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_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兴产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2)02-0026-09

修回日期:2011-12-26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经济自二战以后的长期不景气,则更是由于制造业中新兴产业长期发展不力所造成的。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的周期、路径等尚有模糊的认识,我国在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台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欧阳峣、生延超(2010)[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分不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混为一谈,多数的地方选择新兴产业不注意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等因素,以国务院或全国的标准选择新兴产业,结果选择是全能产业,造成全国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这违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例如:“腾笼换鸟”,认为发展新兴产业就是抛弃传统产业,重新建立新产业,有些地方甚至舍弃有优势的传统产业,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弄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探讨其发展的模式,研究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涵义及研究概况

(一)新兴产业的主要涵义

新兴产业是处于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的产业(Low and Abrahamson,1997;Van de Ven和Carud,1989)[2-3]。也就是说,新兴产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周期的暂时阶段(McGahan等,2004)[4],这个阶段可长可短。Low和Abrahamson(1997)认为,这个阶段是萌芽到它的成长期开始,但有些专家认为是到产业成熟或是合理地被认可,或处于稳定发展(Aldrich和Ruef,2006:Klepper和Graddy,1990)[5-6]。Klepper和Graddy(1990)修正了这个说法,认为某一产业可能要2至5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稳定发展,有些企业在此期间会发展到它的高峰,而多数企业则是需要几年时间建立它的业务。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经历产业发展周期的所有阶段。有些企业无法进入成熟期或稳定发展,有些企业原地踏步,或静止后消亡。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对本国、本地区有重大、长远影响,能够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能够彻底地改变一个国家、地区的能源结构,摆脱对石油、煤等传统的含碳能源的限制,以更加清洁、环保、节能的方式生产、生活。这种产业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对本国、本地区所有产业都有巨大的改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新能源产业常常被一些国家、地区列为本国或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新兴产业的计量指标及研究概况

如何来衡量、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3年)[7]提出主导产业理论,他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自于“主导部门(leading sectors)”的冲击力,而这个主导部门应有三个主要特征:①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②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③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特征来衡量、判断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应当是:①区位商较高,即在本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的产业;②它是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带动区内有关产业的发展的产业。

(1)区位商

区位商是地区内某种产业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全国范围内该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比值,反映该地区内这种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有无规模优势[8]。

(2)产业关联性指标

一般而言,新兴产业应具备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才能够带动区内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关联效应具体包括:①前向效应,是指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经济部门;②后向效应,是指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③旁侧效应,是指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新兴产业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带动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10]。

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我国各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指标[11],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指标。

指标一:产业感应度系数

是指其它产业对该产业的平均感应程度与各产业感应程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12]:

感应度系数往往反映产业的“后向关联”,而影响力系数往往反映产业的“前向关联”。新兴产业应该是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均比较大的产业(大于其他产业的平均感应和平均影响的值),只有这样,新兴产业才能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感应度系数:1及以上为优,0.9及以上为良,0.8及以上为中,0.8以下为差。影响力系数:1.1及以上为优,1及以上为良,0.9及以上为中,0.9以下为差[9]。

张大松认为除了以上的两个指标外,还可以用产业贡献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金利税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评价某地区的某产业[9],但我认为对于新兴产业,区位商和关联性指标是最重要的。我们也可以用图1来区分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图纵坐标代表区位商,横坐标代表关联性指标(当我们考察前向或后向效应时,分别使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分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产业关联性小,产业区位商小,则该产业为该地区停滞的传统产业(例如:图1中的产业4);而产业关联性小,但产业区位商大,则该产业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例如:图1中的产业2和产业3);而产业关联性大,产业的区位商小,则该产业为该地区的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例如:图1中的产业5和产业6);而产业关联性大,产业的区位大,则该产业为该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图1中的产业1)。

国内外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总体而言,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通常比较难以区分新兴产业,直到某个产业发展成熟,才能看出它的端倪(MacMillan和Katz,1992)[13];另外,由于有大量的新兴产业无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失败、消亡了,因此缺少实例,理论问题和实证问题都较少有学者去研究(Lampel和Shapira,1995)[14]。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特性

为准确理解新兴产业的含义,我们不妨从以下特性来加以判断。新兴产业具备指向性、外部性、创新性、风险性、地域性等特点。

(一)指向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它代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一,它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发展为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二,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先进理念;第三,它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它代表未来的生活方式,创造市场需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水平。各国政府争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的就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获取来全球竞争优势,把握未来经济领域的主动权。

