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创新环境与跨国公司R&D活动:北京与上海的比较

地方创新环境与跨国公司R&D活动:北京与上海的比较

邹鲜红[1]2010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进入WTO以来,医药制造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并未随规模扩大而有显着的提高,与国外医药制造业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技术创新效率,逐步从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依托科技进步的创新强国,转变我国医药经济的增长模式,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理论及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运用非参数的分析框架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研究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对效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新产品研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药物的竞争,因此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日本及印度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分析,发现日本和印度的技术创新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强化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制造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按国际标准规范生产、走国际合作的路线等。2.根据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修正了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和西部表现出技术创新相对有效,而中部地区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导致技术无效,主要原因是R&D活动人员及非R&D技术经费出现投入冗余。动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既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差异,1999-2007年技术创新效率年均提高了6.6%,其中技术进步贡献了10.6%;而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3.6%)减弱了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整体提高。综合评价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但是效率的区域及行业差异又体现了在创新过程中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创新产出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3.从创新资源的配置、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叁个维度提出了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基本假设,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D投资强度的增加、产业的快速成长、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过度的人力资本投入、低的资产利用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医药制造业国有股权的比重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双重性。4.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医改的形势,从加强创新资源投入的配置与管理、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制度环境提高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叁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医药产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对提升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姜爱娜[2]2007年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跨国公司R&D全球化战略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正在被吸纳入跨国公司的R&D体系,成为跨国公司R&D战略的一部分。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以其容量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价廉质优的人力资源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区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有关数据显示,在对贸发会议新开展的调查所作答复中,作为末来研发拓展的目标地,答复中提到最多的是中国(61.8%的被调查者提到),其次是美国和印度(分别是41.2%和29.4%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演进过程、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动机;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总体效应的定性分析,以及对跨国公司R&D在北京、上海的计量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阶段并没有给中国市场带来直接的技术溢出效应,只是有部分相关效应的溢出;最后,本文在结合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动机和产生的效应,为使我国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进程中更多的获益,就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海洋[3]2017年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产业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加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为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局面,通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来增强出口竞争力成了必然选择。从产业创新现状和出口数据中发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出口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影响机理源头—作用机理分析—两阶段影响路径—经济学推导分析的角度,本文讨论了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改变或创造生产要素条件促使要素禀赋差异的形成过程,包括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优势效应、技术改进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引进的价值创造效应和创新投入的综合产出效应四大作用机理,此为影响路径的第一阶段。出口竞争力来源于产业创新引致的要素禀赋差异,静态情境下源于产品种类的比较优势,动态情境下源于产品数量的比较优势,此为影响路径的第二阶段。通过经济理论分析可得,产业创新能力通过影响产品的出口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出口竞争优势,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最大的提升。本文基于微观企业层、中观产业层和区域层、宏观国家层的视角,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区域进行了创新能力指标和出口竞争力RCA指数的测度和比较。根据影响机理分析和指标科学测度结果,就此提出了四大研究假设。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准模型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出口竞争力长期均衡模型,包括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两个面板回归模型。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面板数据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模型各变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取固定效应模型的似然不相关分析方法“Cross-section SUR”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因素尤其对我国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影响较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研发基础的“产能过剩”和经济薄弱地区的“供给不足”,造成了研发环境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区域差异显着且对各区域具有调节作用;在创新时效性下人力资本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呈U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初现期对出口竞争力具有负作用,而到了产业增长期对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政府扶持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改革医药专利审批制度、优化产业链结构升级、培育多元化人才队伍和扩大政府资金投入等具有针对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岑慧[4]2015年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创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以城市群发展引领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积极加快经济转型,协同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促进都市圈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愈发重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之下,构建创新型都市圈是着眼于国内城乡关系变迁、国外都市圈发展趋势的潮流举措,在明确了都市圈发展目标方向的基础之上,着力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信息化网络的布局;强化创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机理研究,才能做好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城市建设,提升都市圈的创新引领能力。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创新型都市圈的理论基础,对创新型都市圈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创新型都市圈,要以城市群发展为先导,依托于核心城市的创新化和信息化发展,创新思想在圈内自发的流动融合,推进创新活动的不断兴起,孕育良好创新氛围。核心城市强有力的极化能力和辐射作用,网状串联起圈层内各个城市,区域内部优惠的市场政策,成熟的创新环境,信息化的交流平台是创新型都市圈的特质,圈层内人才、资金、技术汇集,官产学研高度融合,使得创新型都市圈具有良好的社会引导力和强劲的后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对国际典型创新型都市圈发展模式的梳理,总结创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得出其形成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重构创新型都市圈的现代评价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2012年我国叁大都市圈的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视野下,要重视提升核心城市的首位度、建立完善的城市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创新合作平台,并且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计划,努力营造益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型都市圈体系。

