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八农场学校 张卿瑞
我们应该相信,对于所有的九年级学生来说都知道毕业年级意味着什么。面临学习时间的紧迫性、成绩提高的紧迫性等等,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沉重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业面前,一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成绩不佳可能更多的原因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长期的不得当,让他们在这门学科的面前渐生退意,因此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越学越没有信心。所以我们毕业班教师最重要的是在他们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为他们指点迷津,教师在他们初中学习的最后一段路程上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高中老师是如何上课教学的,他们可能不需要像我们一样付出那么多的耐心,但他们也有自己面临的问题,我想小学的教师也一样羡慕初中的教师,他们认为初中的孩子要比小学的孩子懂事又好教育,同理幼儿园的老师也可能正在羡慕小学的老师,其实每个阶段的教育者都有其自己使命,都有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站好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
教材修改以后,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较旧教材补充了很多,不仅仅是抽象,而且理论性还强,学生不易理解。我工作之初将历年中考试题相关答案,分课整理打入对应该的课程教学中,化整为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我一直在努力研究。
对于后进生我不抛弃不放弃,即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也照常督促,因为这是老师的分内责任,我把“相信”也不断传达给他们。教师的教学应接地气,走学生路线,为了使学生作业水平提高,我甚至努力在课堂上留出作业时间,即使某课内容较难需要更多时间,即其他特殊情况出现我也努力坚持这一做法,这样大多数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较好地完成作业。在作业批改时我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我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每届毕业班的学生我都能脱口说出每个学生名字在花名册上对应的序号,有的老师觉得我很神奇,其实这是用心工作的结果,因为平时的作业、小测、考试等,我都让他们把自己的序号写上,甚至他们的教材和练习册上也要写上对应的序号,时间久了我就记住了,这样容易适时检查和公布作业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水平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我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让学生觉得处于脱管状态,从内心来讲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别人抛弃,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我笃信“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好学生是在欣赏中培养出来的”。老师要有一颗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容下所有的学生,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口味来主观的要求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得接受,无论你面对的这一届学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埋怨,只能努力去教好他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如那位登山运动员所说的那样:无论山高与不高它就在那里!只有心灵才能唤醒心灵,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力量关键在于做出榜样,我对于教材的所有内容几乎都能脱口而出,甚至能准确说出某个知识点在教材的某一页。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们就更加信服于我。学生和我就建立起良好的互信。我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几乎每一节课都有,两三分钟左右。内容很多,也可能有人说我是对他们进行洗脑,当然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我还经常把自己的名言向他们灌输。“只要方向正确,哪怕前进一步也是胜利”。我教过的所有学生几乎都知道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句话我对每一届学生都反复提及。
我会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的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相信多数的学生是好的,其实我相信学生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即使他们犯错误了,我会把语言都集中到错误上而不是学生个人身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多的关爱或是溺爱,再加上早智,让他们的精神上包裹上一层厚厚的防卫硬壳,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倒退,更说明社会的进步。他们更多事,更难管,恰恰说明更多的学生个性得以彰显。我在表扬他们的时候经常会落实到个人,但批评他们的时候我绝不指向个人。比如某个学生犯错误,我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当然那位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一定知道说的是谁,这样也防止了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
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头脑中不容易难形成完善的理论,这时候硬性的记忆是必须的,我知道这样的观点,会受很多业内人士不屑一顾。我看到太多的展示课或者公开课都会回避记忆这个环节,他们认为死记硬背的课都是失败的课。但是我认为记忆是一个学生都起码学习素养。只有记忆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能培养出做题的思维惯性。对于军队来说,平时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而对于学生而言,我觉得也是一个道理。只有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考场的时候就不会胆怯。我总是本着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来从事教学活动,其实我们只要做好每一个小过程了,结果一定不会辜负我们。比如我每年押题这个小过程,我年年都押题,而且自信自己能押准,我也居然能让学生相信这一点。当然不是盲目的,而且联系着热点去押题,有准的时候也有不准的时候。我记得自己曾经连续七八押宪法大题,而且都没有考过。在第十五个法制宣传日,在宝贵的九年级复习时间里,我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来复习宪法内容,才等来中考宪法的一道大题。即使这样我也没有觉那些年的宪法复习是白费的,因为所有的复习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所有知识都是相通的。
让我们永远相信自己还要相信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永远充满阳光,让“相信”伴随我们工作的始终!
论文作者:张卿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们的论文; 作业论文; 都是论文; 我也论文; 老师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