(二)外部性。发展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对其他产业也有促进的作用。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及其产业化,而基础性技术研究是公共物品,具有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一旦基础研究的成果产生出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能非竞争和非排他地消费该成果[15]。当技术突破的成果完成产业化发展,又能促进更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更新和更高层次技术的研究,这样的创新循环不断地推动产业经济向前发展,提高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

(三)创新性。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它是一种创新,但与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又有所不同,它重点在于应用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与使用高新技术,进行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也不一样,它是结合本地的优势,寻找能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本国和本地区未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

(四)风险性。新兴产业是新形成或再形成的产业,它们是来自技术的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转变、新的消费者需求的产生或者其它经济或社会因素的改变,因此会存在较大风险。表现为:技术风险因素,其来源主要是技术实验不足,设计存在问题,新产品达不到预期的功能、效果等;市场风险因素,技术的先进不一定都能符合市场需求,消费者的偏好较难于预测,也常发生变化,如果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科技成果就无法产业化;生产风险因素,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推出的新品能否大规模生产,原材料能否有保障,生产工艺能否达到设计要求,都具有不确定性;财务和政策风险因素,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不同程度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品的引入期,如无雄厚的资金开拓市场,企业就会面临夭折的局面;管理风险因素,企业组织内部的不协调等。一般地,越是重大的创新,如:以全新的技术开发全新的产品,开拓全新的市场,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五)地域性。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和人才力量等均有差异,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就千差万别,有的地区原材料资源丰富,有的地区人口密集、市场潜力大,有的地区工业基础雄厚,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注意各国、各地区的具体差异。例如从资源差异来说,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各国或各地区的风力、水力、太阳能的资源情况,确定重点发展某种新能源。又如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业技术较高,工业基础较为完善,传统工业和农业都已显得落后,可将高技术的生物科技农业等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落后的农业国家中,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则可以将工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地域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务必要根据地域性理论挖掘区域竞争优势。只有发展具备地域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实现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图2 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16]

图2描述新兴产业出现的四种发展类型。A类型是从发展期到成熟期,再到发展后期。这种类型是使用成熟的技术去开发成熟的市场,成功率相对较高。B类型只有发展期,然后就走向衰退、消失。这种类型也许是用成熟的技术去开发新市场,但是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C类型从产业发现前期到发展期。这种类型也许是用新技术开发新市场,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或者市场不接受新产品而失败。D类型包括产业发现前期、发展期和发展后期三个阶段。此类是用新技术开发新市场,通过研究、改进、试销、市场推广,技术和产品被市场接受,产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

国外的学者对上述四种类型产业发展进行过研究,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上述各类型的研究还相对不足,他们认为对B、C、D类型的研究也许能产生新的理论。Edmondson和McManus(2007)[17]认为新兴产业的研究仍然是初期的、不成熟的,对新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些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只对现存的理论进行验证。按照他们的观点,需要学者们搜集大量的数据和素材,对新兴产业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针对该产业的为什么,如何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Santos和Eisenhardt(2009)[18]研究了电信行业的五个企业在刚成立时,即处于B类型的企业边界的问题,建立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些可以共享的、定性的新观点,对后续理论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有价值的探索性研究,会导致更多的求证与发展。Helfat(2007)[19]认为学者们不能总是等待理论的发展,而应当弄清这个现象的组成,解释现象的发生。Goldfarb等(2007)[20]研究了互联网行业的投资者行为对该行业的出现和发展的影响,虽然这植根于特定的行业,但对新兴产业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如何从一个企业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国外研究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有两种方法,即:de alio(嫁接)或de novo(裂变)(分离、剥离),或者是两种方法兼而有之(Khessina和Carroll,2008;Lange等,2009)[21-22]。de alio(嫁接)指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新的、独立发展的领域,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嫁接于互联网的“doccom”这类的网络公司(Goldfarb等,2007)[20],就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领域。这一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电报、电话、报纸、电视的信息传输、处理,开创了数字信息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制造了IT产业的神话。嫁接式的发展要抓住对国民经济影响面广,作用重大的某些关键技术,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突破,极力进行产业化推广。许多专家推测,第五次工业化浪潮应当是新能源引起的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新能源产业。

