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挑战、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效论文,路径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13)06-0068-05
执政成效是指执政党通过合理地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执政资源所取得的执政成果和效率,包含执政成本和执政效率两个方面,即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究其实质就是执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是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最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执政成效有目共睹,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成效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夺取政权的党变成执政党。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进步与繁荣,人民自由和福祉,付出了艰辛的代价与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党不愧为伟大、光荣的党。目前,我们正处在非常关键的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转型和巨大的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党已清醒地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危机、风险与考验。“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成效,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取信于民,为党执政的合法性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受人民委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任,我们党执政的动力源自人民,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党,提高执政成效,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待和根本要求,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
(二)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现在整个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弱势的竞争地位,我们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反政府社会运动,让我们记忆犹新,这场运动有西方国家和现代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社交媒体推波助澜,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民生凋敝、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迷失以及僵化的体制损耗殆尽。中国虽然完全有自信打破西方一些国家期望中国出现“阿拉伯之春”的幻想,但不能说这一轰动世界的事件对中国没有影响,不值得我们去反思。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新时代,需要我们党正视我们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成效,进行“自改革”。
(三)来自现阶段国情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积累,我们党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信,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但综合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复杂而又严重,尽管我们通常讲这是“前进中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与成效,的确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在近十年的目标和任务,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能实现的宏伟蓝图。不合时宜的旧体制、僵化保守的观念、传统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新形势下的本领恐慌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党的执政成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到所谓的“拉美陷阱”之中,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出现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人心思变的状况,进而会危及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现阶段的国情需要共产党人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通过提高执政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影响党执政成效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执政基础与执政的合法性。
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广泛坚实的执政基础,就相当于将政权的大厦建立在沙滩上,执政地位不可能牢固,执政前景黯淡,执政成效会大打折扣。我们党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党执政环境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兴起,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固化党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
党执政的合法性,是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并接受一个政权的管制。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民意性,二是合程序与法律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1]268。也就是说,合法性意味着民众对权力行使者的认同与接受。合法性具有动态的特征,政党合法性的地位不会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传统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将面临挑战,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危机”[2]163。一个政党要想获得丰富的合法性资源,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成效,代表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利,赢得民心。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人民进行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取得的,得到了人民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通过意识形态、领袖形象、民主选举等方面不断取得合法资源外,执政成效成为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
(二)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
执政理念是指建立在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是党的执政宗旨的根本体现,是执政主体在执政实践中为了完成其执政目标所形成的执政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体现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基本价值支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到执政理念,并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体现了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统一。党的执政理念一旦建立起来对党的执政成效就会产生重大影响。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我们党执政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动力源。我们坚持了这一执政理念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背离了它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遭遇执政的合法性危机。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鱼水相依,力量不断壮大,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我们现在已由一个革命党转化为一个执政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坚持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不动摇,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我们现在抽象的谈执政理念没有意义,要通过党的执政成效来反映出来,执政成效是党的执政理念的试金石。
执政方略是执政党为实现其执政宗旨、执政目的和价值追求所选择的一种关系全局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应有明确的执政方略,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我们党执政理国的基本方略。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成效,使宪法和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我们党的执政方略进行了明确定位。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的国家,缺乏民主法治精神,“人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样的历史重负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一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漠视法律,对法律缺乏敬畏心理,特权和等级思想严重,对我们党依法治国执政方略的实施毫无疑问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着我们党执政成效的提高。
(三)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
执政体制是执政党为实现既定的执政理念,执掌运作政权所涉及的机构、机构职权的配置、权力运行模式以及三者的制度化状态的总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执政党,但我们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革命特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取得执政地位以后,我们又以前苏联作为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没有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长此以往,党的执政体制逐步僵化固化,缺乏活力与效率,党政不分,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较为严重,执政效率降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关键是执政体制改革,执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的突出任务。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基本方式,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把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执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处理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党群关系问题。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党仍然沿袭革命战争年代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不合时宜的执政方式越来越不适合世情国情党情的要求,不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就有可能“人亡政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总要求,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四)执政环境与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赖以执政的资源,是指“执政党在推进国家、社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基于国家政权的可支配和可运用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各种资源、条件、手段、方式体系的统称。其实质是执政行为条件的总和。”[3]305一个成熟的政党能够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包括硬资源(物质性资源)和软资源(非物质性资源),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政策等,进而实现执政目标,提高执政效能。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既有利用执政资源的经验,又有滥用执政资源的失误。在新的发展阶段,利用好有限的执政资源是提高党执政成效的题中应有之义。