苏日娅[5]2005年在《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战略》文中提出科技园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无锡科技园区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寻求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自主技术创新,科技园区发展这叁者的结合点,回答在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等新的国内外背景下有关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战略这一重大问题。本论文以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与策略为逻辑起点,阐述了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一般理论,为分析跨国公司在无锡科技园区产业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行为提供理论分析工具。研究近年来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策略手段的新变化,为研究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的背景分析。通过对无锡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的数据分析,归纳出以无锡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我国科技园区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本文认为面对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科技园区应该实施产业定位、利用外资和协同创新叁大战略。

陈瑜[6]2014年在《生态位视角下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兴产业的建设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新兴产业在发展建设中,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引致的产业空间同构、恶性竞争等问题也日益严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如生物体一样经历着各种形态变化,并且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生态关系,而生态位理论正是研究物种形态变化的经典理论,并从一个多维空间角度分析物种在环境中的位置变化,这就为新兴产业的空间形态研究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方法论工具。基于此,本论文借助生态位的观点和视角,将新兴产业比拟为生态元,新兴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比拟为生态位,提出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理论,从生态位的视角,对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分布的空间形态展开研究。本论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以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为研究对象,沿着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测度—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变机制—空间形态创新的计量研究—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优化策略的逻辑思路,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变机理和影响因素,解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什么?(2)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化机制如何?(3)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空间结构层次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否存在着收敛性?(4)如何提升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详细的研究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是:一、提出了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内涵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是指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包括空间的分布形态、演化形态、集聚形态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综合。它有叁个主要特征,分别是空间性、形态性和动态性。全文将围绕着这叁个特征构建理论框架:第叁章从生态位测度角度研究空间性,第四章从生态位演化角度解析形态性,第五章用空间计量建模分析动态性,第六章是第五章的实证研究,第七章对这叁个特性进行总结并提出优化策略。二、计算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宽度、重迭度、态势运用生态位宽度计测公式测量了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宽度,并根据聚类结果,将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关键种生态元、节点型生态元、中间位生态元、小生位生态元和小微型生态元,将计算结果反映在地图上,发现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分布呈现“船锚”型空间形态分布。然后,利用生态位重迭度公式计算了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重迭情况,构建了新兴产业生态位“态势”的测度指标,其中,“态”反映的是过去状态的累计,“势”反映的是未来增长能力,并利用生态位态势的测度原理,计算了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态势”值,计算结果显示:从“态”的情况来看,依然是生态位较宽的省份态值也较高。从“势”值来看,中部省份的增长情况比东部沿海省份要高些,这也说明了创新资源渐有向中部省份转移的趋势。叁、分析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演化路径并构建了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了新兴产业生态位演化的各种可能情况,并构造复制者动态方程,得出博弈双方A和B采取生态位扩张或维持原生态位策略的条件,引入态势参数分析演化博弈过程,然后,通过Matlab进行算例仿真,并结合近期光伏产业在欧美市场上遭遇“双反”调查的例子,根据演化博弈的分析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四、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影响空间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采用Arcgis地理学软件绘制四分位地图,对新兴产业生态位空间结构进行描述,并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计算发现:全局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各省份在空间上的联系也愈加密切。使用Moran散点图测算,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中各区域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显示出了强烈的集聚态势,并且集聚程度表现出了稳定增长,区域间的空间差异持续拉大。时空跃迁测度法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省份都保持了空间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且创新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形成以长叁角、珠叁角为核心的集聚。运用空间基尼系数计算了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空间集聚程度最高与最低的行业分界明显。进一步采用面板模型分析空间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R&D效应中的研发经费项和研发机构项都对空间基尼系数产生正向影响。然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空间相关度及影响因素,计算结果显示:考虑空间效应后,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结果都比一般面板模型改善,并且,出口交货值、研发人员、新产品开发经费、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因素的检验值显着提升。对空间收敛性的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创新产出各地区间的差异在逐步扩大,逐渐呈现一种比较固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且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五、测度长叁角地区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变影响因素通过对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相关创新产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看出:长叁角地区的新兴产业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为核心的Z字形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浙东南和苏中南一片,并且电子信息产业是长叁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其次,通过协整检验,发现描述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4个主要变量存在着协整关系,再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判断变量之间相互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内生变量对残差冲击的影响,并用方差分解方法将各个时期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各内生变量的方差贡献度分解出来。然后,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发现:影响长叁角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计算也发现,长叁角25市的空间联系正逐步加强,空间依赖性也越来越显着。六、提出实施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优化策略介绍了生态位分离策略、扩充策略、K-R策略、联盟策略的内涵及特点,利用产业空间集中度指数计算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再次,以数字电视产业为例,详细讨论了生态位策略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创新:将生态位理论运用于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从生态位的角度观察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变化过程,对应空间形态创新的空间性、形态性、动态性叁个层面,分别从生态位的测量、生态位的演化、生态位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的优化策略等方面立体剖析了空间形态创新的变化过程,丰富了生态学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2)研究内容创新:系统地提出了空间形态创新理论,分别运用生态位空间测度、演化博弈论、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法从空间性、形态性、动态性叁个层面探析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内容,丰富了产业创新的研究,尤其是在空间形态层面上创新研究的理论。分项来说,①对空间性的研究。从生态位的角度测算了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分布对创新资源占用的情况,发现呈现“船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创新性地提出竞争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对要素资源的占用情况,也取决于竞争主体间的生态位宽度大小和资源的差异化程度,这也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创新资源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②对形态性的研究。通过引入Lotka-Volterra生物学模型分析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演化路径,发现生态位的重迭情况决定了新兴产业的演化形态,并借鉴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通过构造复制者动态方程,得出新兴产业采取生态位扩张或维持的演化稳定策略,找到影响演化形态的因素有政府补贴力度、市场预期收益率、生态位态势值、创新成本等因素,同时结合光伏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背景,根据演化博弈的分析情况,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③对动态性的研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动态性,发现空间锁定效应非常明显,影响空间形态创新动态性的主要因素有出口交货值、研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对空间收敛性的计算也发现新兴产业不存在收敛和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说明创新的空间差异化正逐步加大,但在一定条件因素下可以实现有条件的收敛,这些收敛条件是重视对R&D人员、R&D经费、技术消化吸收等因素的重视,并通过对长叁角地区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了解影响长叁角地区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以及提出实施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优化策略。