Aldrich和Ruef(2006)[5]讨论新兴产业的“聚集兴起”,也就是说这些新公司是在原来已有的产业中裂变而来,即通过高新技术应用于当地的传统产业,在设计、制造或原材料等,产生某个方面的新分工,从传统产业裂变出新的产业,成为拉动本地经济的新增长点。裂变式的发展对当地的传统产业改变较小,但是运用高新技术产生的更专业、更精细的分工,往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这些从传统产业裂变出来的公司特别注重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从而产生新的分工,它们不需要是全新的创造,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出现的光驱产业,类似IBM和康柏公司把它们的业务建立在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上(McKendrick等,2003)[23]。又如: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产业,可以使电动汽车的成本更低,质量更好,使电动汽车成为质优价廉的商品,开拓广泛的市场,为当地及全国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裂变式的发展关键在于选定本地区或全国有优势的产业,突破关键的技术或零部件,进行更专业、更精细的产品分工、市场分工,逐步地发展出一个新的产业。总的来说,裂变比嫁接是企业进入新兴产业更普遍的情况,但是裂变的成功率要低于嫁接的情况(Dinlersoz和MacMillan,2009;Geroski,2003)[24-25]。裂变方式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看市场的情况,因此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从国内外的研究,还有一种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式,即又嫁接又分裂,我们暂且称之为融合的方法。融合式指的是高新技术全面与传统产业结合,在设计、制造、原材料、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如:美日等发达国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事实上,我国存在大量这样的产业,例如:纺织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我国急需采用智能化的装备升级我国的纺织业。其他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都有这种热切的需要。我国各个地方不要只盯着高新技术产业,追求高精尖,而不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甚至抛弃已有地方优势、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企图另搞一套,尤其是发展与本地人才、资本、资源不相配套的产业,那是十分错误的。

综上所述,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嫁接、裂变、融合三种方式,高新技术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但科技创新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要素之一,人才、资金、市场需求、体制等也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用图3做一个总结,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应当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长远规划,分析本国、本地区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寻找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统一思想,以规划引导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步骤,有可行的措施,通过锲而不舍,代代传承的努力,逐步建立本国、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就三种发展模式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图3 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嫁接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政策。由于嫁接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是依靠重大科技创新突破,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产业,因此,必须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创新的扶持政策,二是创新的推广政策。

创新的扶持政策就是要构建官产学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才是第一位的,据科技部公布的资料,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缺乏高端研究人才,政府要努力吸引高端的科技人员,给博士、博士后、海归科技人员提供生活、科研的便利,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努力做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储备人才,留住人才。政府还应与当地的大学、科研机构一起共建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对外开放,拆除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樊篱,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建功立业。其次要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不愿意投入资金搞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新产品,而只满足于照单制造,来料加工,有些企业甚至热衷于抄袭、仿冒等不法行为,急功近利,创新意识不强。当前,由于体制原因,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创新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要做到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鼓励企业设置研发岗位,引进科技人员,还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单位建立创新联盟,构建官产学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对于嫁接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还要大力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要从一个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被市场接受的商品,再做成一个产业,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甚至要比成果的研发花费更大的力气。科技产品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市场。因此,必须从融资、财政、市场三方面给予支持。

融资方面,由于这些新兴产业项目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企业也无足够的抵押资产,因此,新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的局面。政府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积极主动地服务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新产品的试制、推广项目等。政府可以投入一些引导资金、启动资金,也可以为其担保,协助这些企业融资。政府要制定支持与鼓励政策,鼓励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多渠道、多方式为发展新兴产业筹集发展资金。

财政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减少有关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经营风险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手续比较复杂。例如,如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如何认定企业的科研投入,而有些企业在初创时期,只有科研投入,没有产品,没有营业收入,又如何给予政策扶持?这些问题牵涉到企业是否能真正享受政策的优惠,这往往需要科技部门与财税部门的密切配合,改变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方便企业,真正把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服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培育方面。要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是关键,尤其是在产业的初期,产品尚未被市场接受,这时政府采购新产品,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产品,提供新产品使用的配套设施,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发展新兴产业有促进的作用。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拓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该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在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力争到201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这项措施有效地推广了新能源汽车,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二)裂变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政策。裂变式发展是对已经存在的产业、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分工而产生的新产业。要加速裂变的发展,关键在于攻克核心技术、重要的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例如:专门生产新能源的电池及设备的产业,从如何提高电池的蓄电能力、充电的效率;或者是快速充电的设备,革新充电的方式和方法;或者是高效的太阳能、风能设备,提高太阳能、风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入手,发展新兴产业。

这种方式十分适合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模式,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园,聚集大批某专业化的人才、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引进,专业化的技术开发,专业化的投资,专业化的生产,专业化的市场开拓,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新兴产业。政府在其中应当做好守门员的作用,筛选重点的发展领域,引进符合发展方向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专业化的投资和科技攻关,保护科技专利,推广专利成果。

(三)融合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政策。融合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研究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寻找发展的切入口。对本地区有规模、有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分析,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从设计、原材料、生产技术、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抓住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等重点环节,进行产业提升。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消化吸收高新技术,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尽管是传统产业,也能创造世界名牌,成为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标签:;  ;  ;  ;  ;  ;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_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