执政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系统环境。执政环境是客观的也是易变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执政党无法随意选择执政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党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相反执政党可以根据不同的执政环境制定相应的对策,并为党提高执政成效营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们党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经历大转折大变动大调整。提高执政成效就需要我们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理性应对各种环境对党的考验。
三、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成效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执政功能体系。
政党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职责和作用,它决定着政党的能力和行为的方向。按照西方政党理论,执政党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汇集选民利益及服务选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政府;监督政府。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性质、基本国情互异,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同,执政党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借鉴西方执政党功能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初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功能体系,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反映民意、利益整合、政治录用、政策制定和引领风尚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从广义上说,政党是民意和民利的代言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民意和民利作为奋斗目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发展壮大,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主要是我们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这是我们在党的发展史中得出的最可宝贵的经验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群众基础,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想赢得民心,就得“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4]136-137。我们只有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体恤民情,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就会取得更高、更好的执政成效。
党的十六大党章明确把“两个先锋队”作为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中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新兴的社会阶层异军突起,并已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执政党,要实现党的理想和目标,提高执政成效,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利用党能够利用的执政资源,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要发挥好这一功能,一方面党必须优先考虑工人、农民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夯实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把社会各阶级阶层不同的诉求进行整合,有效地吸纳和集中各种社会力量,改善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推进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都不可能忽视人才的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526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是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功能,是党保持活力和先进性的源泉。提高党的执政成效,就应当破除制约和束缚人才发展的瓶颈,形成重视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党管人才”统领下的各项制度措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使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最大功效。
政党是联系公共权力与社会的纽带,政党的功能决定了它应当把公众的意志变成自己的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6]1296执政党政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成效和兴衰成败。为了提高执政成效,我们党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使党的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景,并将好的政策通过立法机关转化为法律。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涌现过一大批品德高尚的模范人物,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到提升,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毋庸讳言,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复杂多变,一部分党员由于不加强自身修养,禁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价值观扭曲,素质低下,品德败坏,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声誉,使党的执政成效受到了削弱。作为执政党,我们应一以贯之的将党的思想建设放到首位,使党员成为优良社会风尚的引导者,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输入正能量。
(二)有效利用与整合党的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执政时不可或缺的能量和来源,执政成效取决于执政党如何有效的利用执政资源。我们党是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像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种资源。有效利用执政资源就要对有限的执政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对资源的滥用和执政过程中的无序与混乱行为。
有效地整合执政资源就要坚持依法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的授权,二是程序合法。毋庸置疑,我们党具有执政的合法地位。但合法地位的取得来之不易,同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应当成为守法护法的楷模,党的活动要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党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上行下效,凡居高位者的习尚很快就导启众庶的风气”[7]103。依法执政,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法宝,也是有效整合党执政资源的不二选择。
进行执政资源的合理规划是整合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执政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执政党通过公权力所掌握的军事、行政、经济等“硬资源”,精神资源指通过教育、宣传、灌输等方式,执政党将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软资源”。执政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执政党主要通过组织提升、制度规范和文化整合等方式对执政资源进行规整。
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是党的执政资源有效利用和整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成效;运用不当,则会使党失去公信力,影响党的形象,浪费执政资源。孟德斯鸠认为,“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会休止。”[8]154那怎样来制约权力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想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做到以权力来约束权力。”[8]154腐败往往是权力的伴生物,“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力则绝对地腐化。”[9]129人类的政治发展史表明,任何执政党只要听任权力滥用、腐败蔓延,必将导致自身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丧失。只有实行权力制衡监督制度为基础的现代民主制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腐败问题,保持政权的稳定,达到社会长治久安,良性运转。
(三)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党执政环境的改变,党应在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上其它执政党的执政经验,与时俱进,注重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变革,提高执政成效。
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缺乏执政经验,执政环境恶劣,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前苏联党的做法,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那样的选择毫无疑问具有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逐步意识到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党代政,以党代法,权力过于集中且监督缺失,重管理轻服务等方面。这些弊端积习很深,中国要走向政治现代化,必须顺应当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历史潮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自身的改革。
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科学,要通过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愿望实现的范围与程度进行检验。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党,难点也在党,党的一切活动都应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党的领导与执政要经过宪法和法律的授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10]152,权力具有导致腐败的可能性,如果不加约束和监督就不可避免会被滥用。毋庸讳言,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对权力产生的副作用明显估计不足,缺乏制度设计,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就是明显例证。我们不必照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模式,但分权的思想和制度设计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会滋生腐败,权力缺乏监督更易导致腐败。“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1]270加强制度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