王明[7]2013年在《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知识型城市是“知识经济的集群发展”、“智慧城市”以及“数字城市”交融发展的新型城市模式(Arbonies&Moso,2002;Garcia,2004).在国际领域,“知识型城市”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以雷夫.埃德文森为首的国外学者从概念模型到发展机理等多层面对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并推出了广为认同的“知识型城市”的标准。随着理论的深化,知识型城市的建设实践在国际范围内也渐入繁荣。早在本世纪之初,一些地处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就领先制定了“知识型城市战略”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批优秀城市在卓越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标杆”,例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荷兰的代尔夫特和美国的波士顿等。总体而言,知识型城市的发展价值正在得到国际主流城市的认可,这种新型城市模式正在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仿效。回首国内,“知识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推介导入阶段,发展实践更处在起步之状态,然而,当前社会转型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正与国内城市当局致力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诉求相互汇聚与交织,形成推动国内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这股力量为我国未来知识型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由此而言,基于国内城市发展现状而进行我国知识型城市发展相关的针对性研究是时势之所需。显然,这类研究理应将“能否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置于当前研究的前沿。这两个问题看似宽泛,其实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更为本质且值得深究的命题:城市如何科学评估自身的现实资源和能力,以决策城市能否以及如何向知识型城市转型。显然,建构设计一套基于知识型城市战略导向的城市现实资源能力的评价系统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这即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围绕此问题,本文共分9章来论述:前2章主要完成研究背景以及文献的陈述;第3章系统解析了知识型城市的内涵、发展机理以及趋势等问题,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知识型城市”的问题;第4章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论证了国内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从第5章开始直至第8章,论文主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设计城市知识型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并选取合肥市进行了评价实测。第9章以评价为基础,系统阐述知识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及其实践工具。为了不失研究的应用性价值,作者最后仍以合肥市为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路径思考与分析。研究总体发现,知识型城市是对当前主流城市形态一种更为综合包容的城市模式,且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条件;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需要正确评估城市自身的能力与资源,不同资源能力的城市向“知识型城市”转型之道会表现较大的差异;评价模型可以基本显示被评价城市在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治理等四个领域及其细分维度上的能力优势与不足,以此可作为城市知识型发展路径设计的重要依据;任何城市的知识型发展路径尽管存在差别,但它们都需要在城市理念的社会推广、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管理程序的嵌入、城市的多元合作与善治等六个层面保持最优组合与动态的平衡。

