成果,扩大西部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促进西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第三届没有明确的“宗旨”,但强调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博览、贸易、合作、发展”为主题,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汇聚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贸易为目的,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努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商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四、五届都没有“宗旨”,第四届强调以“合作、创新、发展、繁荣”为主题,以促进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扩大文化繁荣为目标,全面展示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现代文化,促进国际国内和东西部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这次文博会定位于“探索创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办会的运作模式和打造全国性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平台的一次文化产业盛会”;第五届以“创意、科技、人文、多彩”为主题,以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为核心,努力打造“资源向资本转化、资源与资本结合、产品与市场对接”三大功能平台,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实现西部文化资源与资本融合转化,推动西部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

北京文博会“宗旨”不明晰,但历届的“主题”很清楚。首届以“创意、科技、文化”为主题,以“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为活动宗旨。第二、三、四、五届的主题分别为“文化创意与人文奥运”、“文化创意与服务贸易”、“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东北文博会历届的宗旨和主题都很明确,三届文博会的宗旨都是一样,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但主题都不一样,分别为“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价值”、“传承、融合、创新、发展”、“文化、融合、创新、发展”。

义乌文博会历届的宗旨和主题都很明晰。首届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宗旨,以“展示文化成果,创造文化商机”为主题;第二届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壮大提升文化产业”为宗旨,以“文化交流,创造商机”为主题;第三、四、五届都是以“提升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为宗旨;第三届以“文化交流,创新发展”为主题;第四、五届都以“文化产品交易、文化创新发展”为主题;即将举行的2011年第六届打出了“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主题。

宗旨是文博会一贯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所有文博会都应该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文博会就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博览会,所有文博会都应以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主题是为宗旨服务的,历届文博会的主题可以不一样,但必须围绕“宗旨”做文章。纵观我国这五大文博会,在整体上,这些文博会的宗旨不是很明晰,有的主题与宗旨还有些混乱。

3.“大管小办”、“多管少办”、“官重民轻”

这是我们对我国文博会主办机构和主办力量的概括。“大管小办”即管理、主办的机构级别都比较高,属于高级别的“大机构”,而具体办事的机构级别要低得多,大多是地市一级政府和相应的文化厅局。“多管少办”即主办、协办单位很多,主办单位基本都是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相应的省级政府(主要是省委宣传部),协办单位主要是相关各省市区政府,或者是省市区内众多相关单位,而具体承办的单位一般只一个,即相应的市级政府,或省市文化厅,或省文化产业办公室,深圳文博会是专门成立一个博览会办公室,北京文博会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承办。而具体负责办事的人却比较少,有的文博会甚至只有几个人。“官重民轻”是指文博会基本是由政府力量主办,而较少借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商人组织和会展公司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即使强调“市场化运作”,也是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不过,现在有的文博会已经开始利用企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比如,西部文博会专门指定了承运单位,即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义乌文博会利用行业协会招展招商。

以上这种状况与我国的行政运行体制有关,主管主办单位级别高,协办单位多,便于协调相关事宜,使得文博会举办更为顺利。同时,这种状况导致文博会出现如下一些情况和现象:

第一,文博会组委会等机构较为庞大。以第三届西部文博会为例,主办单位4个,协办单位11个,承办单位24个,支持单位41个,文博会组委会主任4个,常务副主任2个,副主任14个,执行委员会主任16个,副主任29个;组委会办公室主任2个。一个一年一度,为期只3天的文博会,牵涉到了80个行政单位,设立了67个主任、副主任!其他文博会虽然没有如此之多,但亦不少,比如,第五届北京文博会主办单位4个,承办单位1个,协办单位26个,文博会组委会名誉主席1个,主席4个,副主席5个,常务副秘书长1个,副秘书长29个;第七届深圳文博会组委会主任7个,副主任7个,成员28个。这虽然有利于方便文博会行事,但无疑也大大增加了文博会的行政成本。

第二,“管办结合”。政府既监管文博会,也操办文博会,负责了文博会的方方面面,成了文博会的“管家婆”。这既导致各层级政府具体负责文博会的人十分辛苦,也导致政府行政开支过大,却又不计文博会的实际收益。文博会的亏盈都是政府的事,亏了政府补贴、买单。不过,现今有的文博会开始尝试“管办分离”,比如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国务院、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各级政府都变成了主办单位,退居幕后,专门负责管理,而办理之权交给了深圳报业集团、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

第三,开幕式十分隆重。因为文博会组委会机构庞大,所以其开幕式嘉宾都较多,能邀请到多少嘉宾,来的嘉宾的级别有多高,很大程度上能决定这个文博会的“级别”和“影响力”。文博会往往都会花大力气举办开幕式,以招待各方嘉宾。有的文博会会期只三四天,但一个开幕式就要开个半天。举办开幕式的费用,以及其他招待费,就占用了文博会经费的很大一部分。

4.“务实”与“务虚”

