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数据式审计模式运用的探索
●钱金金
摘 要: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审计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带来了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文章基于此背景,对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了介绍,并结合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实务对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数据采集、转换、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数据式审计模式 高校内审实施路径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审计理念和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下,高校内审对象由传统的纸质账目和电子账套数据转变为海量数据,从而带来了审计程序、取证模式、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这就要求内审创新审计方法,从战略高度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实现目标。
一、信息化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产生的影响
1.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理念转变。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账目和电子账套数据,而是多种多样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更新理念,立足整体分析把握,在弄清应然之后,突破传统审计技术下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探究,充分利用有关数据软件多维度分析,以更加开放的发散性思维探究数据结果和行为的相关关系,发现疑点,系统研究,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实现价值增值目的。
可见,慧览也是一位游历十分丰富的高僧,他曾去罽宾习禅求法,后返回于阗弘法。又经吐谷浑到内地巴蜀,受到吐谷浑主慕延和世子琼的礼遇,为他在蜀地立左军寺。他后来还是离开巴蜀,来到岭南,驻锡罗浮山天宫寺。在崇佛的宋文帝盛情邀请下,来到京师建业,驻锡钟山定林寺。宋武帝继位,修建中兴寺,下令慧览移住其中。宋武帝大明年间(456—464),慧览圆寂。
在自由大气中,光学湍流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柯尔莫戈若夫湍流空间功率谱不再适用,本文采用考虑大气湍流内、外尺度影响的各向异性湍流大气功率谱来产生随机多层相位屏模型.考虑大气湍流内、外尺度影响的各向异性大气湍流空间功率谱为[10]
2.促进审计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三个阶段,相应的审计方法从对账目凭证的详细审计,到以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再到以风险评估分析为基础的抽样审计。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也得到广泛使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面对的数据更丰富多样,要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求,必须创新审计方法,一改以往精确的数字审计,利用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分析,通过持续、全面的风险预警,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效能。
高校财务的项目核算一直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特点,在高校财务平台下,审计人员需要的底层财务数据库主要包括:代码库——科目代码、项目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等,凭证库——以表单形式存储的账务明细、项目明细、科目金额、项目金额、暂存暂付等,资金流量库——账务辅助金额表。笔者以天津大学审计系统建设为例,对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具体阐述。
3.加大对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需求。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要谋求更好发展,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审计人员除了掌握更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和财经法律等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有效运用,拓宽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前,审计人员仍以财经、工程管理类专业背景为主,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审计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审计队伍业务素质还无法满足信息化工作需要。
二、信息化下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数据采集。财务数据作为一个高敏感性的关注点,在采集时除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外,还应注意不能损坏财务信息系统和数据。鉴于此,我校单独购置审计服务器,系统安全上采用防火墙式VPN远程访问服务器,通过加密和身份识别保护数据免受窥探,同时将审计服务器和防火墙放置信网中心托管,实现网络层和物理层的双重防护。数据采集上,每年底整体拷贝财务数据库还原到审计服务器,避免对财务信息系统的直接干扰。数据还原后,根据项目的审计期间和审计范围,利用审计作业系统软件在线抓取财务数据,放入审计数据库。这样,将不同年度的财务数据存储在一个审计数据库内,使得审计期间的相关信息显示在同一个界面成为可能。
世行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减轻了自然灾害,促进了致富奔小康、村容村貌改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机耕道达村组,人行便道连院户,极大地方便农民出行;自来水进农户,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通过沼气建设,项目区农民用上了清洁生活能源,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保护植被资源,同时,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三、数据式审计模式在高校财务中的实务应用
通常对于任何一个单位,中层干部都被看作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他们上承高层下连基层,是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核心力量。要想更好发挥中层干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单位管理工作顺利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数据式审计已不是新概念,2000年初实务界便开始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据式审计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它是对以往审计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只是更好履行审计职责的手段。利用好这一手段,需要创新审计思路,掌握其实施路径的关键环节——数据的采集、转换、分析,以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利用。数据采集是基础工作,应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和保密,主要有三种采集方式:一是运用相关审计软件或数据库软件对财务信息系统文件进行直接拷贝,二是利用专门的数据接口采集,三是采用嵌入式审计模块实时采集。数据转换是将获取的底层数据进行格式和语义上的处理,转换成易于审计人员分析的数据,一般采用SQL Sever和Oracle数据库等工具。数据分析是通过建立审计中间表和数据分析模型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核对、检验、判断,将数据的应然与实然对比,发现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目标。
201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正式提上日程。此前,各高校虽不同程度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开展审计,但限于能力和财力,审计信息化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鉴于此,教育部也提出信息化建设需要统筹设计、长远考虑、逐步推进,并明确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数据式审计。
2.数据转换。根据财务数据字典,结合审计项目需求,将审计数据库内的原始数据通过SQL语言编译进行格式转换、关系表的处理和字段的重组,形成能够体现审计特征的临时表,即中间表。如项目科目汇总表中的字段——部门编号、项目编号及名称、经济分类科目编号及名称、借贷方发生等,就是将底层数据库中的凭证表和凭证分录表重组整理后得到的,这种通过中间表方式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审计人员能识别的语言,有利于对审计项目的分析。
3.数据分析。通过运用基础运算符进行数据字段运算,并对各中间表进行关联、合并、排序等逻辑操作,构建成标准的数据分析模型,再结合非标准化数据资料,进行多维分析、综合比对,从而发现疑点,聚焦重点,深入查证。
以某机关部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在完成对2014年至2017年数据的采集、转换后,首先构建经费来源和支出分析模型,反映审计期间经费收支总貌及每一项目、科目的实际收支情况,通过对凭证库及中间表进行程序的编译得到模型所需数据。然后,将总数及分项数据与项目余额表、项目科目汇总表等中间表进行平衡校验,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对比总貌和各年度数据中,发现该部门2014年至2017年人员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平均每年人员支出约占总支出的25%,这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将此类支出标记为疑点,形成疑点管理库,并通过编译程序设置“明细账联查”按键,将疑点管理库内的每一条记录索引到原始凭证库,从而实现在疑点管理库内直接查看4年间人员经费支出的所有记录。记录显示,该部门每月固定发放某一科室所有人员劳务费(寒暑假除外)。劳务费一直是审计关注的重点,发放的依据、标准、途径、有无制度、有无预算、预算的精确性等一系列问题立刻浮现在审计人员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程序进一步取证,消除疑点,进而做出准确的定性判断。随后,提出将此部分为师生提供特殊服务的人员经费作为绩效津贴以工资形式发放,将人文关怀与合法合规相统一,同时进一步精确化人员经费预算,促进资金的节约有效使用。
四、不足与思考
高校内审信息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数据式审计模式的运用尚未扩展到实质意义上的大数据,故对数据分析的审计技术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跨专业运用知识是最急需培养的能力,“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审计思路,又能将思路转化成计算机语言,并将分析结果以审计人员易懂的语言体现,在计算机和审计之间形成桥梁,从而推动数据式审计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浩玮.基于高校财务信息平台的数据审计模式及实务探究[J] .审计研究,2010(6)
[2] 徐瑾.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3] 胡泽涛.大数据环境下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 .财务会计,2018(9)
[4] 胡洪斌.大数据时代数据式审计方法重构[J] .财会通讯,2017(19)
[5] 董伯坤.预算执行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探索[J] .审计研究,2007(6)
[6] 刘绪文.浅谈数据式审计[J] .审计与理财,2014(1)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7-112-02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审计处 天津300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