周立华[8]2012年在《橡胶防老剂4010NA与RD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橡胶防老剂4010NA和RD的合成方法。优化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催化剂、反应时间等条件,并提出了4010NA和RD的新合成工艺路线。在橡胶防老剂工业生产中,现在还存在着许多技术困难和工艺问题。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以苯胺、硝基苯和丙酮为基础原料合成橡胶防老剂4010NA及中间体4-氨基二苯胺(RT培司)的新技术。本课题研究发现苯胺与硝基苯的物料比为5:1,缩合反应以有机碱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下,加氢还原反应用镍作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75℃时,缩合反应和还原时间分别为5小时和4小时,惰性常压下,RT培司的收率最高,可达到83.10%。以RT培司与酮为原料,在氢气条件下进行还原烃化反应,可以得到橡胶防老剂4010NA成品。该工艺具有成本低、收率高、污染小等优点,对橡胶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防老剂RD经常和4010NA一起使用,本实验还研究无溶剂一步法合成RD的合成工艺。以苯胺和丙酮为原料,盐酸为催化剂,在常压和较高温度(85-180℃)下,按一定的反应物料比于反应釜中一步完成缩聚反应;然后加入碱液中和过量的盐酸酸,经分离除去水相后,对产品进行减压蒸馏,釜中所得的反应物料经冷却、成型后即可制得RD成品。

张弢[9]2016年在《RD系列服务器新产品导入阶段的质量管理及过程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令国人骄傲。然则与此同时,低廉的价格,较低的品质却也一向伴随着“中国制造”这张名片。为了确保这张名片更具含金量,所有中国企业都必须把质量放在最优先级的位置去对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持续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于电子制造业来说,质量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质量管理的发展核心已经不仅仅是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这一方法,而更是偏重于对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控制,以及对产品和生产流程持续改善,在研发阶段和新产品导入阶段,就要时刻具备改善的思维方式。质量的监管部门也不仅是相关的质量和质检部门,而是更加提倡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文化已经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本篇论文以L公司的RD系列服务器的新产品导入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电子制造业在新产品导入阶段质量管理和过程改善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着重使用六西格玛中DMAIC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综合运用其分析及改善的各种模块和工具,取得了使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来提高新品导入阶段的生产率,产品合格率,优化制造工艺流程以及提高整个质量管理水平的良好成果。本文在新产品导入阶段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上具有创新意义,突出了运用六西格玛理论持续改善的理念。同时也为之前的产品所遇到的新产品导入阶段和量产阶段不能平稳过渡的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思路。这种方式与流程也为后续的服务器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义。

黄展[10]2016年在《“荣昌祥”广告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上海商业繁荣带动了广告行业的兴盛,很多广告公司(或公司广告部)专营户外类型的广告。“荣昌祥”是民国一家专营户外广告的公司,其规模最大、类型最全、设计水平最高,为当时户外广告设计、设计人员的培养乃至新中国广告行业的建立都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其“西化”的广告管理模式更将“作坊式”的生产带入了现代企业的运行中,对当时户外广告行业与城市的近代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荣昌祥”所体现的多样化的设计形式、设计思路、设计经营等构成等特征,研究荣昌祥广告公司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剖析它对当时行业内外的影响与推动,从而探究其在民国这一时期的影响与贡献。

参考文献:

[1].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邹鲜红. 中南大学. 2010

[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效应研究[D]. 姜爱娜. 苏州大学. 2007

[3].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D]. 黄海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4].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创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机理研究[D]. 岑慧. 东南大学. 2015

[5]. 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战略[D]. 苏日娅. 苏州大学. 2005

[6]. 生态位视角下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D]. 陈瑜.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7]. 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 王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8]. 橡胶防老剂4010NA与RD的制备研究[D]. 周立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9]. RD系列服务器新产品导入阶段的质量管理及过程改进研究[D]. 张弢. 北京理工大学. 2016

[10]. “荣昌祥”广告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贡献[J]. 黄展. 上海地方志. 2016

标签:;  ;  ;  ;  ;  ;  ;  ;  ;  

地方创新环境与跨国公司R&D活动:北京与上海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