文博会之“务实”就是要切切实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务实”的工作不言而喻,举办文博会本身就是一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务实”之举,文博会期间,编印项目推介册,举办项目推介会、项目交易会、各种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峰论坛、投融资会议,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务虚”并非是说文博会之工作是“花架子”,没有做实事,而是说这些工作可能与文博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之宗旨不甚符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文博会之“务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形象”展示。很大程度上,大型综合性文博会变成了一种形象工程,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形象的展示效果。整体上看,不少文博会强调展示我国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很注重外表的热闹和光鲜,从各展区来看,各省市区参展更多注重宣传各自的文化形象、文化资源、城市形象。以各省市区为主的综合展馆是文博会最“辉煌”的展区,有演员、模特现场助阵,有各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推介美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谓光怪陆离,热闹非凡,很是吸引眼球,但仔细一看,若作为专业买家,而非看热闹的普通观众,却很难发现其有特色的、优势的拳头文化产品到底为何!本来文博会是该展示最好的文化产品的,可是不少省市区展馆都陷入这种“空而无货”的尴尬境地。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要么是这些省市区确实无优质文化产品可展,出于行政需要勉强参展,要么就是无意识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根本、以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为主旨,只有意识宣传各自的形象,显示一种“政绩”。不过,而今有些文博会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深圳文博会就强调其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检阅与总结的盛会”,是“两岸四地最优秀文化产品集中展示与交易的平台”,这种定位是正确的,但关键是要把这种定位做“实”,要在会场各项活动中切切实实加以体现。

第二,“虎头蛇尾”。大型文博会很重视组织工作和宣传动员工作。一年一度的文博会,虽然时间紧迫,基本是上届文博会一结束,马上就要开始下一届的准备,但组织得很完备,有的文博会设立了优秀组织奖。三四天会期,第一天有盛大的开幕式,往往都很热,但随后的两三天,特别是最后一天,基本就有些“冷场”了,观众大大减少,甚至有些展台已无人把守。而且文博会缺乏有效的善后工作,比如,有的文博会缺乏完整的资料汇编,大多是“一个总结”就完事,好一点的就编印以汇集文件、领导讲话、文博会组织活动为主的“全记录”,而在文博会结束之后,如何对文博会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及对会场上达成的意向协议进行跟踪,加强其效果的落实,如何引导、推动文化产业企业改良发展等诸多与完善文博会、切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却较为忽视。不过,深圳文博会善后工作做得要好一些,每届都会以课题形式委托专家做评估,结束之后都会有详细的评估报告,资料也保存较为完整,有系统的剪报集、资料汇编和影音资料。

第三,“旗大杆小”。全国性综合文博会级别高,宣传声势大,场面拉得也大,一些省级举办的综合文博会也是如此,所涉内容基本是面面俱到。开幕时,要请诸多领导到场讲话,要请领导发贺信贺电,注重三四天会期到了多少万的观众,有多少项目达成协议,签约了多少意向金额,等等。“旗子”打得很大,也宣传得很大,都是很好的。但“旗子”之下,“杆”有多粗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有“杆小”的现象。“杆小”有三层涵义:一是真正作为文博会主体的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产业产品被忽略了,若除去各省市区政府的展馆,会场就会冷落许多,文产企业和文产产品不足以支撑文博会的大场面;二是文博会所吸引的大批观众,有不少是看热闹的普通观众,真正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观众却是少部分,会场意向签约项目和签约资金真正落实的不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三是真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被宏大的“旗子”掩盖了,比如现场的展演不是以企业和产品为主,缺乏专家对展品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的把脉,虽然有不少会议论坛,但参会的大多是领导,而专家只是少数,没有详细的展品及其所代表行业的品评报告,没有对参展商和展品的审查评奖,但有对组织机构设立的奖项。通过一届文博会,我们很难全面把握一二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更无法清楚如何在未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如果文博会文化产业的全面展示功能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示功能缺失了,文博会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5.低水平的同质化现象

五大综合性文博会和其他综合性文博会很大程度上是“同质”的,即展示的文化产品和展馆设计大同小异,召开的诸多论坛会议也有相似之处,甚至举办文博会的程式都较为类似、固定化。因为文博会的举办时间间隔只一到两年,每年要举办的全国性文博会有好几个,因此,不少参展商和政府像赶集一样组织参加文博会,极少总结参展经验,很难在完善参展展品之后再参加其他文博会。这样,虽然不同文博会在展区布置,具体展示方式上有所变化,但展示的内容内涵却无质的提升。

同时,文博会参展企业的展品,整体上质量不高,虽然有一些高科技的展品,但大部分都是工艺品、艺术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关,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相比发达国家,不仅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而且科技含量低,文化与科技结合融合度还不高,即使有一些高科技产品,但整体质量偏低。这种现状无疑会使得文博会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注释:

①本文所分析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主,兼及其他,且重在分析文博会的特征,以为进一步提出文博会规范发展对策之伏笔。本项目研究和本文写作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北京大学陈少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齐勇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彭翊副教授等人惠教,得到文化部产业司综合服务处王娜副处长及举办文博会城市相应主管部门官员的大力支持,于此谨致谢忱!

标签:;  ;  ;  ;  ;  ;  ;  ;  ;  ;  ;  

第一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现状、作用和特点_深圳文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